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我喜欢去楼下社区的小公园转悠溜达。因为毗邻几个大厂,小公园里一到晚上很是热闹,打牌的、下棋的,都是一些公司企业的管理层,久而久之,就有所熟知。一次,我刚到公园,就有人探头探脑地跟我说,某某某下台了。某某某是我们社区的风云人物,是附近公司的一个经理。平时我们这些市井百姓打个小牌,他就在旁边挥毫弄墨,有几次和别人下棋甚至闹个拂袖而去。我问是不是没做好工作,旁人说,哪有的事,他那个部门是厂里最牛的。
我点头“噢”了一声,不用猜都可以知道个大概了。这位经理牛的只是他的工作能力,至于其他,就像木桶上的其他木板,把总分拉低得严重。而职场,决定厉害的往往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所有的木板。
树大招风遭淘汰
企业单位招聘时,总会要求毕业的大学生们有资格证书,有专业能力,恨不能招个全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被称为“职场硬能力”。所以有人说,大学生就业,能力才是硬道理。
而到了职场,则又流行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晋升”。在一个用能力说话的社会,没能力肯定不行,但是只有能力,在职场中也活不长寿。只要工作表现够好,就真的不可替代了吗?上面那个经理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来我对这位经理也是不了解的,以前刚刚到小公园转悠时,一眼就看到他铺开大纸在画着什么,出于好奇,我探过头去看了一眼。没想到那个经理冷冷地说了一句:“我作画的时候,不要在旁边看。”还真奇了怪了,既然不想给别人看,在公园里画个什么劲,回家多自在。我在心里憋着这句话,性子上来了,硬是站在旁边不挪窝。他看了我一眼,大概是也有些火气,把纸张一卷,收拾东西走了。
后来也是经别人的口,多多少少了解到这位经理的底细:名牌大学毕业,家境富裕,少年英豪,自命清高。说得难听点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
这位经理是相当有能力的,外行人内行人都感觉得到,那种气场和成就感,清清楚楚地写在他年轻气盛的脸上。就拿公园画画一事,看到过他几次完成的作品,一挥而就,潇洒大气,不当艺术家还真是可惜了。同样,他也深具艺术家的典型性格,随性而至,大胆妄为。听闻他曾亲率众人大闹厂长办公室,员工的薪水是加了,和上级的关系却也彻底闹僵了。这样的事情别人都姑且称之为“有个性”,但一次和另一个经理因为工作的事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则未免有些小肚鸡肠。虽然最后上级采取了他的意见,事实证明他的考量确实较另一位经理完善周全,但这样得理不饶人的咄咄逼人架势,确实叫人消受不了。未了他还在自己的车间会议上发出“痛打落水狗”的言论,惹得两个部门因此关系恶化,常年不和。
这样的人是有着善意和好心的,肯为员工争取福利、打抱不平。但在错综复杂的职场政治中,难免草率和招摇了。就拿加薪一事来说,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大闹办公室无疑是最下下策。一般的企业单位都不鼓励越级报告,更别提这样大张旗鼓的方式。即使一个老板爱才惜才,也会觉得你是拿着他的爱惜当令箭,未免太过张狂。就像一只有着漂亮尾巴的孔雀,对于其他的竞争者而言无形之中添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你还是一个刚入社会不久的懵懂小子时,仗着自己有一些才干,就更容易在职场中被挤兑得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很多人会说你说的是经理,利害多、竞争强,所以人家拿了他开刀,而我不过是刚入社会的新人,你前面也说要让老板注意到自己的成绩,那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才能同时避免树大招风呢?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忘记了,里面有一个情节却印象深刻。一位领导打算提拔两个下属中的其中一个,两个都是神射手,一个只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命中率,一个去口有100%的命中率。最后,领导却提拔了那个只有百分之九十多命中率的下属。因为他觉得如果一个员工把100%的精力全部聚焦在射击能力上,难免顾此失彼,陷入偏执。事实也是如此,那位100%命中率的下属虽然能力卓绝,但把精力都放在射击上而忽视了人际关系,以致最后有事发生也无一人声援自己。
这个社会人才济济,到处都有竞争,没有谁能摆脱和别人同挤一座独木桥的命运。小的时候我们被拿来比个子、比成绩,长大之后,就被拿来比就业、比婚姻。
没有人可以永远做一个强者,也没人总喜欢被当做弱者。应该说,没有人喜欢被比下去。很多能力突出,同时具备强大表现欲望的新人,总想第一时间证明自己是最棒的,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能力。这是一种好的想法,但在职场中才华的展现要用别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否则一定会招人嫉恨。
以我的经验来说,新人尽量不要参与利益争夺。如果说工作给予的利益相当于可以用来取暖的火,工作单位就是一个洞穴。火在最里面燃烧,同事就是豪猪,按照级别决定大家靠近火堆的距离,每个人都尽力往前拱。你初来乍到,站在洞口,面前是一片长着长刺的屁股正对着你。你贸贸然想冲进去烤火,下场就是被戳得七零八落。作为一头新豪猪,你能做的就是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拱进去,不要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当很多人都注意你的时候,挨一闷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在职场上,新人更需步步为营,因为随时随地都有人拿着纸笔记录你的一举一动,随时都有居心不纯的人等着抓你的小辫子。如果你在台上表演,付出的代价就是你会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站在舞台中央就会成为活靶子。新人们在台上放任自己的光芒四射,以为台下的每个人都会满心欢喜在台下观看自己的表演。
却不知道,你表演得越好,就意味着台下的人吃到得越少,而把你拍死在摇篮里,是最直截了当的做法。
很多的故事和哲理都教导新人们,一定要有能力,一定要让自己光芒四射。
却不知道,在没有站稳脚跟前,能力只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却不能成为“终生的免死金牌”。而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低调,密切观察,千万不要上台表演,吸引注意力。即便有才能,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来,让自己的能力成为护身的盾牌,而不是众矢之的。
安于现状,自满误人
武林中独霸天下的英雄豪杰一般都不得善终,因为他们总是习惯在自己的世界中称王称霸,很容易犯自满、自傲的毛病,最后被自己看不起的敌人打败。很多职场人觉得自己工作无人可取代,所以容易故步自封,裹足不前。
说到安于现状,很多人都会想到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那个被温水煮熟的青蛙。其实,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并习惯于一种安逸的环境,就会被这种表面的享乐麻痹,从而失去对外界危险的警觉,就像那只温水锅里的青蛙一样。但事实上,许多因素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正慢慢聚集,等到你觉察时,已经来不及挽救了。
我的一个朋友李子是某部门主管,说起来他算是少年英豪,别人要苦熬几年才能达到他如今的职位,他却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升官加爵的蜕变。有能力是一方面,想当年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我们都还是小职员苦苦求生存之时,他豪气云天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给公司带来了几百万的纯利润;有贵人相助也是一方面,他很受领导的器重,什么活儿都是放手让他去做,而且他的手下个个都是猛将,论能力、论技术用长沙话说都是“里手”。正因为这双重保险,李子根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久而久之,连公司都去得少了。有时候,大家一起打一下斗地主,我们调侃李子,说他这个主管,怕是连公司的大门朝向哪都不知道了。李子总是不当回事,说:“怕什么,我现在就怕没事,有事还巴不得呢。你看我闲得发慌,公司那点事太容易了。”
可不久后,喊李子出来玩,他却来得少了。一了解才知道,因为对公司的新产品不熟悉,李子在一个大订单上出了差错,使公司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最糟糕的是,老板听到公司里的一些风言风语,开始大肆削减他的职权,他一个最得力的属下也是蠢蠢欲动,大有“谋权篡位”的趋势。
后来这件事平息后,他跟我谈道,为什么麦当劳的创办人克罗克会说“你若青涩,便还能成长,你若熟透,便将腐烂”,说的还真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觉得自己的表现天下无敌时,就是要反省的时候了。如果觉得自己够好了,就不想去努力了,这日子也差不多混完了。
很多新人容易在工作中犯自满的幼稚病,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是因为“小富即安”的思想。经常听到属下员工报告一件事情的最新隋况,一开口就是“快好了”、“差不多”了。正因为对事情都保持着“差不多的态度,我们很能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在工作上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往往使我们满足于一个层面上的东西,缺乏进取精神。
第二,是因为我们都缺乏对自我的“批判思想”。美国著名的电脑公司戴尔,之所以这么多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是跟其领导者迈克-戴尔把“自我批判”植入公司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所有员工有关。1992年,迈克·戴尔就成了《财富》
杂志中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这使得年轻得志的他多少有些飘飘然。但接下来股票大跌的失败让戴尔意识到,只有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有长足的成功,而自满是成功的毒药。这也成了戴尔文化的宗旨,戴尔文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成就过度自傲。如果戴尔开始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便会把自己推往他人的光芒之下,终将黯然失色,这也许就是戴尔企业基业长青的发展基因。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觉得自己可以了,甚至觉得自己做得很出色的时候,就要学着寻找自己不足之处,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光芒之下,才能在职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
不满现状,不断攀登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儿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如果说崇尚知识、勤勉好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提高的动力和途径,那么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断地学习进步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有时候看到公司内的年轻人无所事事,我会善意地提醒一两句,有空的话,就多学点东西。他们总是露出有些许得意的表情,老大,我今天分内的事都做完了,再要我学习,就要算加班费了。对于他们的工作能力,我是深表赞赏的,他们可以提前甚至超额完成布置的工作量,然后以为自己就高枕无忧了。但工作以外的事呢?自己的提升与进步呢?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到底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就不清楚。是的,我在职场中看到很多年轻人宁愿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偷闲打个盹、玩个游戏,也不肯花心思去看一些真正对自己专业知识有用的东西。他们总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应付面试,为了应付老板,只要找到工作,过了实习期,一切的考验就都结束了。
其实,真正的考验,正是从踏入职场那一刻开始。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一生都可能就此重新改写。能力或多或少对一个人的职场生存会有影晌,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一个人的态度与思考模式。真正谦虚好学的人,可以从职场中一点一滴的细末看到自己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他们低下头思索,而不是鼻子朝天,自以为是地往前冲。
在职场中可以培养以下几种素质来克服自傲自满的毛病:
团结合作的精神。职场中不只是要合作,而且要求高效、合理。如果你是一个懂得合作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自以为了不起的毛病有多招人厌,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中肯的建议。
换位思考的脑子。只有用一种体恤关切他人的情怀和人相处,你才能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与技能。
包容学习的态度。“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在学习中,才能看清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真正的大家,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学识。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要有目标。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学习和工作的目的并不明确,大部分人安于现状,不积极主动地去建立人生期望或目标,当然也没有明白现在的努力是为自己的未来做积累和储存。而目的越明确就越积极主动,他的行动越坚决,动力就越大。不满于现状的想法有利于快速调动自身的功能,这种强烈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会给我们很大的动力。
要有“撒手锏”。过去有一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有了一技之长,即使年景再怎么不好,也不会挨饿。在职场中,这个法则同样适应。
人们在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自身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达成最理想的目标,他们不断地向上攀登。
有人说:“生活中的所有改变和创新,都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工作中的优势甚至于事业的成功也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只有在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你才会更关注能力的提升,才能在起步的时候领先别人一步。
要点总结
能力要用不招人嫉恨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一件事别人都可以做,大可不必去抢个你死我活。你必须修炼自己的“独门绝学”。除了能力,还要从职场中一点一滴的细微观察到职场变化和人情文章,不可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当做活靶子。丢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培养对自我的“批判精神”,就能更公正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