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做到制怒,便不难领悟其中的幸福真谛。
要想百川入海,就须常念“忍”字诀,不但是要忍别人所加的侮辱詈骂,而且要在穷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颓丧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贵顺遂的顺境里,能忍骄矜沉迷之心不起。这样才能做到根除烦恼,心静如水。这样,才能体现忍者的心胸比海阔。
许多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信奉着一个字——“忍”,虽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内涵的却少之又少。许多人将一幅幅地“忍”字字画悬挂于客厅、卧室、钥匙扣……之上,然而他们就像“叶公好龙”一般,喜欢的不是真“忍”,而是书画上的假“忍”。
忍辱是制怒的一部分,在面对一些无理取闹之人的讽刺与侮辱,能够释放于心外才能制怒。
要知道,如果我们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浮躁愤怒左右我们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其他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我们分析一下,明朝几经沉浮官员李三才的失败的根源就不难发现这点。
明神宗时的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可以说是一位好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他曾经极力主张罢除天下矿税,减轻民众负担;而且他疾恶如仇,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甚至不愿与与那些人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诣却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对明神宗说:“皇上爱财,也该让老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而盘剥百姓,有害国家之本,这样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说话也不客气地行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罢了官。
后来李三才东山再起,有许多朋友都担心他的处境,于是劝他说:“你嫉恶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铲除,也不能喜怒挂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对抗不能只凭愤怒,你应该巧妙行事。”李三才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那样作是可耻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和和气气的。小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没过多久,李三才又被罢了官。
回到老家后,李三才的麻烦还是不断。朝中奸臣担心他再被重新起用,于是继续攻击他,想把他彻底搞臭。御史刘光复诬陷他盗窃皇木,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结朝官,任用私人,应该严加治罪。李三才愤怒异常,不停地写奏书为自己辩护,揭露奸臣们的阴谋。
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居然毫不掩饰愤怒情绪,对皇上说:“我这个人是忠是奸,皇上应该知道的。皇上不能只听谗言。如果是这样,皇上就对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贼。”
最后,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夺去了先前给他的一切封赏,并严词责问他,于是李三才彻底失败了。
古人常说“喜形不露于色”,而李三才却不明白此点,不分场合、部分对象随意发怒,自然只能产生失败的后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