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作出反应。
——弗洛姆(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清华教授朱自清的课堂纪律一向都特别严,他经常点名,记忆力又好,只要点过两三次名,就能记住名字。有一次,有个男生逃课,第二天朱自清在走廊上看到他,于是便叫着他的名字问道:“你昨天为什么缺课?”吓得那学生满脸通红并连忙向他道歉,这件事情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敢逃课了。
朱自清和俞平伯还曾有过一次关于作业是否应该改得详细的问题的有趣讨论。俞平伯不赞成改得很详细,理由是学生只注重分数,从来不仔细看老师的修改和评语。
朱自清反对这种看法,说道:“我有一个学生,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忽然有一天来看我,他说:‘老师,我给你带来了一份礼物,你猜猜是什么?’我回答说:‘你不要买礼物,太破费了,我心里不安。’‘我知道老师一定猜不着,哪,你看!’说着,他从皮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作文本来,那是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替他改的作文,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也当老师教中学了,真想不到我改的作文,他视若珍宝地保存得好好的。”
“那只是千万个学生里的一个特例”,俞平伯反驳道,“据我所知,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把老师辛辛苦苦改的文章当做一回事的,不信,我来给你看一个事实。”
俞平伯立马掏出钱来,请人到巷口买包花生米,想不到包花生米的纸上面正是一篇作文。俞平伯笑说:“怎么样?这不就正是铁的事实!告诉你,大多数的作文,都是拿来包花生米的,所以我主张,不要改得太详细。”“不!这种现象,也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特例罢了。”朱自清不服气地说,他仿照俞平伯的口气反驳道:“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欢迎作业改得详细的,不管怎样,各凭良心,我始终主张要详细地、严格地改。”
朱自清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为班上学生改作业极其认真负责,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肯轻易放过。
点石成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认真负责并不很难,难的是把认真负责当成自己做事的准则,而不考虑他人是否重视我们的劳动和付出。其实,认真负责不仅仅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
智慧拓展
一、 方法导航
1。《论语》中提出的全面识人法。
做学问不能以偏概全,看人也不能,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方方面面入手,避免片面的误区。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讲到过孔子的“全面识人法”,那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要看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然后要思考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个不做那个,最后,还要在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考察他平时的言行是否与此一致,是否乐于实践自己的言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快乐。
2.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在这里有几条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可供青少年朋友们参考:
(1)诚恳而客观地审视周围情势,不要将错误归咎于别人,而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分析失败的过程和原因,重拟计划,采取必要措施,以求改正。
(3)重新出发。
(4)一个希望从错误中学习并期待成功的人,可能必须反复实践以上步骤,才能如愿达到目标。重要的是每尝试一次,你就能够增加一次收获,并向目标前进一步。
二、推荐书目
以下是推荐给青少年的两本哲学入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通俗易懂而意味深长。如果你还不习惯于读《老子》《庄子》等难懂的哲学原著,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此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三、集体讨论
读了本章最后一节中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你同意哪一位先生的观点?如果遇到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情况,你打算怎样做?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法,并进行讨论。
对一个正常人而言,道德永远先行于智慧。智慧对于缺乏道德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工具,这样的人懂得的知识越多,反倒越与真理疏远。清华的各位大师们高洁清廉、坚守气节、以德服人、胸襟旷达,在道德方面,堪称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