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3600000029

第29章 产业集群与浙江区域经济结构演化

(一)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与浙江区域经济演化

作为地方产业的演化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空间上往往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扩张与技术的扩散,浙江的一些产业集群往往跨越县域的边界,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实现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产业集群的对外经济技术联系空间也在不断地扩大。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与跨区域联系的不断深化,对于增强浙江区间域经济联系,提升浙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作为纺织大省,拥有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浙江现有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区)4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城11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镇18个。由于技术相近、市场重合,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不同地域与产业范围内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区域性纺织产业网络。

浙江丝绸产业历史悠久。明清以来,嘉兴王店、王江泾、濮院,杭州塘栖、临平,湖州菱湖、南浔、双林、琏市(今练市)、新市等市镇先后成为“家家养蚕、户户丝织”的丝绸专业镇。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按照地区相近、产品归类、以大带小等原则,调整了浙江丝绸产业布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丝绸企业的改制与民营丝绸企业的兴起,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丝绸产业集群化的态势日益明显。以德清县为例,1978年,德清只有4家国营丝厂、7家省定点乡镇丝厂;到了1997年,全县缫丝企业已达到111家,拥有缫丝机10876台。杭州中国丝绸城(1987年)、嘉兴南方丝绸市场(1988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993年)、湖州丝绸城(1993年)等专业市场的先后开业,进一步促进了浙江各地丝绸企业的联系。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缫丝能力过剩,丝绸出口受阻,市场竞争激烈,浙江丝绸产业陷入困境。但是,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嵊州)等地通过促进丝绸与女装的融合,积极开发蚕丝被、真丝毯、领带等新产品,使浙江的丝绸产业集群出现了新的生机。2003年11月,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授予杭州、嘉兴、湖州“中国绸都”荣誉称号。

浙江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虽然跨越了县域的范围,但是,从空间分布来看,仍然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杭州的丝绸与女装集群主要集中在余杭的中国丝绸织造基地,淳安的浙江省蚕茧基地,萧山、江干的女装工业功能区及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和杭州丝绸特色街等区域。嘉兴的纺织产业集群广泛分布在秀洲(王江泾织造、油车港静电植绒、洪合羊毛衫)、桐乡(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濮院羊毛衫、洲泉化纤、河山绢纺织、大麻家纺布艺)、海宁(马桥经编、许村家纺布艺)、平湖(服装)等地。湖州的丝绸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德清(如浙江丝绸集团凯喜雅工业园区)、南浔(重兆真丝乔其产业)等地。绍兴化纤制造、上虞棉纺织和化工染料、嵊州领带、新昌县毛纺织,诸暨大唐袜子和枫桥衬衫、绍兴漓渚针织,杨汛桥经编家纺等产业组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并通过绍兴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萧山明华纺织原料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与萧山的化纤制造业形成规模更大的萧绍纺织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则主要分布在鄞州、奉化及象山(爵溪)等地。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杭州湾沿岸地区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的纺织产业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集群的集群。温州服装产业广泛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中国男装名城)、乐清(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平阳、永嘉等县市区,在温州服装商会的协调下,温州服装企业通过集体营销、互动交流、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联系,打造“穿在温州”的服装区域品牌,

浙江皮革产业集群的跨区域联系也很密切,并形成了浙南以温州为中心、浙北以海宁为中心的两大皮革产业基地。温州皮革鞋业集群涉及制革、合成革、制鞋、鞋机、鞋材等众多产业,广泛分布在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瑞安市及邻近的青田县,其中鹿城、永嘉及青田的鞋业企业主要生产皮鞋,瑞安则是全国著名的休闲、注塑鞋加工基地,瓯海与鹿城的牛皮革、平阳的猪皮革、龙湾的合成革、乐清白石镇的鞋底、永嘉的黄田鞋饰、乌牛制鞋机械等产业基地则为温州鞋业企业提供各类投入品。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与跨区域发展,造就了温州鞋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浙北的皮革企业主要分布在海宁、桐乡及湖州的南浔等地,产业涉及制革、皮鞋、皮衣、皮包、皮手套、毛皮、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等多个领域,拥有海宁中国皮革之都、崇福中国皮草名镇及桐乡石门、南浔花林鞋业,南浔练市裘皮、德清新市皮手套等多个块状经济,形成“大集群、小块状”的空间分布格局。

浙江的塑料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不仅涌现了宁波的注塑机、模具产业集群,余姚的塑料、模具产业集群,台州的模具、塑料,舟山的塑机螺杆等产业集群,并且与浙江各地的石化、家电、汽摩配、建材、包装、玩具及工艺品等产业建立了密切的上下游产业联系,形成了一个报酬递增、自我强化的跨区域涉塑产业网络。

义乌商圈是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跨产业扩张形成区域性产业体系的又一典型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依托小商品市场,兴商建市,工商联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小商品产业集群。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强大的辐射力,义乌周边的东阳、浦江、诸暨乃至温州、台州、绍兴、衢州、丽水等地的特色产业也纷纷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了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产业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带动下,以义乌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覆盖金丽衢、杭嘉湖绍和甬温台等地市,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小商品产业带。

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跨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浙江经济的内部联系,促进了浙江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演化。2003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出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进产业带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大力扶持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制造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温台沿海产业带大力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轻工机械等三大特色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服装服饰、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包装印刷等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金衢丽产业带着力培育汽车、日用小商品、五金机械、氟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三大产业带的建设,进一步鼓励浙江各地产业、集群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和集群化发展,促进浙江产业集群之间、区域经济之间的开放协同、整合创新与转型升级。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浙江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根据浙江省政研室调查,2004年浙江601个块状经济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其中,杭州124个,合计年产值3380亿元;宁波77个,合计年产值2500亿元;温州73个,合计年产值1735亿元;绍兴58个,合计年产值2647亿元;金华77个,合计年产值1310亿元;台州67个,合计年产值1680亿元;嘉兴35个,合计年产值1540亿元;湖州30个,合计年产值680亿元;丽水25个,合计年产值136亿元;舟山11个,合计年产值110亿元;衢州24个,合计年产值108亿元。浙江省经贸委“块状经济”调查表明,2005年全省11个市“块状经济”的总量规模(按工业总产值计)依次是宁波(5395亿元)、绍兴(2835畅9亿元)、温州(2387亿元)、台州、嘉兴、杭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和舟山。浙江省统计局研究则表明,全省11个地市中,集群数量最多的是宁波市,有158个;而集群工业总产值最大的是杭州市,达3577畅1亿元,集群数量最少和工业总产值最低的均是丽水市,仅有产业集群11个,工业总产值合计为65畅8亿元。

鉴于工业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工业经济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浙江省统计局有关浙江各地市产业集群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各地市的工业总产值,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杭州与宁波不仅产业集群数量多,而且规模大,虽然受中心城市集聚功能突出、城市化经济显著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并不是最高。温州产业集群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最高,达88畅3%,符合通常对于温州特色产业众多的印象。绍兴的产业集群平均规模最大,使得绍兴虽然在集群数量上少于台州、嘉兴、金华等地,但是绍兴的工业总产值却超过台州、嘉兴、金华等地。湖州与舟山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域规模的影响,产业集群数量相对较少。衢州与丽水作为全省欠发达地区不仅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很低。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及其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县域产业集群分布来看,浙江省的经济强县往往也是产业集群高度发达的县市区,如萧山、绍兴、鄞州、诸暨、温岭、慈溪、余姚、海宁、义乌、乐清等县市区,不仅产业集群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与地位也相当突出。根据省委政策研究室2005年块状经济调查资料,萧山拥有19个块状经济,并获1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绍兴县则以织造、印染、化纤、服装等产业为核心,块状经济数量虽少,但是平均规模较大,成为绍兴县域经济的支柱。总体上来看,浙江经济强县的产业集群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绍兴、海宁、乐清等县市产业集群数量较少,但是平均规模较大;慈溪、余姚、义乌等县市产业集群数量较多,但是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不是很大;萧山、鄞州、诸暨、温岭等县市区,不仅产业集群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使得这些县市区的经济实力更为突出。与发达县市相比,衢州与丽水的一些县市,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发展缓慢,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整体规模,文成、松阳等县市尚无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三)产业集群升级与浙江区域产业结构演化

区域经济是各个产业及产业集群的组合体,区域产业结构则反映了区域内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经济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区域产业重心会逐步从农业向轻纺工业,继而向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转移,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动态演化、此涨彼消(如新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的衰弱等),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

作为一种地方化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组成及其演化趋势或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分析视角相对宏观,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产业之间的微观联系。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地方嵌入与治理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产业演化与地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演化路径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动力、路径与模式。

改革开放前,浙江的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计划经济下的二元经济模式不仅限制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限制了浙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

产业结构升级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结构转型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任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产业背景和区域基础。浙江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路径无外乎原有产业的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传统的产业政策的重心是确定和扶持新兴产业,但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往往是由市场而非政府决定的。产业结构的演化更多的是产业市场竞争的结果,而非政府推动的结果。

作为资源小省,浙江人多地少,传统轻纺工业较为发达。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农村通过不断的创业与创新,积极进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玩具等轻纺产业。由于轻纺产业市场需求大、进入门槛低,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与农村社会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优势,使得浙江各地的轻纺产业集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基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轻纺工业成为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农村工业的崛起确立了浙江轻纺大省的优势。各类轻纺专业市场的建设不仅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了共享的销售平台,而且加速了浙江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浙江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产业结构主要沿着从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从一般加工业到高加工度工业的轨迹演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品牌战略与集群战略,发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优势,把扩大生产规模与拓宽销售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随着浙江轻纺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也迅速扩大,推动了浙江石化、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重工业在浙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绍兴、萧山等地的纺织企业纷纷从纺织品生产向上游延伸纺织品原料、纺织机械领域。温州鞋业的集群化发展也促进了温州鞋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纳米等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浙江传统纺轻产业的运用则进一步提升了浙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会展、物流、国际贸易、研发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兴起,既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需求,又在完善浙江产业集群体系的同时,促进了浙江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集群化增强了浙江产业的竞争力,也促进了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浙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电力、交通、银行等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浙江企业实力的增强则为进入基础原材料、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造船等重化工业,医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浙江居民收入的增长,则为浙江旅游、房地产等众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集群化、融合化、网络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根据斯密‐杨格定理,随着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分工也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复杂的产业分工网络。产业集群打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需要主要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还需要相关的原材料、机械等重化工业和金融、研发、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对整体区域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鉴于产业集群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充分发挥了浙江传统产业的优势,而且促进了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浙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成长与结构调整主要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虽然起点不高、技术层次较低,但是产业演化的动力大都来自于区域内部,具有内生增长的特征。在浙江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浙江的人力资源、技术基础、商务环境也随之不断得到提升,形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 · 韦伯著 。工业区位论 。李刚剑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2]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

[3]安岗 。关系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财经问题研究,2007(7)。

[4]奥利弗·威廉姆森 。治理机制 。王健,方世健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5]白小虎 。专业市场集群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财贸经济,2004(2)。

[6]陆立军、白小虎 。合作集团:扩展论———义乌联托运市场的制度变迁 。经济研究,2002(5)。

[7]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上)。高鸿业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8]蔡江静,汪少华 。以产业群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分析———以浙江台州专业市场为例 。当代财经,2005(8)。

[9]蔡宁,吴结兵 。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 。科研管理,2005(4)。

[10]蔡宁,吴结兵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11]苍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苍南县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

[12]陈红儿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市场功能分析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

[13]陈理元,张旭昆 。城市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经济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1996(6)。

[14]陈理元 。对专业市场的几点看法 。浙江社会科学,1996(5)。

[15]陈立旭 。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16]陈立旭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3)。

[17]陈柳钦 。产业集群的创新、合作竞争和区域品牌效应分析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1)。

[18]陈秋红,赵瑞安 。区域品牌的特性与发展策略 。商业时代,2008(13)。

[19]陈剩勇,张明 。中国地方工会改革与基层工会直选 。学术界,2004(6)。

[20]陈文华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21]陈修颖等 。浙江省现代市场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22]程学童等 。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

[23]池仁勇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 。管理世界,2005(10)。

[24]池仁勇 。专业市场应对信息化浪潮,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

[25]仇保兴 。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6]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

[27]楚波、金凤君 。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 。经济地理,2007(5)。

[28]德布瑞森 。培育创新组群:能动发展的源泉 。科学学译丛,1989(4)。

[29]丁可 。试论浙江省的专业市场 。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7月 。

[30]杜江波,薛秀清 。产业集群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化私序 。特区经济,2006(5)。

[31]杜润生 。温州的专业市场值得研究 。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1985 -08-05 。

[32]樊树志 。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33]方民生 。波特的“簇群理论”与浙江产业组织 。浙江经济,2001(7)。

[34]方民生等 。浙江制度变迁与发展轨迹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

[35]费孝通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学刊,1986(3)。

[36]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

[37]盖文启 。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38]顾强 。意大利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意大利产业集群考察报告之二 。中小企业简报,2004(56)。

[39]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40]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41]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3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42]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4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43]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5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44]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6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

[45]顾强主编 。中国产业集群(第7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

[46]郭士民 。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政府的本质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6)。

[47]郭占恒,刘晓清 。快速成长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 。浙江经济,2002(9)。

[48]国家统计局 。2007年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

[4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落实整治区域性化肥质量问题责任制试行办法 。国质检执〔2004〕521号,2004年11月29日 。

[50]郝世绵 。产业集群的负外部性及其治理 。华东经济管理,2007(11)。

[51]何荣飞 。温州民间市场考察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

[52]何雄浪,李国平 。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 。学术月刊,2007(4)。

[53]贺灿飞,梁进社、张华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 。地理科学,2005(5)。

[54]贺灿飞,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地理科学进展,2007(2)。

[55]亨利·埃茨科威兹 。三螺旋 。周春彦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6]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王翼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57]胡刚 。产业集群理论中的产业组织学内涵与制度文化基础 。中国经济问题,2002(6)。

[58]胡华江,肖奋,卢成南 。电子商务的“浙江样本”。浙江经济,2008(22)。

[59]胡建军 。谋求再度辉煌的温州灯具产业 。灯饰视界,2007(6)。

[60]胡敏 。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对温州打火机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软科学,2007(1)。

[61]胡展奋,潘文龙 。“铅毒”猛于虎———浙江中部铅中毒状况调查 。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02-25 。

[62]黄勇 。浙江“块状经济”现象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1999(5)。

[63]霍刚·吉吉斯 。变化中的北欧国家创新体系 。安金辉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

[64]蒋泰维主编 。2004 年浙江科技研究报告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

[65]蒋泰维主编 。2007 年浙江科技发展报告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66]蒋猷龙主编 。浙江省丝绸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

[67]金芳 。产业全球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2004(9)。

[68]金午江主编 。嵊州市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

[69]金祥荣,柯荣住 。对专业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 。经济研究,1997(4)。

[70]卡普林斯基 。夹缝中的全球化———贫困和不平等中的生存与发展 。顾秀林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

[71]康芒斯 。制度经济学 。于树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

[72]李长江 。浙江省现代农业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73]李海东 。区域品牌“搭便车”行为的博弈分析与治理路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74]李磊明等 。推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宁波日报,2006年12月25日 。

[75]李琳,李一智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研究述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6]李仁贵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理论评介 。经济学动态,2000(3)。

[77]李婷 。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中国科技论坛,2005(4)。

[78]李希义 。日本政府支持产业集群计划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科技成果,2007(14)。

[79]李永刚,胡健 。乡镇企业空间聚集与浙江城市化浪潮的兴起 。经济研究资料,2001(4)。

[80]李永刚 。小企业群落式裂变衍生的机理模型分析 。财经论丛,2002(6)。

[81]李正风,曾国屏 。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5)。

[82]李钟文(主编)。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83]李佐军 。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对外经贸实务,2008(3)。

[84]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

[85]刘德学等 。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

[86]刘恒江,陈继祥 。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87]刘辉 。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 。北方经济,2007(9)。

[88]刘静 。温岭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观察与思考,2008年4月 。

[89]刘立 。创新系统研究述评 。中国科技论坛,2001(5)。

[90]刘林青,谭力文,施冠群 。租金、力量和绩效———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竞争优势的思考 。中国工业经济,2008(1)。

[91]刘林青,谭力文,张真 。湖北省产业集群的鉴别及其特征 。统计与决策,2006(4)。

[92]刘曙光,徐树建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 。中国科技论坛,2002(5)。

[93]刘增 。浙江省产业集群基于1997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定量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6(9)。

[94]刘志广 。非均衡发展与制度创新─ ─浅论温州专业市场兴衰之道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95]陆立军,王祖强 。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96]陆立军 。“中国小商品城”的崛起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义乌模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1)。

[97]陆立军等 。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

[98]陆立军等 。义乌模式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99]陆立军等 。义乌商圈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00]吕群智 。论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构建 。中国市场,2008(15)。

[101]罗红波主编 。产业区直面经济全球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

[102]罗红波主编 。中小企业直面经济全球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103]罗莎贝丝· M ·坎特 。世界级:地方企业如何逐鹿全球 。王成至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104]罗斯托 。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105]罗卫东 。专业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 。浙江社会科学,1996(5)。

[106]马斌 。论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以浙江为例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107]马津龙 。温州模式又有创新 。经济日报,1997年9月8日 。

[108]马立人,黄裕侃 。行业商会推动温州合成革企业清洁生产 。中国环境报,2005年10月24日 。

[109]马名驹 。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方式的变革 。中国科技论坛,1999(6)。

[110]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111]迈克尔·波特 。竞争论 。高登第、李明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

[112]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

[113]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

[114]麦克尼尔 。新社会契约论 。雷喜宁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

[115]曼瑟·奥尔森 。权力与繁荣 。苏长和、嵇飞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

[116]倪树高 。浙江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园区建设研究 。软科学研究通报,2002年10月 。

[117]潘峰华 。产业集群的辨识及其特征分布———以浙江制造业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07(4)。

[118]彭正银 。网络治理:理论与模式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

[119]钱平凡 。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调查研究报告》,2003(126)。

[120]钱滔 。浙江专业市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社会科学,2008(2)。

[121]乔治 · 斯蒂格勒 。产业组织 。王永钦、薛锋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

[122]裘立华,姜帆 。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浙江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调查 。经济参考报,2006年5月26日 。

[123]戎殿新,罗红波 。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 。

[124]荣飞 。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研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25]沈达 。海宁何以成为“皮衣之都”。浙江经济,1996(1)。

[126]盛世豪,郑燕伟 。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127]盛世豪 。从产业群看浙江区域特色经济 。浙江经济,2001(8)。

[128]盛世豪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 。今日浙江,2003(3)。

[129]盛世豪 。农村专业市场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浙江社会科学,1996(5)。

[130]史晋川 。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 。浙江经济,2004(5)。

[131]史晋川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

[132]舒川根 。织里童装产业群:发生、发展与政策环境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年10月29日 。

[133]宋冬林 。治理效率:一个深化公司治理的新视角 。当代经济研究,2002(12)。

[134]孙鳌 。企业集群的外部性:机制、影响及治理:[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7 。

[135]孙柏瑛 。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136]孙家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浙江专业市场现象剖析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 。

[137]汤小林 。柳市低压电器的信誉之殇———兼谈低压电器企业的信誉塑造 。电气时代,2007(3)。

[138]滕世华 。全球治理进程中的政府改革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2)。

[139]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梁琦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140]藤田昌久,雅克·蒂斯 。集聚经济学 。刘峰等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

141]汪和建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0(2)。

142]王柏民,牟德刚 。半官方性质行业组织个案研究———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调查与分析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43]王成国 。浅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前线,2005(11)。

[144]王传英 。社会经济网络与中中企业发展———意大利艾米利亚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

[145]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科研管理,2001(5)。

[146]王汉文,张旭昆 。专业市场的分类及其生命周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3)。

[147]王缉慈 。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思考 。上海创意产业论坛,2004 年12月 。

[148]王缉慈 。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 。经济经纬,2006(2)。

[149]王缉慈 。网络环境———产业组织的崭新形式 。战略与管理,1997(3)。

[150]王缉慈等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151]王健 。法规政策支持不够、与政府关系不顺:行业协会发展遭遇瓶颈 。文汇报,2005年8月8日 。

[152]王今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 。经济地理,2005(1)。

[153]王珺 。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 。管理世界,2002(10)。

[154]王立军 。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

[155]王名 。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 。社团管理研究,2007(1)。

[156]王汝亮主编 。温州苍南改革开放纪事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

[157]王伟强,朱林可 。行业协会制度研究———以温州烟具协会为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4)。

[158]王旭辉 。从集群与区域创新的互动关系看日本区域集群政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59]王永生 。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

[160]魏江,叶波 。基于学习代理人的产业集群学习模式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161]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162]吴建新,刘德学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综述 。国际经贸探索,2007(8)。

[163]吴开军 。中小企业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软科学,2007(6)。

[164]吴敏一,朱家良,李建中 。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及宏观启示 。经济改革与发展,1994(12)。

[165]吴学谦,陈士瑜 。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 。浙江林业科技,2002(3)。

[166]吴正懿 。余姚:创新驱动左右逢源 。东方早报,2007年9月27日 。

[167]吴正喆,陆祖慧 。期待温州力量强势崛起 。灯饰视界,2007 年 6月25日 。

[168]吴正喆等 。温州力量 。灯饰视界,2007年7月2日 。

[169]肖黎 。转轨时期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行为分析 。改革,2004(4)。

[170]谢利根 。农村专业市场与信息集聚 。浙江社会科学,1997(1)。

[171]谢思全,黄玖立 。乡镇企业集群的交易治理结构分析———以王庆坨自行车企业集群为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72]徐道宣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

[173]徐锋 。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及发展路径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174]徐维祥,唐根年 。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2004(6)。

[175]徐维祥,唐根年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 。经济地理,2004(1)。

[176]徐占忱 。O ECD国家集群创新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工业技术经济,2007(1)。

[177]许宝强,渠敬东选编 。反市场的资本主义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

[178]许继琴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

[179]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180]扬格 。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181]杨树旺 。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兼论我国产业集群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2008(1)。

[182]杨晓明 。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统计与决策,2007(13)。

[183]杨雪冬 。治理:国外学者的归纳和解析 。学习时报,2005年4月2日 。[184]姚向军 。集群的力量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

[185]叶舜赞等 。浙江省绍兴县的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探讨 。城市发展研究,2005(6)。

[186]伊曼努尔·沃勒斯坦 。历史资本主义 。路爱国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187]应丽君 。浅析“会展经济”对浙江专业市场创新的三大作用 。经济界,2003(5)。

[188]永嘉县桥头镇志编纂领导小组编 。桥头镇志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

[189]余晖等 。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

[190]余琼蕾,范钧 。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看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国际化 。商场现代化,2006(28)。

[191]虞锡君 。编织新的辉煌———海宁县经编在开放型经济中发展作用的分析 。浙江经济,2003(19)。

[192]郁建兴 。行业协会:寻求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193]约翰·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周晓牧、韩晖译 。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

[194]约翰·霍兰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 。陈禹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195]约瑟夫 ·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何畏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196]张爱国 。中国鞋革产业布局 。中国皮革,2006(20)。

[197]张洪 。温州合成革产业集群治理研究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10月 。

[198]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

[199]张仁寿等 。专业市场与浙江经济丛谈 。浙江社会科学,1996(5)。

[200]张锐 。中国商人的西班牙之殇 。大地,2004(20)。

[201]张淑静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

[202]张曙光,金祥荣主编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

[203]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

[204]张宇靖 。意大利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探析:[硕士生毕业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

[205]张跃 。悄然兴起的浙江创意产业 。经贸实践,2008年7月 。

[206]章建民 。浙江省的行业协会为何受企业青睐 。浙江日报,2004年5月13日 。

[207]章魁波 。乐清柳市电器30年:民企抱团从柳市起步 。温州商报,2007年9月14日 。

[208]章立军 。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经验证据 。财贸研究,2006(5)。

[209]赵强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价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10]浙江大学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浙江省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评价 。浙江社会科学,2003(4)。

[211]浙江工业大学课题组 。海宁市皮革产业发展思路,2006年3月 。

[212]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情况调查与建议 。浙江经济,1998(3)。

[213]浙江省二轻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省二轻工业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

[214]浙江省工商局 。关于浙江省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共同发展情况的调查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1)。

[215]浙江省工商局课题组 。我省区域性块状经济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浙江省工商局办通报,1999年6月 。

[216]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主编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

[217]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调研组 。加快商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业发展 。浙江经济,2007(16)。

[218]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省情1949-1984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219]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改革与发展研究,2006年2月 。

[220]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改革与发展研究,2006年2月 。

[221]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 。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浙科发条〔2006〕233号,2006年11 月14日 。

[222]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04]56号,2004年12月31日 。

[223]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04〕55号,2004年12月31日 。

[224]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03〕48号,2004年7月15日 。

[225]浙江省市场志编辑委员部编 。浙江省市场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

[226]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课题选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

[227]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浙江统计分析,2007(11)。

[228]浙江省外经贸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省外经贸志 。北京:中华书局,2001 。

[229]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浙江块状经济调研报告 。决策参考,2006 年5月 。

[230]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提高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竞争力研究,2002年4月 。

[231]郑健壮,叶峥 。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

[232]郑健壮 。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

[233]郑燕伟,盛世豪 。产业集群成长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性初探———基于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

[234]郑燕伟,盛世豪 。论全球商品链中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浙江省党校系统研讨会论文,2007年7月 。

[235]郑燕伟 。演化树方法在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初步运用———以常山轴承产业集群为例 。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2006 年7月 。

[236]郑勇军 。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1998(6)。

[237]郑勇军等 。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

[238]郑宇民 。从市场大省到市场强省 。浙江日报,2008 年 11月 3日第11版 。

[239]郑枕戈 。从平阳水头制革业发展看经济与环保博弈历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10月30日 。

[240]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委〔2006〕43号文件,2006年6月12日。

[241]中国集市大观编写组 。中国集市大观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

[242]周守权 。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以温州人造革合成革产业发展为例的分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10月 。

[243]周轶昆,张耀辉 。以创新群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244]周益林编著 。温州的市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

[245]朱华晟 。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

[246]朱华友等 。浙江省现代工业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247]朱佳艳 。关于海宁经编业的现状和发展的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

[248]朱英明 。中国产业集群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249]U N EP,工业区的环境管理,产业与环境,1997年第4期 。

[250]Asheim B 。T 。,Isakse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摧 and Global‘Ubiquitous摧 Knowledge”。 Journal o f Technology T rans f er,2002(1)。

[251]Audretsch,D 。B,and Feldman,M 。P 。R&;;amp;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3)。

[252]Baptista 。R 。and Swann 。G 。M 。P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Research Policy,1998(1)。

[253]Barbara Stallings(ed 。),Global Change,Regional Response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New York: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1995 。

[254]Barff,R 。A 。,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A Point Pattern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in Cincinnati,Ohio,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7(1)。

[255]Bathelt H,Malmberg A,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4(1)。

[256]Bazan,L 。,and Navas‐Aleman,L 。Comparing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Patterns in the Sinos Valley,Brazil,mimeo 。Brighton:IDS 。2001 。

[257]Blin J,Cohen C 。,Technological Similarity and Aggregation in Input Output System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7(1)。

[258]Camagni R 。(ed 。)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Lon‐don:Belhaven,1991 。

[259]Capello R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Regional Stud‐ies,1999(4)。

[260]Catherine Beaudry,Stefano Breschi 。 Are Firms in Clusters Really More Innovative?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4)。

[261]Clara M 。Real Service Centres in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Lessons Learned from a Comparative Analysis,UNIDO/Italy Programme for S M E,2000 。

[262]Czamanski S,Ablas L 。A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mplexe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Findings 。Urban Studies,1979(1)。

[263]Czamanski S 。,Selection of Optimal Industrial Cluster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Techniques,1973(4)。

[264]Dieter Ernst,and Linsu Kim 。Introduction: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Diffusion,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2(3)。

[265]Doeringer P B,Terkla D G 。Business Strategy and Cross Industry Clust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5(3)。

[266]DTI 。Business Cluster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2001 。

[267]Edquist C,et 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 ations,London:Pinter Publishers,l997 。

[268]Elisa Giuliani,Martin Bell 。When Micro Shapes the Meso:Learning Networks in a Chilean Wine Cluster,Research Policy,2005(1)。

[269]Elisa Giuliani 。Cluster Absorptive Capabilit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Copenhagen 。2002 。

[270]Ernst D 。How Globalization Reshapes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Reflections o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Industries,Prepared for DRUID 1999 Summer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Systems,June 9-12,1999 。

[271]Feldman M P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Second Printing 。1994 。

[272]Feser E J,Sweeney S H 。A Test of the Coincident Economic and Spatial Clustering of Business Enterprise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00(4)。

[273]Franco Malerba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Linking Innovation to the Knowledge Base,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Sectors,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5(1-2)。

[274]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1991(4)。

[275]Frobel F,Heinrichs J,Kreye O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Social Science In f ormation,1978,17(1)。

[276]Gereffi Gary,Dubay Kristen,Lowe Marcy 。Manuf acturing Climate Solutions:Carbon- Reducing Technologies and U 。S 。 Jobs,Center on Globaliz ation,Governance&;;amp;Competitiveness,Duke University November 2008 。

[277]Gereffi Gary,Raphael Kaplinsky,et al 。,Value of Value Chains,IDS Bulletins 2001(3)。

[278]Gereffi Gary,Mayer F 。W 。,The Demand of Global Governance,Terry Sanford Znstitate of Public Policy Working Paper Series SAN04-02,Sep 。2004 。

[279]Gereffi,Gary,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 iew o 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

[280]Gereffi Gary,Korzeniewicz Miguel,et al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Greenwood Press 。Westport,Conn 。1993 。

[281]Gianluca Baldoni,et al 。Small‐f irm Consortia in Italy:An Instru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UNIDO,New York,March,1998 。

[282]Gilsing Victor 。Cluster Governance:How Clusters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PhD‐conference,Copenhagen,January,2000 。

[283]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 merican Journal o f Sociology,1985(3)。

[284]Gregory D R,Martin,SMITH G,et al 。,HumanGeography:Soci‐ety,S p ace and Social Science,pp 。 21 -53,M acmillan,Basing‐stoke 。

[285]Grubel H G,Lloyd P J 。 Lntra‐l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 f lnternational T rade in Di f f 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1975 。

[286]Hakansson H 。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 Network A p p roach London:Croom‐Helm,1987 。

[287]Thorelli H B 。Networks: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 anagement 。

[288]Henderson J,Dicken P,Hess M 。,et a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3)。

[289]Hopkins Terence K,Wallerstein Immanuel 。Commodity Chains in the World‐Economy Prior to 1800,Rev iew,1983(1)。

[290]Imai K,Baba Y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Transcending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to Create a New Techno‐eco‐nomic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1989 。

[291]Wallerstein,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System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Volume 1,Number 19,1995

[292]Wallerstein,Immanue 。,:Report on an Intellectual Project:The Fer‐nand Braudel Center,1976-1991,Binghamton,NY:Fernand Brau‐del Center,Sept 。1991 。http://fbc 。binghamton 。edu/fbcintel 。htm 。

[293]Industrial Cluster Study Group,Industrial Cluster Study Report,www 。cluster 。gr 。jp/relation/data/pdf/Cluster_Kenkyu_houkoku_english 。pdf 。

[294]Jacob 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New York,NY Harvard U 。Press,1966 。

[295]Jaffe,A 。B 。,T rajtenberg,M 。and Henderson,R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 。 Quarterly Journal o f Economics,1993(3)。

[296]Jeffrey Henderson,Peter Dicken,Martin Hess,Neil Coe and Henry Wai‐Chung Yeung,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v iew o 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3)。

[297]John Humphrey and Hubert Schmitz,Governance in Global Value Chains,IDS Bulletin,2001(3)。

[298]Kaplinsky,Raphael and Morris,Mike,A H andbook f or V alue Cha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2 。

[299]Keeble,David;Lawson,Clive;Moore,Barry;Networks,Collectiv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Innovative High Technolo‐gy Regions:The Case of Sophia‐Antipolis 。Longhi,Christian 。Re‐gional Studies,1999(4)。

[300]Kees Van Kersbergen,Frans Van Waarden,Governance摧as a Bridge Between Disciplines:Cross‐disciplinary Inspiration Regarding Shifts in Governance and Problems of Governability,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European Journal o f Political Research,2004(2)。

[301]Langen P 。d,Governance in Seaport Clusters,M aritime Economics&;;amp;Logistics,2004(2)。

[302]Laura de Dominicis,Giuseppe Arbia,Henri L 。F 。de Groo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taly,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T I,2007-094/3 。

[303]Lis De Propris,Systemic Flexibility,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nanc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6)。

[304]Malerba,Franco,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Research Policy,2002(2)。

[305]Mario Cimoli,Marina della Giusta 。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ts Main Implications on National and Loc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ASA Interim Report IR‐98‐029,1998 。

[306]Mark Dodgson,Roy Rothwell,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 ard Elgar,1995 。

[307]Markusen,A 。,Str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1996(3)。

[308]Marshall,Alfred 。,Principles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 and Co 。,Ltd 。,eighth edition,1920 。

[309]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ournal o 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

[310]Maskell P 。;Malmberg A 。,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Cambridge Journal o f Economics,1999(2)。

[311]Mathieu Ouimet,Réjean Landry and Nabil Amara,Network Posi‐tions and Radical Innovation: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Qubec Optics and Photonics Cluster,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Denmark,June 14-16,2004 。

[312]Messner,D 。,The Concept of the“World Economic Triangle”。Gov‐ernance Patterns and Options for Region,IDS Working Paper 173,2002 。

[313]Michael J 。Enright,Survey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Initial Results,2000 。

[314]Murmann,J 。P 。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 A dvantage:The Co‐evolution o f Firms,Technology,and N 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

[315]Mytelka,L 。and Farinelli,F 。,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UNU/INTECH Discussion Paper 2005,October 2000 。

[316]North Douglass C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5(3)。

[317]North,Douglas C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 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y,1955(3)。

[318]OECD,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 。Paris∶OECD,1999 。

[319]OECD,Worl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Networks Of Enterprise in The World Economy,Paris,France,23-24 Jan 。2001 。

[320]OECD,Competitive Regional Clusters:National Policy Approaches,Paris,2007 。

[321]OECD,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Paris,2001 。

[322]迸rjan S迸lvell,G迸ran Lindqvist,Christian Ketels,The Cluster Initia‐tive,2003 。

[323]Park S O,Markusen J K,Generalizing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a Theoretical Agenda and an Application from a Non‐Western Econo‐m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5(1)。

[324]Patrice Braun,Julian Lowe,Helen Thompson,Cluster Governance:The Nexus between Local Conditions and Policy Intervention,2007 ISBE Conference in Glasgow 。

[325]Piore MJ and CF Sabel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Basic Books,N ew Y o r k,1984 。

[326]Porter,Michael E 。,ed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6 。

[327]Porter,Michael The Economic Perfomance of Regions,Regional Studies,2003(6-7);

[328]Posner 。M 。V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1 。

[329]Pyke,F 。G 。Becattini e W 。Sengenberger eds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IILS,Geneva 。1991 。

[330]Ratti R,Bramanti A 。&;;amp;Gordon R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ve Re‐gions:The GREMI approach 。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7 。

[331]Richard Florida,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Futures,June 1995 。

[332]Roberto Camagni eds,Innovation Network,Spatial Perspectives,Belhaven Press,London,1991 。

[333]Robertson P 。L 。and R 。N 。Langlois,Innovation,Networks,and Vertical Integration,Research Policy,1995(4)。

[334]Roclandt Theo J A,Gilsing,VA,Sinderen 。J Van 。Cluster‐based Innov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Annual EUNIP Conference,December,2000 。

[335]Roelandt Theo J 。A 。and Hertog Pim den,Cluster A nalysis&;;amp;Clus‐ter‐based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Paris:OECD 。1998 。

[336]Roelandt,T 。J 。A 。,and Hertog P 。den,Mapping Innovative Clusters-Research Proposal and Discussion Note 。1997 。

[337]Roettmer,N 。,Katzy,B 。,Cluste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 Con‐tribution to U nderstanding Cluster Innovativeness,Dienstag,27 。 June 2006 。

[338]Roger Sugden,Ping Wei,James R 。Wilson,Clusters,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ces:a M ethodology for Case Studies,First draft,3rd March 2003 。

[339]Rosenfeld A 。A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1)。

[340]Schmitz,H 。;Knorringa,P 。,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our‐nal o 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

[341]Scott Allen J 。,Regions and the World Economy∶ The Coming Shape o f Global Production,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Ord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

[342]Stefan Kra Tke,Network Analysis of Production Clusters:The Pots‐dam/Babelsberg Film Industry as an Exampl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1)。

[343]Sweeney,S 。H 。and E 。J 。Feser,Plant Size and Clustering of Manu‐facturing Activity,Geographical Analysis,1998(1)。

[344]Tewari,M 。Successful Adjustment in Indian Industry:the Case of Ludhiana摧s Woolen Knitwear Cluster,World Development,1999(9)。

[345]The Cluster Mapping Project,https://data 。isc 。hbs 。edu/isc/。

[346]The GVC Intiative,http://www 。globalvaluechains 。org/。

[347]Tomoo Marukawa,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sian Clusters,L yon,Nov 2006 。

[348]UNIDO,2001,Development Clusters Networks SMEs -The UNIDO Programme,Vienna,2001 。

[349]Vernon,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e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66(2)。

[350]Winder,N 。,B 。S 。McIntosh,P 。Jeffrey 。The Origin,Diagnostic Attribut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o‐evolutionary Theory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4)。

同类推荐
  • 了不起的中国人

    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原因却众说纷纭。制度变革,人口红利……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中国人的勤劳、坚忍和奋斗精神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作者正是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梳理,描绘出一群群中国人在海内外奋力拼搏的场景。他们含辛茹苦,背井离乡,奋力打拼。正是他们的勤劳与坚忍,支撑起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奇迹和光明的未来!
  • 中国制造业投资研究

    中国制造业投资研究

    以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投资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制造业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本书在简要回顾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后,详细阐述了继续加强制造业投资的客观必然性;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和检验,定量研究了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制造业投资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 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

    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

    本书共有11章,包括:“独立董事的时代革命”、“独立董事的框架结构”、“独立董事的基本职能”、“独立董事的机制创新”等。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本书以短小生动的小品文写作方式,从你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在路上、在餐厅、在电影院、在厨房、在卧室、在争吵中、在生气时、在小朋友的书包里捕捉随处可见的经济学奥秘,如下午茶一般悠闲而有趣,却又浓香醇厚,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

    东历2026年,一个自称为创世神的疯子瘫痪了整个世界的网络,并开放了一款名为“幻域”的异世界游戏。从零开始的异世界,受到强制召唤的林凡,决定在这个“游戏”中大展身手。可爱小萝莉,傲娇美少女,腹黑大姐头。S级神兽坐骑,四方领域之战,克图格亚帝国。且看林凡如何征战这个异世界!(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美人毒

    美人毒

    一个是古代柔弱的“千府“大小姐,一个是21世纪特种兵,阴狠,毒辣是她的形容词,生死相换,看她如何收复妖艳腹黑男,踩踏仇敌!
  • TFboys我是你们的录像师

    TFboys我是你们的录像师

    我,沐璇,不知是积了什么德,有幸在这个暑期给当红偶像TFboys进行一个月的录像,我很狂热地迷恋着他们。在最悲伤的时期,是他们的歌陪伴着我。
  • 宠妻成瘾:傲娇老公啵啵啵

    宠妻成瘾:傲娇老公啵啵啵

    【1v1甜宠文】在商界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夜大少夜殇城想不到也会有被女人壁咚的时候!还三番五次被女人吻!终于,他忍不住了,把女人禁锢在怀里,攻城略地……婚后,夫妻共同努力产出一枚呆萌萌哒小男娃,次日晚上,小萌娃推开粑粑麻麻的卧室门,看到粑粑麻麻正在干少儿不宜的事,小萌娃不乐意了:“哼╭(╯^╰)╮麻麻是我的,粑粑还我麻麻!”粑粑腹黑地说到:“乖儿子,你想不想要最新的火箭模型?”小萌娃两眼放光道:“好粑粑,我先把麻麻借给你好了,别忘了我的火箭模型噢!”说完踩着小拖鞋踏踏踏地跑走了,还不忘贴心地把门关上,临走前还奶声奶气地说道:“粑粑麻麻你们要努力给我生个小妹妹噢!”
  • 厉害了我的哥:我要在上
  • 霸道少爷把我宠上天

    霸道少爷把我宠上天

    他爱她,可是却将她推向绝望的深渊!两年后,她回来报仇,却发现自己已经下不去手,这个时候,她又遇见自己的另一位王子!两位王子,该如何选择?爱,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东西,但也是可以让人甜蜜的东西,他和她,两个人又该何去何从?
  • 一顷心

    一顷心

    故事从凌倾晨帮姐姐凌依然看管游戏开始。在游戏里,凌倾晨用凌依然的身份,认识了舒璟。从未动过心的舒璟,竟然喜欢上跟他网聊的凌倾晨。凌依然为了维护弟弟,骗过了舒璟,让他们错过了。但是王睿的出现,却撞破了凌依然编织多年的谎言。一场奇怪的婚礼过后,舒璟就打定主意追凌倾晨。跑到凌倾晨的大学当助教。明白真相的凌倾晨,在舒璟的追求下确定了自己的心意。但他们的恋情被凌倾晨的家人知道后,舒璟(方璟)选择离开。然而,他们谁也没能忘记彼此。舒璟离开后,凌倾晨的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去世,母亲离开,姐姐凌依然结婚。三年后,只剩凌倾晨孤身一人。
  • 无限我行我道

    无限我行我道

    青铜古钟认主,张晨从此踏上了征战诸天万界的道路。
  • 天帝狂神

    天帝狂神

    [火爆新书,精品力荐!]看人生豪迈,不过重头再来。赵拓苦修数万年,得道升仙之时,却来到了神之大陆,一切都要重来。凭借着三世为人,数万年的经历,纵横神之大陆,霸天封神。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土神后土、木神勾芒、战神刑天……这些皆可为头顶三尺神明,以修神道。这是一个神明的世界。
  • 传奇三国杀

    传奇三国杀

    以手游三国杀传奇为主线,包含游戏本身的大部分操作。大家都来看看丫~╯﹏╰头回写小说~没人看好伤心~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