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你的什么被人抓在手里是最不好的?答案就是把柄。确实如此,现代社会,一旦你的把柄被别人抓在手里,就会使自己被动受制。
毫无疑问,想方设法掩藏这些把柄的人是聪明的人,但是这种人并不是绝顶的聪明,因为还有更聪明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给别人留一些不大不小的“把柄”,以迷惑对手,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伐楚,在出发之前,秦王赢政亲自前去送行、在临行前。王翦请求秦始皇赐给自己大量的良田、房屋、园林。秦始皇听后哈哈大笑说:“将军启程吧,你还担心日后贫穷吗?”王翦说:“当大王的将领,即使有功劳,到底也难得封侯,趁着现在大王还瞧得起我的时候。就想借这个机会请求大王赐给园林作为子孙的产业。”秦始皇大笑应允了。
王翦领兵到了函谷关之后,又接连五次派使者向秦始皇索求赐给自己大量的良田、房屋、园林。有人对王翦说:“王将军这样请求赏赐,也太过分了吧。”王翦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懂。秦王生性粗暴,不相信人。现在我带着60万大军,这可几乎是秦国的大半兵力了啊。如果我现在不赶紧请求秦王赐田地住宅给子孙留作产业。以表明自己的忠心,难道想让秦王无缘无故来怀疑我吗?”由此可见,王翦这么做意思就是向秦王显示自己志向不大。只贪图些小利,不是和秦王争天下的人物。这样秦王便自会放心了。
除了王翦之外。几十年之后的萧何同样这么聪明。
公元前194年,淮南王黥布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但是中间曾经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相国在干什么。萧相国因为皇帝带兵外出,就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全部家产捐助军费,如同讨伐陈希叛乱时一样。
萧何有一位门客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对萧何说:“大人,我看您离灭族的大祸不会很远了。”萧何一听,很是诧异,自己忠心为国,怎么就会灭族呢?忙问怎么回事,让门客把话说清楚点儿。门客说:
“大人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功名已经无以复加了,然而自从大人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经十几年了。老百姓都非常亲附于您,您还在孜孜不倦地为民办事而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爱戴。皇上在外打仗。之所以屡次派人来询问大人的情况,就是害怕您的地位啊!如今大人何不多买些田地,低价出租以玷污自己的声誉?只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啊!”萧何一想门客说得也对,并且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依从门客的建议买下了很多的田地。甚至有些时候还沉迷声色。有官员向刘邦打小报告。反映萧何在关中为自己低价买地的事,刘邦听了,心中不但不怒。还大为高兴。
为什么刘邦不怒反而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萧何的把柄,萧何再也跑不掉了。而对于萧何来说,这只不过是个障眼法而已,故意露出这些把柄让刘邦抓住,就等于让刘邦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无论是秦朝的王翦还是汉朝的萧何,都是绝顶聪明、绝顶智慧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年代,他们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这不能不说是生存智慧帮了他们的忙。
智谋支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缺,而不希望自己的把柄被人抓住,这是人的共性,但是无论是从人性的角度上分析还是从历史经验中去分析,那些善于主动给别人留“把柄”的人是真正明智之人,无论是自嘲还是自贬,都是为了防止别人以自己为敌,嫉妒自己,进而算计自己。这是一种迷惑对手的方法,也是一种低调自保的做法。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1.故意犯些小错。
许多人心里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在看到别人犯错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无意识的“安慰”。这种“安慰”是因为他觉得你对他已经没有了威胁,你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聪明的人会偶尔在别人面前“犯点儿错”,使对方能够给自己指点出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那么对方就容易在感情上容纳他,不认为他对自己构成威胁而排斥他。
就如案例中的王翦和萧何一样,故意表现得“胸无大志”,那么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俩就不再是威胁,皇帝的目光就会从他们身上移开,转到其他人身上。
2.多表现自己“弱智”的一面。
通常情况下,任何人都愿意在别人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威信,特别是把位置和权利看得很重的人。他们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不希望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平庸。
掌握了对方的这种心理,你就不能不考虑采取一定的策略,掩饰自己的实力,要用你的平常反衬对方的高明,用你的“弱智”反衬对方的“聪明”。久而久之,便会赢得对方的青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自以为聪明而总爱对别人提意见,说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别人会喜欢他吗?肯定不会,因为他的意见往往会使人丢了面子、失了威信。
总之,给别人留些把柄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会有好处。因为它是一种低调之术,是一种生存哲学,更是一种自保之术。
有意“贬低”自己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人都有表现自己、树立威望的欲望。可是如果旁边有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人,那么他也就无法这么去做了,自然而然,他的情绪就受到了影响,一旦有机会,他压抑的情感就会表现出来。比如说阴阳怪气说话、明明有能力帮忙却推辞说没能力、落井下石等。
毫无疑问,一旦我们遇到这样的人,生存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当这些人是我们的上司、领导、前辈时,我们的情况就有点儿岌岌可危了。当然,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故意“贬低”自己,消除别人的妒忌之心。
在此,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自贬并不仅仅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保全自我之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青睐,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空间。自贬的智慧,我们必须要懂得。
抗战胜利后,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但他的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深感不解。他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见大家一头雾水的样子。张大千解释道:“不是有句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满堂宾客听了张大千的解释,都为之大笑,于是请两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是“小人”,看似自贬,实则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张大千先生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的美德。
张萌是某公司的宣传部干事。一天。部门经理让她写一份经验总结文章。张萌接受任务后回到家里。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写好并誊写清楚。本来,已做了三年秘书的她对写文章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并不十分费力,但是,听说这位新来的部门经理对文章非常挑剔,并爱借此来显示自己。为此,文章写好后,张萌在誊写的过程中故意写错了两个常见字。准备第二天去交给部门经理。
看罢文章,部门经理显得特别高兴,称赞她出手快、工作效率高。
然后,满脸严肃地说:“张萌,你这份文章总体上是好的。不过里面有两个错别字。要改一下。你看。‘明知故犯’的‘故’应该是‘故意’的‘故’,不能写成‘照顾’的‘顾’:还有。‘一幅标语’的‘幅’不能写成‘付’。好了,总之还不错嘛。回头把错别字改改就行了。不错,不错!”就这样,张萌很。快通过了部门经理的考验。。升职加薪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无论是张大干的自谦,还是张萌的自贬,都是一种生存智慧的外在表现。把自己放低一点儿,别人就不容易注意到自己,各种各样的打击也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自然而然你的生存也就变得更容易一些了。
智谋支招贬低自己,是一件需要勇气、能力的事情。要想达到“自贬”的目的,必须懂得一定的技巧才行。
1.以自己的缺点衬托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缺点来衬托别人的优点。这样做有一个好处:贬低自己,让对方觉得高兴。对方一高兴,就会忘记你对他产生的威胁,并且觉得你是一个可交之人,从而从原先的敌对状态转为友好状态,甚至成为你生活、事业上的“贵人”,给你极大的帮助。
比如有人个子比较矮,遇到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他就可以说:
“我要是有你这么高就好了!”虽然仅仅只是一句恭维的话,但是对别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友好、低调的表现。那么两者之间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了。
2.留一点儿瑕疵让别人挑出来。
要想故意贬低自己,就必须多长一个心眼儿,在显而易见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的不足。这么一来,人们就不会对你敬而远之,对方在发现你也会出错的时候,会有一种释然的心情,反而会和你靠得更近。
曾经有个新职员应聘于一家大单位的宣传部门,处长要他拟定一个全年文化工作的意见,他为了表现自己,连夜收集资料,伏案疾书。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就把意见写好了,并目第二天就呈到了处长的案头,他认为处长一定会对他的高效率表示赞赏。可是没想到结果竟然是返回修改。
新职员百思不得其解,经一位老同事提醒,他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自己如此快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领导来说,有“草率”之嫌。
于是,他拿回了意见,一字不改。又过三天,他将重新抄写的材料再呈给领导时,换来的是“这回就好嘛”的评价。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讽束0的意味,但是却也道出了一些职场的智慧:
你办的事不能太圆满。不留一点儿毛病让别人挑,怎么能显示出对方的高明之处呢?
3.多多满足别人的虚荣心。
虚荣心,任何一个人都有,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懂得去满足。与别人相处,适当地把自己放低一点儿,无形中就把别人抬高了许多,受人抬举,谁还会有戒心呢?你留出一点儿毛病让他指教,他的自尊和威信才能体现出来。满足他的虚荣。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4.有些时候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
面对一件事情,你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不发表自己的想法。要想让自己变得低调一点儿,就应该懂得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咨询别人的想法。有能力者往往有见解,有主见者大多不太听招呼。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会让人觉得不放心,时时刻刻都要进行提防。一旦别人都把尔当成“狼”的时候,你还有多少容身之地呢?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变成“绵羊”而不是“饿狼”,否则,就是搬起石头去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