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7700000001

第1章 绵延

世间的一切存在中,我们最能确定的、了解得最清楚的,无疑就是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关于其他各种客体的观念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外在的、肤浅的,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知觉则是内在的、深刻的。那么,我们发现了什么?在这个优势领域里,“存在”

一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这里,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我早前的一部作品的结论。

首先,我发现,我总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状态。我热了,我冷了;我愉快,我悲伤;我做事,或者不做事;我看看周围的东西,或者思考其他的事情。感觉、感情、意志、意念——我的存在被划分成这些变化,也轮番被它们着色。因此,我一刻不停地在变化着。但这么说还不够,变化远远比我们预先设想的更加剧烈。

因为,我把自己的每一种状态都描述成一个单独的片段,一

个分割出来的整体。我确实说我是在变化,但在我看来,这些变化是存在于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下一种状态之间的通道里:分开来看,每一种状态,我都倾向于认为在它当前状态的全部时间里,它保持不变。然而,只要稍加注意,我就发现,感情、意念或者意志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如果一种精神状态停止了变动,其绵延也会停止流动。让我们拿最稳定的内部状态作为例子吧:人们对一个静止的外部对象的视觉感知。这个物体或许始终相同,我可能从同一侧面、同一角度、在同一光线下去观察它,但是,此刻我获得的视像,已经不同于前一秒的视像,仅仅因为这一刻的视像比前一秒的视像稍微熟悉了那么一丁点儿。我拥有记忆,它将过去的事物输送到当前,我的心理状态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行,持续不断地积累着绵延,不断地膨胀:它不断增长——不停地滚动自身,好像在雪地上滚雪球。不仅如此,人类更深层的内在状态,比如感觉、感情、欲望等,都不像简单的视觉那样,仅仅反映一个静止不变的外界对象。人们很容易忽视这种不间断的变化,而当这变化积累到足以让身体形成新态度、让注意产生新指向的时候,人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注意到。这时,也只有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事实上,我们的心理状态从未停止变化,所谓状态本身不是别的,就是变化而已。

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和保持同一种状态,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保持不变”的状态,其变化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么,一种状态到另

一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和同一状态的持续之间的相似性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转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然而,我们对每一种心理状态时刻发生的变化都视而不见,也正因如此,当变化已经非常显著,以致引起我们注意的时候,我们才不得不把这种状态说成是在前一状态之后的一种新状态。这种新状态,我们仍然认为它是静止不变的,之后再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如此循环进行下去。心理活动的这种明显的非连续性,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被一系列分割的动作固着其上:事实上,心理活动中只存在一个平缓的斜坡,但我们的行动则是断开的线条。因此,我们感知的仅仅是一些分隔开来的台阶。的确,我们的心理活动充满了不可预见性。上千种头绪产生了,每一种都看似和前一种无关,也和下一种无关。

然而,尽管它们看似缺乏连续性,事实上,它们却都凸显于一个连续性的背景之上。它们被安排在这个背景上,并且这个背景上也确实存在着将它们分隔开来的间隔,它们就好比交响乐中时时迸发出来的鼓点。我们的注意力之所以集中在这些状态上,是因为它们更能吸引注意力,但其中每一种状态都产生于我们心理活动的整体流动。每一种状态都仅仅是一个活动区域中最明亮的一点,这个区域包含着我们全部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欲——简言之,它是我们在任何给定瞬间的全部存在。正是这个全部区域在事实上构成了我们的心理状态。此时,状态一词在这样的定义下,就不能被看做明确的元素,它们在一种无穷无尽的流动中彼此延续。

然而,既然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人为地把这些状态区分出来、

割裂开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只能是通过人为的纽带把它们重新联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就设想出一个无形的自我,它客观中立,静止不变,我们的注意力把它当做一个实体,建立种种心理状态,并贯穿其中。它所觉察到的,并不是一个个瞬时的色阶层次流彼此交会,而是一些明确的,也就是说,固定的色彩。就如同一条项链上的珠子,一颗颗串联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必须假想出一条线,而这条线本身也是固体,这样才能将这些珠子串起来。但这种无色的基质,如果被其遮盖物持续地着色,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由于其不确定性,就好像不曾存在一样。因为我们只能看到那些被着色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种种心理状态。实际上,这个基质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个象征,意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的意识注意到:我们的注意力借以将种种状态清晰明确地割裂开来的那些过程性的特征,不过是些人为的假象,实际上只存在一个不断展开的连续体。如果我们的存在是由一个个隔离开来、无动于衷的自我联结起来的状态组成,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绵延就不会存在。因为一个静止不变的自我是不能够延续的,也因为一种心理状态如果在被下一种状态代替之前始终没有变化,那么它也不能够延续。因此,将这些状态逐次罗列在假定能够维系它们的自我身上,这种尝试徒劳无益:这些被维系在一个固体上的固体物,绝无可能构成流动的绵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所获得的,实际上是对内在生命的一种人为模仿,一种更加符合逻辑和语言的需求的静态等价物,正是因为我们从其中删除

了真实时间这个要素。然而,由于心理活动是在掩盖着它的诸种象征之下而展开的,我们就常常以为,心理活动仅仅是由时间造就的事物。

另外,确实没有更持久、更实在的事物了,因为我们的绵延并不是一个瞬间取代另一个瞬间,假若如此,那么除了当前,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过去不会延伸到现实,既没有演进,也没有切实的绵延。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进展,一点点吞噬着将来,它一面前行,一面成长。过去一刻不停地成长,因此要存留过去,也没有限制。我们已经试图证明,a记忆并不是一种将回忆放进抽屉或者为其登记注册的机能。没有什么登记册,也没有什么抽屉,甚至这样说也非常恰当:根本没有这样一种机能,能够服务于一种连续运作的机能,即使这种机能愿意或者能够这样做,将一个个过去堆叠起来而无须任何中断。事实上,过去会自动地将自身存留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过去或许每时每刻都跟随着我们,我们从婴儿期开始所感知的、思考的和想要的一切,都还存在着,它们躺在当前的上方(而当前也就要加入其中),挤压着意识的大门,而意识却无法将它们挡在门外。

大脑的机制被如此安排,它将几乎全部的过去都拉回到无意识当中,只让一种过去通过意识的门槛——它能够解释当前的情势,或者能够推进现在已经准备做出的行动,简单来说,就是只a 《材料与记忆》,1898年,巴黎,第2章和第3章。

有那些有用的记忆,才能通过意识的门槛。至多,还有一些少量的肤浅回忆,或许也能溜出那扇半开的大门。这些记忆,这些来自潜意识的信使,让我们回想起自己不自觉地拖在身后的那些东西。

即便如此,我们也可能对它们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只能朦胧地感觉到我们的过去仍和我们一起出现在当下。如果我们不是我们自出生以来的历史,不,甚至应该说,如果我们不是我们从出生以前到现在的历史(因为我们全都带着先天的禀赋),那么我们又是什么呢?或者实际上,我们的个性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只想到我们的一小部分过去,但正是通过我们的全部过去,包括我们心灵的原初倾向,我们才产生欲望,发出意愿,做出行动。这样,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整体以其冲动向我们显示出来,它以个体倾向的形式被我们感知,尽管只有一小部分是以意念的形式被我们认识。

过去就这样存在着,因而,意识就不能够两次经历同一状态。

环境或许没有改变,但是它们将不再能作用于同一个人,因为它们发现,这个人已经身处他个人历史中一个新的瞬间。我们的个性建立于每一个瞬间之上,不断积累经验,永不停息地变动着。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的绵延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无法重新活一次,哪怕片刻也不行,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不得不先抹去全部伴随的记忆。即便我们能将这种记忆从理智中抹掉,也不可能将它从意志里消除。

因此,我们的个性在萌发着、生长着、成熟着,从不停息。

它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前一瞬间加上了新的事物。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它不仅仅是新的事物,而且是某种无法预知的事物。毫无疑问,我的当前状态,可以解释成前一秒内在于我和作用于我的那些事物。这样分析之后,我就找不到其他的因素了。然而,即便是超人的智慧也不能预见那种不可分割的简单形式——它为这些纯粹抽象的元素赋予了具体的组织。这是因为,预见,就是将业已在过去中感知到的东西投射到将来;或者说,预见,就是为稍后的时间把业已感知到的东西重新排列,形成一个新的组合。

但那些从未被感知到的、同时又是简单的东西,却必定无法预见。

我们的诸种状态就是如此,我们将其视为逐步展开的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它是简单的,它不可能已经被感知到,因为它将那些业已被感知的一切和当前添加的东西都集中在其不可分割性当中,它是一段纯粹的原初历史中的一个原初瞬间。

一幅肖像画要表达的意思,能被模特的特征所阐释,能被画家的风格所阐释,也能被分布在调色板上的那些色彩所阐释。然而,即便知道这幅画要表现什么,也没有谁,包括画家本人,能够事先知道这幅画的确切模样。因为要预见它,就要在它被画完以前把它画出来——这是个自相矛盾的荒谬假定。尽管如此,对于我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我们都是画家,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作品。正如画家的才能只能被他的作品带来的影响所塑造或者改变那样,我们的各种心理状态,在其存在的那个瞬间,也在改造

着我们的个性,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正在成为的新形态。因此,这样的说法是不错的:实际上,我们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不过,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创造着我们自己。自己创造自己,是对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更完整也更合理的解释。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中,解释的产生并不像在几何学中那样,提出一些一成不变的客观前提,也必然引出客观的结论。相反,在这里,相同的理由也许支配着不同的人,或者支配着处在不同瞬间的同一个人,其表现迥然不同,但都同样合理。真实情况是,它们已经不是相同的理由了,因为它们已经既不属于同一个人,也不是属于同一个瞬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能像几何学那样以抽象的方式从外部去把握它们,也不能用它们去解决他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从自身内部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深究这一点。我们现在只是在探讨我们的意识赋予“存在”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而我们发现: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永无休止地进行自我创造。

对于一般上意义的存在,是否也是如此呢?

同类推荐
  •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本书是蔡礼旭老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汕头大学等地的演讲集。按内容分一生圆满的智慧、创造人生好因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大部分,深入浅出,将圣贤教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事例讲解出来,深受听众欢迎。本次结集出版,删除了重复部分,保留了每次演讲的精华,是一本针对青年读者进行品德教育的好书。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德行

    德行

    怀着外交家理想的朱威走出校园,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每天只有一包方便面的落魄生活使他认识到,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在博阳公司打工期间,朱威博得了公司的总裁邢云涛的好感。邢云涛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相貌平平,却心高气傲。她并不是朱威理想中的对象,但为了保住自己在博阳的职位,朱威抛弃了女友,违心地与邢云涛结了婚。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热门推荐
  • 火云劫

    火云劫

    纵六道,观星途,创鸿蒙百世,周天象,易乾坤,朗朗混沌破.入道观途,虽命由己不由天,一草变数,方知世间,并非己圣贤!当东方道术与西方魔法碰撞,就让火花尽情的闪耀吧!!
  • 大道为何

    大道为何

    一个小山村里的孩子,为了能在这个腥风血雨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他不断努力的修炼,却在最后竟触碰到了那一层从未有人达到道境
  • 寒衣至尊

    寒衣至尊

    天机门37代掌门李寒衣,一代阵法天才,却爱上魔门圣女,让自己举世皆敌,布逆天大阵就救爱人导致身死。死前有所执念,愿有来世将问鼎巅峰。重生异世,得无上神体,修逆天功法,乘神兽一路高歌。跟我讲阵法?这个异世之中我才是始祖。跟我比兽宠?神兽那是我坐骑。跟我比功法?你只要耍一次,我就能看出破绽。且看身处异世拥有轮回眼的我,如何登临巅峰。。。.
  • 我都看到了

    我都看到了

    一睁眼,一个美丽的女警察站在他的面前,还什么都没穿,这是啥情况?一睁眼,数百万财富滚滚而来,还光明正大,这是啥情况?屌丝陈扬却拥有着透视眼,看天下美女,享无数财富......
  • 梁祝之只爱马文才

    梁祝之只爱马文才

    一朝惊醒,身处东晋。前世恩怨,今世因果。马文才,梁祝化蝶的始作者,他用自己的强横不过只为求得一人心。求而不得,尽数毁之。柳信,无意间来到东晋的一缕幽魂。藏身于这具皮囊中,跨越时空,最终不过是为了生存。上世,他们的结局无疾而终,一个帝王,一个护卫,本可谱写一段佳话,却不想终是殊途不同归。这世,他是那个桀骜难驯,嚣张跋扈,却又有着自己脆弱小心理的马文才。而柳信,又能否与他不再遗憾,将悲剧改写。
  • tfboys之你那甜甜的笑

    tfboys之你那甜甜的笑

    当三姐妹,见到tfboys会擦出什么火花呢?
  • 倚楼听雨待君归

    倚楼听雨待君归

    "父亲战死,兄长被诬陷,皇后之位被废,仿佛一夕之间,她的整个天都塌了下来。看着当初对她说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男子抱着别的女人在她面前恩爱有加,她只求与他,再也不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花千骨之三世情缘缘

    花千骨之三世情缘缘

    他,是高高在上的长留上仙。她,则是暖若安阳的小姑娘。上一世,他杀了她。而这一世,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是重蹈覆辙,还是继续他们的逆天师徒恋?
  • 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

    本书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当作歌德的传记来阅读;但是我认为,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显现出了歌德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还可以称得上是“歌德的谈话录”——就如《论语》体现着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谈话”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方面地体现“作者”(在这里,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时空体式的限制,没有逻辑思维的束缚,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也是我们来阅读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贴近的一扇窗户。
  • 机战王朝

    机战王朝

    2237年,撒旦的出现让百年前的终结者灾难更上一级,机甲与撒旦的战争。系统的升级,终将导致野心的产生。隐藏,隐藏,为了王朝的利益,我必须隐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