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显著特征。历史上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因当地的专业化产业而得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不仅介绍了俄罗斯与中欧的一些原始形态工业的地方性特征,也分析了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贝德弗德郡的草帽、白金汉郡的椅子、设斐尔德刀具业地理集中的原因。马歇尔用产业地方化一词概括专业化产业在产业区的集中现象,并进一步比较了产业区与城镇产业集聚机制的差异,认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可获得外部经济。德国学者韦伯则从企业而非产业的视角把集聚经济分为企业规模扩大形成的低级集聚和不同企业空间集中形成的高级集聚两种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引起企业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因素。德国学者劳恩哈特有关运输对生产和消费区位影响的分析,经美国经济学家霍特林进一步发展成寡头竞争企业之间博弈和集聚的一般分析框架。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则强调了创新的空间集中现象,认为增长极往往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空间集聚的特征。
20世纪上半叶,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资源综合开发与降低成本的角度建设了一批地域生产综合体。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等人则根据波多黎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理论。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产业地理集中的计量方法不断创新。在计量革命的影响下,北美经济地理学家Czamanski等比较了产业集群与产业综合体等不同产业集聚类型。但是,早期的产业集群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分析,注重定量研究方法,而忽视了产业集群的实践意义,因此,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进一步发展了马歇尔的产业集聚思想,把“反映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称为地方化经济,把“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称为城市化经济,并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流动性的加强,依赖专业化劳动力集中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日见稀少 。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造就了意大利战后的第二次经济奇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经济学教授巴卡提尼(Becattini)结合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发展了马歇尔的产业区思想,认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口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实体”。与此同时,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等地的快速发展也使高新技术园区、技术极与创新环境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美国学者 Piore和Sabel在《第二次产业分工》一书中提出,“第三意大利”、硅谷等产业区的成功关键是中小企业的柔性专业化(弹性专精)。20世纪90年代,UNCTAD、UNIDO、国际劳工研究院等国际组织把产业区作为促进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多次组织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区研究,分析产业区的组织与竞争力优势。
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经过3年的跨国研究,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都是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的,产业集群支配着世界经济地图,是每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都市经济的显著特征。波特把产业集群看作是与企业、产业并列的一种新的竞争分析单元,认为集群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指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波特先后提出了钻石体系分析、产业集群表、产业集群发展指数、产业集群元研究和区域产业集群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与推广产业集群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与产业集群理论的普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美国经济地理学家Scott认为世界经济版图就是一大批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 N IDO)从1993年开始关注产业集群,通过总结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把产业集群与产业区结合起来,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合组织(O EC D)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高度重视集群对于创新的积极作用,在荷兰、芬兰、丹麦、瑞典、挪威、瑞士等国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同时,O EC D又把产业集群作为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与就业的重要途径,积极在成员国与转型经济国家推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欧盟把产业集群作为企业政策、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推动中东欧国家的产业集群发展。英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出台了全国性的产业集群政策,美国的加利福尼亚、马萨诸塞、北卡罗来纳,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各种类型的集群政策、集群战略与集群倡议,产业集群成为世界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2001年,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法国经贸部、国土规划与区域行动议会(DATAR)等组织在法国巴黎联合召开产业集群世界会议,有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官员、企业代表和学者出席会议,探讨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使更多的政府部门与企业领导意识到产业集群发展对于企业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通常具有两大特性:一是企业关联性,即集群内企业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二是空间集聚性,即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企业关联性和空间集聚性的统一,使得产业集群成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产业网络,它既不同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产业集群是一种以市场为中介的外部化网络组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空间———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和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集群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国际产业竞争中显示了独特的价值。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专业化,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二是以区域内部网络化协作为基础的规模效应;三是基于互动学习的竞争和创新。作为一个区域性产业网络,产业集群为内部企业提供了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市场信息在集群内部传递,产业知识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进行交流和积累,熟练劳动力甚至专业人才也在集群内部的企业中流动,正是通过这些不断流动变化着的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激发了企业、产业甚至区域层面的各种创新,从而显著地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诸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经济社会特质,使产业集群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混合治理组织形式。新经济地理学则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产业集聚,通过建立一系列数学模型,探讨集聚的一般机制。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往往嵌入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则强调产业地方化与地方黏性、制度厚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复杂系统理论则利用生态学、复杂适应系统(CAS)及元胞自动机等方法,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现象。
创新系统理论不仅关注创新的集群,而且关注产业集群对创新的积极影响。由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意大利学者Camagni和Capello等人强调了集体学习,北欧学者Peter Maskell和Anders Malmberg则强调地方化学习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经合组织(O 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项目把创新集群视作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一定的简化创新体系(即各种各样的产业集群)构成。罗森菲尔德和阿歇姆则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密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往往具有更加有序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动力。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IDS、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期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全球商品链理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关注全球价值链治理对地方产业升级的影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的学者则进一步提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面分析产业全球化及其治理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北欧的地方化学习理论也强调了全球管道(g lo bal pipeline)等外部联系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互动为分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