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基本需要。
劳动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劳动能创造世界,能让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劳动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也可以养成人一生一世的好习惯。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从而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然而,当前有些父母忽视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孩子的劳动,功课好就是劳动好。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甚至自我服务的劳动也由父母包办,担心劳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学习功课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但不能代替体力劳动。有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期如此,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有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就无法过日子。如有的考上大学,因生活不能自理,只好退学回家。
“哲理小品”
义务劳动换来正式工作
罗晶大学毕业后,几次都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这天,他根据报纸上的信息,去了一家用人公司求职,没想到公司原定招聘8名员工,前去报名的却有好几百人。
当罗晶填好了表格,耐心排队等候公司头头面试时,有一位员工模样的人过来对他们说:“我们的老总还有一个小时才会来这里。现在我有点急事想请大家帮忙:那边到了几车水泥,眼看天要下雨了,我一时又找不到搬运工,我想请你们义务帮忙卸一卸水泥,好吗?”
大家见他也是本公司的人,就想动身去帮忙卸水泥。可是,有的人却说:“卸水泥是工人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去替他卖苦力。”
这样一来,一大半人都站着不动,罗晶却和另一小部分人走出队伍,主动跟那个人去卸水泥。
待水泥卸了一半多,那人又来说话了:“诸位对不起,我们的老总刚才来了电话,他说今天来不了了,真是很抱歉。”
这些正在卸水泥的大学生沉不住气了,有的说:“这不是存心耍我们吗?不干了!”
有的说:“咱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让我干什么义务劳动,没门!”
呼啦啦一下子又走了一大半。而罗晶等少数几个人却一直坚持到把水泥全部卸完。
当他们在自来水龙头下用手捧着水洗完了脸之后,刚才那个请他们卸水泥的人笑眯眯的对他们说:“恭喜你们,刚才是我设计的一场特殊考试,你们几个全部及格了,从现在起,你们就是我们公司的正式职员了。”
这几位通过了“特殊考试”的大学生这才明白:这位不起眼的“员工”真是他们的老总。
“美德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劳动
一,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
二,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三,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五,应该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劳动。
孩子入学了,要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如大扫除、修路等都要积极参加。使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长大了要自觉地满腔热情地毫无保留地把学到的全部知识献给祖国各地国的事业。
六,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引导孩子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接触实际,手脑并用,使他既发展智力,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奋俭朴的作风。如让孩子到工厂、农村去劳动,让孩子参加绿化祖国和保护园林的劳动,既可使孩子学到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可让孩子从工人、农民身上学到许多优秀品质并得到锻炼。
总之,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劳动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