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知足,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持一种极易满足的态度。哲学上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庸的特征之一是让人一切行为适中、折衷为宜,不能什么也不追求,也不要过分追求。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已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在九宵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亲近平和,进一步拥抱浅景淡色与花鸟虫鱼。知足常乐,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各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良好心态就会和待人处事并驾齐驱,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北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体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知足常乐是说要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长途跋涉时,让你痛苦的往往不是漫漫长路而是你鞋子里的那一粒细沙。人生也是这样,打败你的或许不是外部恶劣的条件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与忧虑。四面楚歌,让西楚霸王溃不成军;空城楼上古琴一曲,令司马懿自动退兵;这些何尝不是利用了心理战术,所以心态对一个人行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外部的风云变化泰然处之。同时知足常乐也并非夜郎自大、裹足不前。知足,知现在所得已经足矣,但对将来所求还是不足的。这样,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而用进取的心去开创未来。因为知足,便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负担,轻装上阵自然如鱼得水。所以知今日已有之足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为下一次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常人是不可避免地占有贪念的因为贪,为官者不顾人民疾苦;因为贪,为商者见利忘义;因为贪,夫妻可以反目成仇。可悲的是欲望没有尽头,因为不知足,所以永远没有尽头,无穷无尽的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也许可以带给你物质的丰裕,却无法带给你精神上的平静。没有了心灵的平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知足心就静,心静自然乐在其中!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以生为乐,知生存之足,知已有之足,常怀一颗知足之心,无非分之念,无奢求之意,人生便处处时时欢乐不断。
“哲理小品”
贪婪的农夫
冬天雪后的一天,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
农夫刚刚抡起了斧头,忽然,他听到呼救声:“救救我吧——”农夫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冻得半死的蛇在求救。农夫可怜蛇,将其揣入怀中,带它回了家,并把它放在火炕上,精心呵护。
不多久,蛇苏醒了。农夫与蛇惺惺相惜,结为了兄弟。
第二年春天,蛇带着众兄弟前来报恩。并带来不少食物,但对农夫来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农夫贫穷,很想致富。于是农夫对蛇说:“蛇弟,兄长终日靠砍柴为生,日子依然穷困。现在市场上蛇毒昂贵,能否……”蛇道:“兄长,小弟明白。我领兄弟们来给你送蛇毒。”
农夫的日子渐渐富了起来,他盖了房子,娶了老婆。收蛇毒的人感觉蹊跷,问:“你从何处弄来那么多的蛇毒?”农夫讲了自己救蛇的故事。收蛇毒的人说:“现在城里有很多蛇餐馆,何不将蛇卖入,这样岂不更富?”农夫答:“我与蛇是兄弟。”收蛇毒的人反驳:“现在只讲赚钱,不论兄弟。”农夫终于动了心。
蛇看到兄弟们不断失踪,好生奇怪。这天它再去农夫家,在门口看到了蛇餐馆的货车,这才恍然大悟。
蛇敲开了农夫的门,并张开血盆大口,愤怒地向农夫扑去……
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农夫对着前来看望自己的亲朋好友喃喃地说:“不要可怜蛇,蛇是忘恩负义的东西……”
秘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蛇为了报恩,不惜将自己和兄弟们身上珍贵的蛇毒送予农夫去卖钱,而富裕后的农夫,却不知足,是贪欲蒙蔽了心智,抛弃与蛇建立起来的友谊,用蛇的生命去换取物质上的满足。最终,农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
“心态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知足常乐的心态
一,不要盲目地和他人攀比,自己所拥有的也是他人所没有的。
二,把不幸看作是进入另一种美丽的契机,是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富和充实。
三,不要再去羡慕别人,生活中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四,要么改变,要么接受,只有两个选择,而你已经不能改变就只能选择接受。
五,不要对自己总是耿耿于怀,不能看到别人的不幸和痛苦,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没有看到,并不代表没有。
六,不要去羡慕他人有多少金钱,也不要计较自己的穷富。不去盲目攀比,也就生活得平和。
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消除攀比的坏习惯,不要因攀比而让自己推动原有的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