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质量。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一,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二,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三,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
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儿童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不需太多的知识经验,儿童便会产生新的联想,并在不加拘束、灵活自如的运用中得到乐趣。儿童最喜欢想象,而正是在这些想象或者想象的结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
“哲理小品”
苹果里的星星
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头有颗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我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我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么一天,我孩子把这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我。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仅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使我深深触动的是,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从不知什么地方传到我儿子的幼儿园,接着便传给我,现在又传给你们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苹果——切“错”的苹果。
秘诀: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不可忽视孩子的创造国,他的确有可能改变你一生固有的错误论断。
“能力培养”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并不象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涵着这种契机,关键是家长能否意识并及时地适当地把握它。具体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一,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与外界接触时,儿童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并有新的发现。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事物,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要尽可能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提高观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时,观察中适时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包括有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训练儿童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形多物(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等等)、一物多用(如,纸有什么用?等等)、一因多果(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树,那会怎么样?等等)、一题多解(如如果你觉得很冷,有哪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身上暖和?等等)。同样,训练儿童聚合性思维的方法也很多,如:当类法(让儿童根据大小、颜色、形状、用途等对所给图片进行分类等)、排除法(将异类物从一群同类物中剔除出来等)、模拟推理法(用圆形、数字等呈现排列的规律性变化,如〇△〇△△ 〇)、下定义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话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如,什么是动物?)。就中国儿童的实际来看,发散思维的心理质量显得更为宝贵。
四,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五,开展儿童的右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而右半球则是处理表像,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要充分挖掘儿童大脑的潜力,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右脑的开发。开发儿童右脑是一种无需课本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它需要的是多种活动协调进行,实施立体的、全方位的开发。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让儿童多与大自然、社会接触,鼓励儿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此外,根据现代教育的“偏左”(左脑)倾向和大脑两半球对称支配的特点,可以编制一些单侧训练活动:注意引导孩子多用左手、左脚活动,进行左视野训练和左耳听力训练。如:让儿童左手拍球、绘画、抓握物体、剪纸片、传递物品等,用左脚单腿跳、踢球、踢毽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