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的幽默口才就是把概念的内涵做大幅度的转移、转换,使预期没有达到,产生意外;偷换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越有差距,幽默的效果就越强烈。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3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孩子的回答把老师的话语概念巧妙地偷换了。老师所问的“结果怎样”,是指还剩下多少苹果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与哥哥的人事关系上。
我们再来看几个这样的例子:
甲:“你说拿踢足球和打冰球来比较,那个门难守?”
乙:“我说什么也没有后门难守。”
这是把球门这个具体的有形的门,一下子转移到无形的、本质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门上去了。又如:
“先生,请问怎样走才能去医院?”
“这很容易,只要你闭上眼睛,横穿马路,5分钟以后,你准会到达的。”
本来,人家问的是如何正常地到达医院,并没有涉及受了伤被送到医院去,可是回答却扯到你只要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就受伤,而受伤的结果自然是被送到医院,回答虽然仍然是到医院,却完全违背了上下文的含义。
这好像是完全在胡闹,甚至有些恶作剧,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加以品味呢?这是由于在问的一方对所使用的概念有一个确定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上下文中是可以意会的,因而是不必用语言来明确地规定的。任何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不言而喻的成分,说话的与听话的是心照不宣的。没有这种心照不宣的成分,人们是无法讲话的。因为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都是无限丰富的,要把那种心照不宣的成分都说清楚,如果不是绝对不可能就是太费劲了。
例如说,当你向运动员发问什么门最难守时,你得赶紧声明我说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运动中的一个专门防守的那种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扇的门,那种门与我们通常嵌在墙壁中可以自由开关的门不同,与我们常说到的走后门儿的门的意义也不同,是游戏比赛用的那一种不完全是门的门。这样也许是比较严密了,但是却把本来简单的话变成了难以忍受的灾难。
事实上这完全不必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并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以严密的定义,明确规定其内在含义和外部的范围;人们完全凭着互相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因而任何发问者并不需要详细说明自己所用的概念的真正所指,对方也完全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因而发问者完全可以预期对方在自己的真正所指的范围内作出反应。
但是,幽默的回答却转移了概念的真正所指,突然打破了这种预期。预期失落也就产生了意外,而幽默感也就随之产生了。
概念被偷换了以后,道理上居然也讲得通,这绝非是“真通”,而是一种“歪通”,正是这种“歪通”,显示了对方的机智、狡黠和奇特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