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走出家门,想去哈姆投奔外公,可他知道,外公上周到香滕的姨妈家去了,他只好去香滕。
1830年,法国查理十世签署了一项诏书,实际上是废除了宪法。人们忍无可忍,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整个巴黎沸腾起来了,法兰西再也不能平静了。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街垒,流血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周。成百上千的英雄们的牺牲,最终推翻了复辟王朝。
巴黎在欢呼。整个文明的欧洲在欢呼。但是,欢呼很快变成了失望。胜利的人们受骗了,资产阶级巧施诡计,骗过了人民。人民得到的不是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而是新的锁链;不是共和国,而是新的国王。贵族专制政体让位给了大银行家专制政体。无怪乎路易·菲力普登基后狂妄地说:“从此以后,银行家将来统治国家。”一个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时代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残酷地压榨工人,工人们得到的工钱只能勉强糊口,根本不能养活一家人。资本家掠夺了工人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却要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因此,工人们砸毁机器,反抗暴乱的事时有发生。而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反抗又采取了最严厉的形式,他们动用了大批警察,不许工人集会游行,不许出版刊物,只要发现工人们有“不良的”言行,就把他们投入监狱。
因此,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黑夜出去的恩格斯是多么让家里人担心啊!
恩格斯经过许多辛苦终于找到了外公。外公早知道他的事了。
三天之后,祖孙俩人坐着马车沿莱茵河岸返回巴门。
“我真的必须回家吗?”恩格斯问,“真的一定得回去?”
外公拉着他的手:“别害怕,我已经发了一封快信。我和你在一起,直到这场风波平息为止。”
“父亲不需要我,我只会使他生气,使他不满。”
“你真是个傻孩子,恰恰是你父亲爱你。他看中了你,让你做他的继承人呢!”
“我不想做工厂主,不想当商人,外公!我不想做父亲、叔叔以及他们的朋友那样的人。他们都有一本记着数字的账本,尽是些资产和负债的数字。这些数字就是他们的法则,他们是根据这些法则兴旺发达或破产的。这些法则迫使他们让小孩在厂里干活,迫使他们去说谎和搞虚情假意的事情,闭眼不看专制独裁和不公正的现实。”
“恩格斯,每种职业都有它必不可少的一套做法和法则,你要成为一个行家,就不得违反这些法则。”
两个人都默默无言。
经过一片大森林、草地和广阔的原野。接着是狭窄的田间小路,路旁一个贫穷的村庄,农民们的草房子摇摇欲坠。一个像恩格斯一样大的孩子扶着一张犁,犁上套着的不是牛,而是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外公和外孙看见这种情景,都同样为此而感到震惊。马车又继续前行,在树林的一块绿地上,恰好一群老爷和太太们在吃野餐。
“上帝知道尘世间发生的事情吗,外公?他愿意这样吗?”
外公避开了恩格斯的眼睛。“有的事情上帝知道,有的事情上帝不知道。”他断断续续,又像自言自语地说道,“世事茫茫,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变幻莫测。但是在海的深处是宁静的。作为一个整体,海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活生生的人类世界。当然,两者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变和不变,不完整和完整,就是这种矛盾在撕裂着我们的心灵,而只有坚信上帝,我们才能经得住这种撕裂。”
“那我们不应当去消除这种矛盾吗?”
“人的力量太薄弱了,没法做到这一点,恩格斯,我们不得不和它打交道,有可能成功,也可能与它们同归于尽。你还需要学习,我的孩子,还要学习!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的许多知识、经验、记录和思想,都属于你要学习的东西之列。”
外公开始讲述古希腊罗马的人物,那些人被称之为真理之友,在古希腊备受尊敬。他们是泰勒斯·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外公接着谈了伟大的启蒙者,人道主义者布鲁诺和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沙和康德。
恩格斯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眼前展现出一个新的世界。他忽然觉得,自己迄今孜孜以求的东西,关于伟大行为的梦想以及探求上帝意志的尝试,都是天真可笑的,是非常幼稚的。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能干什么呢?“我要成为像你这样的人,外公。”恩格斯激动地说,“我要像你一样地懂得一切,学会一切和了解一切。”
外公微笑着,他对眼睛里闪烁着渴望新生活的恩格斯说:“我要和你父亲谈谈你的未来,我的孩子,相信我吧。”
他们平安地到了家,兄弟姐妹们热烈地欢迎他们和他们拥抱。母亲没有说话,流着泪,热烈地、紧紧地拥抱了恩格斯,父亲却脸色阴沉,一言不发。
在外公的安排下,恩格斯将去爱北菲特中学学习。父亲本来是不同意恩格斯去的。他认为到爱北菲特中学学习文科,这不是成为富商的途径,对恩格斯继承他的事业不利。特别是,他认为中学校长汉奇克是一位自由的思想家、路德教徒、学者……他担心恩格斯会离他的希望越来越远。但是在外公和母亲的一再坚持之下,父亲还是同意了。
恩格斯对到埃尔伯费尔德的爱北菲特中学学习非常高兴,他可以离开家,离开父亲,在那寄宿读书。不过还必须要通过考试才行。
恩格斯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了学习。他利用夏天和假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水平。当10月份考试时,他顺利地通过了。而且考试成绩达到六年级水平,直接跳了一个年级。
1834年10月15日,他还不到14岁,就戴上了文科中学六年级学生的帽子,他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了。
可是,当恩格斯来到这所受人尊敬的学校的四方形建筑前,登上台阶,走过过道时,心里着实有点忐忑不安。这是第一天上课,他在挂着“六年级”牌子的门前站住了,听到教室里传出同学们的喧闹声。他果断地拉开了教室门,所有的人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他身上。
过了一会,一个细高挑的同学慢吞吞地蹭到他的面前:“小东西,你不知道吧,谁要从这儿过去,必须先宣誓,忠于他的统治者和保护人。我们班的高级委员会决定:我,左斯塔·容豪斯,是你考验期的统治者。”
恩格斯对这种欢迎方式,事先是有所准备的。他鞠了一躬,说:“我宣誓效忠殿下,向他敬献这件礼物,作为我绝对效忠于他的表示!”
一只小小的盒子递到了这个巨人的手里。“是什么东西?”
“最尊敬的殿下,请打开看看吧!”
容豪斯打开盖子,看见里面有一面小镜子。他洋洋自得地咧开嘴笑了笑:“我收下这件表示效忠的礼物。”
恩格斯又鞠了一躬,冷嘲热讽地说:“你今后就会知道,你那副尊容看起来像头大笨驴!”
全班同学大喊大叫起来,对大个子表现出惊惶失措的样子极为不满。大个子在盛怒之下,向新来的人猛地冲了过去,恩格斯灵巧地闪开了。他的“保护人”一连冲了三次,才把他抓住,这场争斗延续了很久,仍然不分胜负。直到有人喊:“克劳森来了!”大家才各就各位。
克劳森挟着一摞书,生气勃勃地走进教室。他梳了个大背头,露出宽宽的前额。衣冠不整,十分引人注目。他的形象和恩格斯迄今所认识的老师毫无共同之处。
这是恩格斯作为文科中学学生的第一课。这堂课和巴门市立学校那种厌倦无聊的德语课完全不同。“德意志民族文学史”,黑板上一行醒目的大字。克劳森讲课生动活泼,他把文学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不像巴门中学的老师那样,只是空洞地列举一下姓名、头衔、日期和文章,而是试图从文学作品中探索时代的精神。使恩格斯惊讶的是,班里的同学几乎都对老师的讲解领会得那么深刻,他们能毫不费劲地从那浮夸的、装腔作势的怪诗里,找出关于市民自信心以及国家信念的最初觉醒的佐证。
克劳森是全班,甚至全校学生崇拜的偶像。除德语课之外,他还兼教历史和地理,这些课讲得都很生动。因此,谁要是学不好他所教的课,就会被文科中学的学生们看成是毫无希望的大傻瓜。
恩格斯和班级的优等生威廉、格雷贝尔都寄宿在汉奇克博士家里。格雷贝尔能够准确和灵活地回答克劳森提出的一些难题,尽管恩格斯总想和这个小伙子交朋友,但格雷贝尔却似乎不把这个新来的邻居放在眼里。恩格斯处处都感觉到,一个商人的儿子在较高级的教育园地里,只能扮演一种局外人的角色。当他独自一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格雷贝尔在隔壁房间里聚集了一批挚友,以令人敬佩的渊博知识,辨认最困难的信仰和良心问题时,他总是怀有一种忧伤的感情。恩格斯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在这里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以坚强的毅力,钻研各种书籍,可是这些书籍只不过是把一些事件按年代分类排列,而没有说明它们历史的内在联系。有一次,格雷贝尔见他在看一本书,皱起鼻子,建议恩格斯看罗特克写的世界史,这是一部新著作,共分四卷。恩格斯从汉奇克图书馆借了第一卷,马上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作者清楚地阐述了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外界影响。历史变成了世界舞台,演出一出出各国之间进行残酷斗争的戏剧,使观众怀着关切和紧张的心情,注视着斗争的发展。恩格斯不把四卷书全看完,就怎么也安不下心来。他对人类的进程以至自己亲身经历的德国现实生活,比以前了解得更清楚了。而这可憎的现实,显然使他感到痛心疾首:普鲁士人出卖解放战士,同本大陆的封建专制政府结成同盟,扼杀了结盟各国人民刚刚萌发的觉悟和一个不甘心受人奴役的民族……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今天又是克劳森的课。大家拿到了一本新书《浮士德》。克劳森让格雷贝尔朗读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一段对话。
“无论是什么装束都使我感到痛苦,这狭隘的尘世生活太把我束缚……”他念得相当糟糕,声调千篇一律。接着念道:“我要纵情嬉戏,年纪未免太老,但要成为槁木死灰,年纪又未免太轻……”全班同学都嗤嗤地笑。
“行了!”克劳森博士不耐烦地打断他,激动得走来走去。他喊了起来:“在伟大革命的十年,世界根基为之动摇!只有分崩离析的德国,一切依然如故。在一个小小的公园里,一位好心肠的宫廷大臣,在强大的革命风暴面前发抖——这就是封·歌德先生。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个具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人,也正是这样,他才成为那个时代的伟人。无论他躲到何处,躲得多远,这位大臣试图回避的时代问题,总是搅得他心乱如麻,总是无情地要求这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为此付出代价。无论他抓住什么题材,如何不着边际地描写历史、田园生活、内心深处的活动,作为一个诗人,他自愿地或被迫地一再违背他作为一个枢密顾问官的意愿。他就这样不停地创作,不断地前进,一再地违心地去探索新的东西,就像那些国民代表大会的卑鄙护民官一样,尽管他们惧怕人民,但还是发动了流血战争,还是与魔鬼签订了协定。是这样——歌德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他害怕自己的作品产生的巨大力量,而时代使这位具有天资的诗人又不得不写出这些作品,这就是他心灵上的悲剧性的分裂状态,这就是浮士德!”他叹息着坐了下来。“要抓住作品的情节脉络,体会作品的情感变化,否则,我的讲解会有什么用呢!好,下面谁敢来朗读这一段独白?”
这时,恩格斯举起了手。现在他明白了浮士德的一切内心冲突,他过去感到迷惘的东西,通过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解,茅塞顿开。歌德在这一节中所刻画的内容,即浮士德企图摆脱这个可憎世界束缚的急切愿望,一颗伟大的充满矛盾的心,发出痛苦的呐喊,他要求更大的自由的发展天地,但一再遭到失败,被千万条锁链所束缚,被千百种疑虑所禁锢,这一切和他恩格斯的处境何其相似!
恩格斯站了起来,坐在旁边的容豪斯讥笑地把书往他这边推了推,但恩格斯却把书合上了,开始背诵这段独白:
无论是什么装束我都感到痛苦,
这狭隘的尘世生活太把我束缚。
我要纵情嬉戏,年纪未免太老,
但要成为槁木死灰,年纪又未免太轻。
全班再也没人发笑,大家屏声静气地盯着他。
世界究竟给了我什么?
你应该安分守己!还是永恒高歌。
唉声叹气的一生中时刻都在唱,
这歌声总在我的耳边回响。……
啊,西格弗里德,勇敢的西德,
啊,布莱骑士,你们,海蒙的儿子们,上帝的阿基利,
你们大家把我带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你们真在那儿生活过吗?
所以我要诅咒这一切的一切
那以甘饵与骗术束缚着人的心灵,
以蛊惑和谄媚的力量,
把你的心灵囚在这悲郁的深坑!
我首先诅咒那高慢的心思,
精神用了来包裹着他自己!
我诅咒那迷人的幻影。
它紧逼着我们的官能!
我诅咒那在梦中欺骗我们的
现世和身后的一切虚名!
我诅咒那妩媚我们的什么私有,
或者是妻子,或者是奴仆、田畴!
我诅咒那什么财富金钱
它来诱我们作种种的冒险,
它又诱你以晏安的快慰,
把美好的坐褥垫在下边!……
独白结束了,全班鸦雀无声。突然爆发了一阵掌声。克劳森站在恩格斯的身旁,双手紧紧地抓住他的双肩:“对,就是这样!”他赞许着。
恩格斯被这个世界接纳了,他原谅他们往日的傲慢。他觉得,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人,共同努力学习,占有精神财富,掌握人类最重要的思想家留给我们的知识,就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在克劳森博士的启发下,恩格斯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恩格斯还下了很大的工夫学习外语。外语这个工具打开了恩格斯的思想之窗,大大地扩展了他的知识领域。他开始阅读外文著作,在阅读和翻译中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他能顺利地阅读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和政治家西塞罗的作品,翻译古罗马诗人维吉尼和贺拉斯的诗章,诵读著名的《荷马史诗》。
恩格斯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也很勤奋,成绩优秀。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他后来彻底抛弃宗教信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了重要的作用。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驱使他向科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恩格斯成了多才多艺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喜欢写诗,在诗歌中,西格弗里德、阿基里斯、浮士德等和他紧紧在一起。
16岁那年,恩格斯在一首诗中写道:
傍晚的天空渐渐变得灰暗,
伴随而来的是令人神怡的景象。
星星透过云雾
给大地散满柔光。
看,他们走来了—
我似乎认识这些形象:
力战龙妖的西格弗里德,
倔强的浮士德,
雄视阔步的阿基里斯,
带着他所有的人马,
随后——兄弟,请不要见笑——
骑着骏马在飞奔的
还有堂·吉诃德
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周游世界。
他们忽远忽近,
在黑夜里遨游。
谁能把他们留住,
或者不让他们逃走?
但愿这些诗一般的幻想常常浮现,
当他们走近时,
我就不再忧愁!
恩格斯也爱好音乐,常在学校音乐小组里演奏自己谱写的短曲。他还善于绘画,尤其擅长漫画和速写,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风景的特征,给同学和老师画肖像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在运动场上,恩格斯还是一名勇猛的体育健儿,骑马、击剑和游泳是他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恩格斯本来准备中学毕业后进大学深造,但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老恩格斯一心想把自己的长子训练成一个精明的实业家,在儿子中学毕业的前一年,就中断了他的学业,把他送进了巴门纺织厂的营业所。
1837年9月25日,恩格斯办理了退学手续,向校长汉奇克和老师们辞行。老师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别了这个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学生,汉奇克校长亲笔签发了恩格斯的中学肄业证书。上面写道:
该生在高年级学习期间操行优异,特别是他的谦虚、真诚和热情,博得了老师们的器重。该生不仅天资很高,而且表现出一种力求扩大自己的科学知识的值得赞许的愿望,所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从下列各科的成绩上得到更为清楚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