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忍耐并非软弱,它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古人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大凡幸福的人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方能掌控住大局。
陆游说:“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它说明了忍在人生行事过程中的必要性。
忍是一种幸福的人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内心实际上是空虚软弱的。忍,有时看似是自己无能,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或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立刻进行反击,则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帮助我们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清朝时,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请求在京当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张廷玉没有出面干预这件事,只是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从了他的话,邻居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和,并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忍”是一种幸福智慧,即使是聪明的人,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忍耐,因为他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聪明人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聪明的人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低调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聪明的人,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