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有洞明世事,才能人情练达。洞察到他人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应付与对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错,一个人只有洞明世事,才能人情练达。洞察到他人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应付与对答。正如所有的种子都期待着萌芽,所有的助跑都是为了奋起跃向目标一样,注意他人的言谈神色,无论怎样倾心侧耳,都是为更好地表达自己、提升自己而做出的努力。而这一过程又是那么不可或缺。
当初,高祖刘邦建汉的第五年,逼死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就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都无法确定。汉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先赞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
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了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处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大,应当排他第一。”
汉高祖因为在封赏时已枉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摩出高祖的意图,就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决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跑。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靠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高祖听了,当然说:“好。”
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疾行。
后来高祖说过:“吾听说推荐贤人,应当给予最高的奖赏。萧何虽然功劳最高,但因听了鄂君的话,才得以更加明确啊!”
这汉高祖刘邦有些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筹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也因此多了一些封地,被改封为“安平侯”。
东汉末年,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而皇帝又年幼无知,大权不是掌握在宦官手里就是掌握在外戚手中,皇帝只不过是名副其实的傀儡。
此时,正直外戚专权,为了对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控制小皇帝的外戚想把董卓调进京城,以对付其他反对派。这时,长沙太守孙坚在征讨大员车骑将军张温帐下任高级参谋。张温听从皇帝的诏书,命令董卓进京。
董卓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让他进京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一点,孙坚早就看清楚了。董卓接到了召见的通知,并不急于见张温,他慢慢悠悠地走着,满不在乎地来到张温的大帐前,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傲慢之情。
孙坚看到董卓的这副样子,上前对张温附耳低语道:“将军,董卓这小子无视皇上,犯有大罪,竟敢口出狂言,他如此居心不良,应当以‘皇帝召见,不能准时到达为由’治他的罪,最好斩了他,以绝后患。”
只可惜,张温并没有听从孙坚的意见,后来,董卓羽翼丰满,果然气焰嚣张,蛮横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董卓当上了并州的太守。皇帝下诏,令他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却坚决不从,找出种种理由拒不交兵权。
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在军中供职,他对皇甫嵩说:“当今朝廷腐败混乱,天下危难四伏,能治乱安危,挽救国家的,就只有大人您了。今天,董卓被诏令交出兵权,他竟然敢上书拒交,这是公然违背皇命啊!他又以卫戍军组编混乱为由,而有意使自己的军队徘徊不前,这是他心怀鬼胎,保存实力啊!况且他凶狠残暴,六亲不认,将士们与他离心离德。大人今为大元帅,完全可以凭借着皇帝给予的权力而讨伐他。对上,可以显示出您的忠心;对下,为民除害。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所曾作过的匡扶王室的大业啊!”
皇甫嵩点头说:“你说得的确不错,董卓公然违抗皇命,这是天大的罪过,但是如果我擅自诛杀他也是有罪啊!”
皇甫郦着急地说:“叔叔,现在的形势您还不清楚吗,董卓的狼子野心是路人皆知啊,您现在有能力杀了他,为何不杀他呢?如果留着他,以后必然带来无穷祸患啊!”
皇甫嵩还是摇摇头,不住地说着:“不可,不可,我还是把他的劣行上奏给朝廷,让皇上自己去裁决吧。”
皇甫郦气得肺都炸了,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竟然不能说动自己的叔叔,只好叹气说:“唉,汉室天下迟早要落入董卓这个贼人之手啊!”
皇甫嵩将董卓的恶行一一上报了朝廷,可是皇帝碍于董卓的势力强大,并没有十分责备他,只是说了他几句。可是,这下董卓可气坏了,心中对皇甫嵩充满了怨恨,想着找机会一定要整整他。
后来,董卓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治了皇甫嵩的罪,害得皇甫嵩险些送掉性命,此时他才想起侄子的话,但是后悔也已经晚了。
善于洞察的人,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个性,就可以判断他心理的一切活动,及以后的行为,这是孙坚和皇甫郦的过人之处。他们很有预见性地看到了董卓的狼子野心,劝告自己的上级要把董卓杀死在阴谋的摇篮里。可是,他们的上级并未听从意见,以致最后食了苦果。
善于观察、从细微之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前制定策略。但发现错误与坏事的苗头如不能果断拒之于千里之外,那么吃亏的还是自己。
在对他人的意思细心倾听之后,再投其所好有所作为有时是一种策略,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妨运用一下这种策略,以屈求伸。
这与两面三刀是不同的,两面三刀是小人的卑劣行径,而投其所好是智者的智慧。再者,两面三刀是阴险诡秘,为人所不齿,而投其所好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策略。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道,宝玉挨打以后,袭人向王夫人提出了一条建议:“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以后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
袭人没料到,这条建议竟然重重地拨动了王夫人的心弦。王夫人不仅对此建议大加赞赏,而且当场暗示,要“提升”袭人。这是为什么呢?
王夫人一番感透露出个中底细:“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得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混忘了。你今日这话提醒了我,难为你这样细心。真是好孩子!”
原来袭人的话正与王夫人的积虑暗合,说到了王夫人平日潜在的意念上,引发出王夫人内心强烈的共鸣。
王夫人于是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反应,说:“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自然不辜负你。”
袭人的话“投其所好”,与王夫人的潜在意念相合,发挥出了极大的言语效益。
当然,做什么都要讲究分寸。投其所好如果不知其“好”,那就容易碰壁。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王夫人决定每月从自己“月例”中拿出相当“姨娘”“工资”的二两银子给袭人。
巧于献媚的凤姐向王夫人建议:“既这么样,就开了脸,明放在他屋里岂不好?”
王夫人当即拒绝道:“等再过二三年再说。”
其实王夫人的决定中已透露出“暂不宜将袭人‘姨娘’身份公开”的潜在意念。一向伶牙俐齿的凤姐,由于未听出王夫人此时的意思所在,所以吃了“闭门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