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投射效应”,说的是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性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是一种持久类行为的深层动力,个体本身并不能意识到。
在夫妻生活中,投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往往会凭借自身的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
经常能听到人们很感慨地说:“他(她)是我最亲的人,可是为什么他(她)就是不能理解我呢?”的确,即使每天形影不离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要想彼此完全理解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或许大家对下面这个故事并不感觉陌生:
曾有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只要哪顿饭有鱼,妻子都会把鱼头夹到丈夫的碗里。一次餐桌上,丈夫实在受不了了,说道:“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每次吃鱼时都会把鱼头放到我碗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想告诉你说,其实我并不爱吃鱼头。”听完丈夫的话,妻子愣住了,原来丈夫并不喜欢吃鱼头,只因自己喜爱吃鱼头,所以也由已推人,以为丈夫也一定爱吃,因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把自己最爱吃的鱼头夹到丈夫的饭碗里。
显然是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了丈夫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丈夫一定也喜欢,自己讨厌的丈夫一定也讨厌。以致使关于“爱吃鱼头”的误会持续了几十年。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对生命的体验都会构成一个现象场,然后以它为参照坐标系去认识世界。因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同、所形成的现象场、坐标系自然也就不同。然而,我们却习惯以自己的坐标体系为标准,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开始我们所选的参照物就是不对的。试问,这样他们怎么有可能正确客观地认识他人、理解他人?
对事情的认识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彼此的坐标体系不同,因此认识也就不同,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
大家都知道,在家庭里,人和人之间相处,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家庭获得幸福快乐的关键。然而由于坐标系的不同,真正理解对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理解对方,就必须试着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系。这是和亲人之间达成理解的唯一途径。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亲人不理解我”、“我无法理解亲人”的局面,其原因正是因为人们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认识对方、随心所欲地和对方相处。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并不一定就是事实。也就是说,要想理解亲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眼中的就是事实”的想法,然后学着从对方的角度对待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多倾听、少出主意。当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赶在第一时间说出我们的看法、提出建议,想着为对方“解决问题”。虽然这是出于关心,但是很多时候却让对方更加郁闷,因为对方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我们的建议和主意,只是希望通过诉说来宣泄情绪,这时,倾听对方是最明智的做法,而出主意只会严重地妨碍理解。
2.用沟通代替评价
在坐标体系中,我们将自己置于中心,把自己看作唯一主体,会不由自主地把其他人都放在坐标体系上,去分析他们、评价他们,以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定,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然而,在对方的坐标系中,我们是没有评价资格的。这样两个坐标系之间就难免有矛盾产生。要想避免这种矛盾,我们就必须用沟通代替评价,这样不仅能平衡自己的坐标系,而且能平衡此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3.用询问代替揣测
大多数人都因为和亲人很近,所以自认为非常了解对方。有的人说:“他不用开口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了。”由于长年累月的相处,习惯了对方的行为横式,是有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对方这样做时的心理感受吗?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把自身的内心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而没有真正了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从现在开始,停止自以为是的揣测,学着询问对方的感受,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总而言之,在家庭中,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尺度来测量亲人,要学会放下自我偏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用对方的坐标系来看世界,这样自然就能互相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