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青春期所企望的在老年便得到收获。——歌德
1810年,歌德62岁了,他的生活正式步入了老年阶段。
此时的歌德似乎已经功德圆满,因为从1806年起,他的《歌德著作集》陆续得到了出版,至1808年为止,已经出版了12卷。
他开始思考人到老年应该怎样生活?应该追求什么?
歌德想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过清闲、安乐的享受生活;第二是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荣耀;第三是不追求生活享受,不追求虚荣,杜绝礼节性的交往,埋头干一番事业。
歌德选择了最后一种,他想要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凭借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既然准备干一番事业,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将写完《浮士德》以及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事业”。另外,他还打算继续研究自然科学。
歌德懂得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要有毅力,要有时间,要有计划。歌德说:“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没有步骤,没有计划,没有要求,就会无意地拖延时间。歌德强调珍惜时间。要完成巨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尤其是年老体衰,工作效率低,就更需要时间。他说:“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过于每一天的价值。”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检视自己今天干了什么,明天又打算干什么。
正是在这个时候,德国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掀起了写自传的浪潮,歌德的好友画家哈克特也写出了一本传记送给了他。
接着,歌德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他们在信中大都请求歌德谈一谈他创作诗歌的情况,如写作素材、创作心境、受前人什么影响,以及信奉什么样的理论原则等。
歌德接到这些信后,一一进行了回复,他在日记里写道:“这种诚恳、真挚地表达出来的请求,我立即顺从地答应了。”
歌德又要开始写作了,这次,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他计划写一本关于自己创作的书。他想,如果将这部著作写成纯粹谈创作经验的作品,那无非是给自己的作品作注解,把问题简单化了。还不如将它写成自传性的东西,让读者对自己的整个生活经历有所了解,从而使读者知道他的诗歌创作都是来自生活的真实经验和他亲身体验所激发起来的感情。
1811年年初,歌德开始动笔写《真与诗》,为了读起来顺口,他又将书名更改为《诗与真》。
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歌德首先杜撰了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这位朋友”表示通读了歌德的所有诗作,希望对歌德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
“那么,我们请求您的第一桩事就是请您把您的新版的、照着内部关系编排的作品按照年代的顺序作个说明,即谈谈提供它们的素材的生活情况和心境,也谈谈影响您的前人的榜样,以至您所信奉的理论原则,以使我们了解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果您不辞烦劳,为您所亲爱的少数人作这样的说明,其结果也许会使得多数人感到兴趣和受益。”
于是,歌德决定顺从“这位朋友”的愿望:“我因此马上开始了眼下这件工作,把全集12卷所收的大小作品挑选出来,按着年月的顺序重新排列。我极力回忆我撰写它们的时日和景况。”
歌德的这部《诗与真》共分4部,前3卷于1814年前写成,在这部书里,他从幼小到26岁时的生平事迹按年代顺序写出。书中,除了着重谈他如何接受别人的文学影响和自己的创作经验外,还涉及了歌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儿时调皮的故事、学习的乐趣、家庭生活的和美、朋友的交往、人生哲理的探讨、旅行的游记和恋爱等。在写作手法上也是有很多变化的。有时议论,有时叙述,有时抒情,有时描写,文笔变化多趣。
歌德所以把这部自传性的作品取名为《诗与真》,就是想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全部诗歌创作,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但遗憾的是,这部自传只叙述到歌德26岁,即到魏玛之前。不过,26岁以前的歌德,正是世人所不了解的,因为在此以后,他始终处在大庭广众之中,为世人所瞩目。
通过《诗与真》,可以看到一代天才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诚如歌德自己所说:“一个人最有意义的时期就是他的发展时期。”
歌德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有关他自己的发展时期最为可信、最为珍贵的研究资料,这是这本自传的最大特色。自传都力求真实,不能文过饰非,他说:“无论在宗教方面、科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我都力求不撒谎,并鼓足勇气把心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如实地说出来。”
歌德在本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自我解剖精神,可以和卢梭的《忏悔录》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