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8100000016

第16章 文韬武略的科学家沈括(1)

沈括的生平和他的政治生涯

1政治上的建树

沈括(1031~109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父亲叫沈周,一生都在各地做官。母亲许氏,很有文学修养。沈括和他的哥哥沈披在童年时代都从母亲那里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沈括从小就随着在外做官的父亲到过不少地方。十岁以后,因为沈周做泉州(今福建泉州)州官,沈括便随父亲在福建住了多年。后来他在《梦溪笔谈》中所记的一些最早的见闻,就是他在这一时期耳闻目睹的事情。

沈括在2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宋朝政府因为他的父亲生前做官很有功劳,所以当他守满了三年父丧以后,按照当时的制度,任命他为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主簿。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便从此开始。县主簿是当时县长的助手,职位虽低,但是沈括却在任内积极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替地方办了一些好事,尤其是在兴修水利方面很有成绩。当时沭阳县境内的沭水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不能充分引水灌溉,以至许多田地都荒废了。沈括到任后,便把沭水加以修浚,开辟了一百条灌溉渠,修筑了九条堤堰,因而使七千多顷田地都变成了上等良田,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沈括在33岁那年(1063)考中进士。以后便参加昭文馆编校书籍的工作,同时研究天文和算术。他这时虽然不是行政官吏,但是对于国家大事和民间疾苦仍然非常关心,总想为国家和人民作些有益的事情。下面所举的便是一个例子。

按照宋朝的制度,皇帝每三年要举行一次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礼。每一次郊祭,事先都要大兴土木,设立祭坛,坛下要围上巨大的帐布,还要在城外方圆数里之内广植树木,建造园林,布置许多彩绘、雕刻等装饰品。郊祭的仪式也非常繁琐。这一切都要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沈括看到这种情形,就对郊祭礼制的沿革作了一番研究,着成《南郊式》一书,共一百一十卷,对郊祭的仪式作了修改和简化,建议朝廷采用。当时正是宋神宗(1068-1085年在位)任用王安石做宰相,准备实行变法,改革政治的时候。所以沈括这一改革郊祭仪式的建议得被采纳。由于采用了新的仪式,每次祭典都节省下来很多的钱,这样就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因为沈括这一项建议受到宋神宗的重视,同时也因为他长于天文、历法和算术,于是被提升为太吏令兼管司天监,掌管图书资料和天文历法的工作。

当时充当司天监的官吏,都是一些坐食俸禄的人,并没有天文,历学方面的真正知识。沈括到任以后,就着手加以整顿,他把一个平民出身的着名历算家卫朴荐入司天监,参加改革历法的工作。沈括又制造了浑仪(又名浑天仪,是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景表(表示太阳影子的仪器)、五壶浮漏(五个水箱合成的测时器)等仪器。获得很大的成绩。

不久,淮南一带发生水灾,沈括被派去调查灾情,赈济灾民。他到淮南后,一面把常平仓储备的粮食发给灾民,一面采取积极措施疏通沟渠,治理被水淹没的田地,恢复生产。由于他的认真努力,使灾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这一年沈括被提升为集贤阁校理,校勘经籍。不久又升任太常丞(管礼乐的副长官)。这时,他的职位比过去更高了,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高官厚禄,脱离社会实际生活,而是更加关心民间疾苦和政府各项措施的利弊得失。他经常根据他的观察所得,向宋神宗提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建议。例如,当时宋朝政府曾打算采取两项很不合理而且损害人民利益的措施:一件是为了防御北方境内的辽、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派人登记民间所用的运输车辆,以便在战时征调来作为兵车使用;另一件是政府主管盐专卖的机构为了禁止四川的私盐贩卖,预备把四川境内私人所有的盐井全部填塞,而由政府把解池(今山西运城境内)所产的池盐运往四川,供给川民食用。这两项措施如果实行,将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很大困难,所以当时弄得人心不安,而政府里面也是议论纷纭,不能作出最后决定。一天,宋神宗在同沈括谈话的时候,提到登记民间车辆这件事,并征求他的意见。沈括先问宋神宗说:“请问征集车辆,准备干什么?”宋神宗回答道:“现在北方的威胁没有解除,而北方民族多以骑兵制胜,我们非用车战不足以抵挡,所以政府想征用民间的车辆,加强防卫。”沈括听了,便向宋神宗解释说:“使用车战来抵御骑兵的进攻是有利的,历代都是如此。但是过去所用的兵车非常轻便灵活,速度又快,而现在民间所用的载运货物的车辆,形式笨重,用牛挽车,一天走不到三十里,而且一遇到雨雪便不能使用。所以这种车辆称为‘太平车’,只可以用于平时,用它来作战会有什么用处呢?”宋神宗听了他的解释,认为很有道理,并且说:“这一个问题大家争论很久,可是对于这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没有一个人谈到过。我一定要重新考虑。”接着他又提起川盐的问题,问沈括应该怎么办。沈括说:“本来盐是应该由国家专卖的,如果各地所产私盐都能够彻底禁断,完全由国家专卖,当然是好的。不过应该考虑到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今四川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小盐井特别多,如果一下全部禁止生产,将会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既然要严禁私盐,就不得不增加许多关卡,这样一来不但骚扰百姓,而且国家也要增加很多开支,其结果恐怕得不偿失。”宋神宗很同意沈括这种看法。第二天便下令同时停止施行这两项措施,从而避免了对民间的骚扰。

此外,还可以举出下面一个事例: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当时沈括做河北西路察访使(察访案件的使臣),兼判军器监(管理兵器制造的官)的时候,宋朝政府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下令征用京城附近的民间马匹。这一措施不仅给人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沈括就向政府提出建议,大意说:“北方产马,所以北方各族人民多善于骑战,这正和中原武士善于用强弓射击一样。现在我们如果舍弃自己所擅长的军事技能,而勉强使用自己所不熟悉的骑兵战术,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他主张改进武器,以“射远入坚”为标准,制造射程远、杀伤力强的强弓利箭,并严格训练士兵,提高射击技术,以便随时应战取胜。他还重新详定“九军阵法”(九个军团合成的阵式),并且编着了一部《修城法条约》。他一共提出了三十多项关于改良武器和改进战术的办法,建议政府采用。

2出使契丹

北宋时期,我国北方境内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时常侵扰中原。1075年3月,辽派遣使臣萧禧到宋朝来,要求重新划定疆界,实际上是想借此要挟宋朝,侵占中原土地。萧禧非常蛮横,声言不达到目的决不回去。宋神宗先派韩缜同他谈判,双方争执不下,形成僵局。宋朝政府不得已,改派沈括代替韩缜继续进行谈判。沈括先到枢密院查阅了档案,了解到过去双方曾经议定疆界的情况。萧禧坚持要求以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七十里)为界,这就比以前议定的疆界线向南面伸延了三十多里。这种要求,显然是无理的。沈括马上把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别的大臣谁也不去追寻当时议界的本末,如果不是沈括,几乎误了大事。”于是就命沈括拿着过去议定疆界时所绘的地图向萧禧据理力争。萧禧自知理屈,推说自己不能做主,要求宋朝派使臣到辽去,继续谈判。宋神宗认为沈括很有外交才能,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当时辽对宋的领土虎视眈眈,志在必得。沈括在这种形势之下出使,不仅任务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相当危险的。宋神宗对沈括的胆力和才能虽然是信赖的,但是也总还有些替他担心。沈括临行之前,宋神宗问他:“如果敌人威胁你,你打算怎么办?”沈括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我决定以死力争,决不使宋朝的土地受到损失。”沈括在出使之前,为了作好充分准备,搜集了几十件有关划界的档案资料,让随从人员预先一一熟读,默记在心。当他到达以后,同辽相杨益戒举行了谈判。不论杨益戒提出什么问题,沈括都叫随从立即根据事实加以答辩和驳斥,把杨益戒弄得哑口无言。杨益戒老羞成怒,竟然用威胁的口吻对沈括说:“为了几里土地,你们就要同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他以为在他的威胁恐吓下,沈括不敢再坚持下去,一定会让步的。沈括却毫不动摇,义正词严的回答道:“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宋朝要同北朝(指辽)断绝友好关系,而是北朝不顾信义,威胁宋朝。一旦双方发生战争,宋朝理直,北朝理曲,那时候失理的恐怕不见得是宋朝!”沈括同辽相先后举行了六次谈判,每次谈判,辽方都聚集了一千多人旁听,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驳倒沈括。最后,辽因为要挟失败,而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只得让步。沈括胜利而归。沈括这次出使,不但没有让辽达到侵占宋朝土地的目的,而且也使辽知道宋朝朝中有人,不敢再像从前那样轻视宋朝了。

沈括在出使契丹的时候,还在沿途随时注意观察北方的地理形势。回朝以后,便根据他的观察所得,制成了一幅《使契丹图抄》,把辽的山川道路和风俗人情记录下来,送给政府参考。

3防御西夏

沈括不但是一个有才智、有胆识的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沈括任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州官,不久又转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一带)经略安抚使,担任这个地区军队的指挥官。陕西是宋朝西北方面同西夏相邻的要地。沈括到延州上任后,即积极整顿军事,防备西夏的侵扰。他为了充实地方武装力量,鼓励当地青年练习骑射,凡是成绩好的,他都亲自斟酒慰劳。当地许多青年人在他的激励之下,踊跃地参加军事锻炼,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以后,都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作战技术。沈括在他们中间选拔了一千多名成绩优异的人编入正式军队,从而加强了宋朝西北方面的防御实力。

当时驻在各地方的军队分为卫兵和镇兵两部分。卫兵是从中央政府派去的,因此比较受到重视,经常得到政府的赏赐奖励。而镇兵却因为是长期驻守地方的,不能和卫兵享受同等待遇。沈括觉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直接影响到镇兵的战斗情绪,削弱地方上的防卫力量。因此,他便不避嫌疑,大胆地用朝廷的名义拿出很多钱赏赐镇兵,事后才向朝廷报告。宋神宗接到这个报告后,认为政府原来颁行的赏赐办法是错误的,如果不是沈括相机变通办理,一定会影响军心士气,所以不但不责备沈括,还特别允许他以后凡是来不及请示朝廷的事情,都可以按情况和需要自行处理。

沈括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对于犯了军令的人决不姑息。有一次,宋朝政府派到西北前线去的一支军队开到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附近)时遇到大雪,粮饷一时接济不上。带兵官刘归仁竟擅自率领士卒两万多人向南撤回,结果队伍溃散,秩序大乱,当地居民非常恐慌。沈括得到消息,便到延州郊外亲自阻止士兵继续南溃,并加以安置。不到十天,溃兵便全部回到了队伍。沈适把军队整顿以后,就把带兵官刘归仁问罪斩首。沈括这一铁面无私的坚决处置,对于整肃军纪发生了很大的效果。

1081年(元丰四年),西夏统治者发动了进攻宋朝的战争。沈括率领鄜延路的军队迎敌。由于他到任以后一年多的积极整顿和充分准备,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加强,结果在固上(今陕西境内无定河)大败西夏军队七万人,获得全胜。在战争中,沈括曾亲自作了凯歌数十曲,让士兵们齐声合唱,以激励士气。

4新法的积极拥护者和参加者

沈括除了作出如前所述的种种建树之外,还是当时变法运动的积极拥护者和参加者。当时宋朝政府内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官僚,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巩固宋朝的封建统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设法减轻一些人民的沉重负担和苦役,以利于发展生产。这种改革,在客观上对人民有一定好处,所以是进步的。由于变法运动直接损害了大地主的特权和利益,因此就遭到代表大地主利益的一帮守旧派官僚的猛烈攻击,斗争非常尖锐。沈括在这一斗争中,坚定地站在进步派一边,拥护新法,始终不变,并且亲自参加了许多变法工作。

首先,他在王安石支持之下,作了不少改革旧制的工作。除了如前所举的关于“郊祭”仪式的改革之外,他为了使政府节约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还制订了限制各级官员日常副食品数量的规定,以及颁布各种命令的办法等等新规定。这说明沈括在新法制订过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073年(熙宁六年),王安石向宋神宗推荐沈括到两浙路(今浙江全省和江苏东南部)调查农田、水利、差役等情况和新法实行后的效果,并且对宋神宗说:“沈括出生在农村,很熟习农村的情形,他能够判断利害,考虑问题很谨慎,很周密,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对沈括是很了解很信任的。1074年,沈括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章悼同领军器监,掌管兵器制造的工作。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讨论兵车制度,规定了兵车的式样、大小和每一个零件的尺寸,交给军器作坊制成新式的兵车。以上这些事实都说明沈括是变法运动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

在王安石当权的时候,一般依附权势的人都争先恐后,要当王安石的学生,把投靠王安石当作光荣的事情。但是一到王安石被守旧派攻击下台以后,这些人便马上否认同王安石的关系,甚至有的还攻击诋毁王安石。而沈括对王安石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对新法也始终表示支持。王安石被免去宰相的职务以后,曾有人问沈括:“自从免役法实行以后,批评、指责很多,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究竟免役法对老百姓有利还是有害呢?”沈括毫不犹疑地回答道:“说免役法不好的,不过是那些豪门权贵和富人。他们本来就不负担力役,所以他们的话是不足为凭的。至于穷苦的老百姓,自从实行免役法以后,他们的力役负担大大减轻了,怎么能说这个办法不好呢?”

后来,沈括在写《梦溪笔谈》的时候,由于环境恶劣,他虽然极力避免评论当时政治的得失和当代人物的功过是非,但是在几处提到王安石的地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王安石诚挚的敬意和亲切的怀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的。

同类推荐
  • 疑案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疑案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趣味科学(科学知识大课堂)

    趣味科学(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林肯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林肯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开阔眼界的成语故事

    开阔眼界的成语故事

    《开阔眼界的成语故事》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末赵高教导秦二世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是杀人之术,那么,教导的意义何在,岂不是间接在草菅人命吗?
热门推荐
  • 双面公主,遇上邪魅血王

    双面公主,遇上邪魅血王

    冥族嫡亲公主,在与血王大婚之日,冥族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动荡,一朝之内,冥族灭亡,只剩下了她和他。他带着她去往人间,修养伤势,准备向血族复仇,却又遇上了那个差点与她结亲的血王,就像干柴碰上了烈火,一发不可收拾。。。啦啦啦,不太会写介绍,请包涵啊,本文是由我(笔名:昔颜)和朋友(笔名:昔澜)的作品,头一次写小说,写得不好请包涵啦~
  • 穿越之赛奇奥特曼

    穿越之赛奇奥特曼

    他是一个普通的白领,但却被一道雷击杀。他竟奇异的获得了一个系统,穿梭在各个时空·······新人,写得不好请勿喷。
  • 我们是朋友,至青春!

    我们是朋友,至青春!

    嗨!“(????)??嗨,我问你哈,你喜欢我喵?”“媳妇,我咋能不喜欢你呢,乖哈,媳妇,来,姐姐抱。”“靠,我怎么连表个白都有你的存在,你能不能一边待着去,别来挨着我的眼。”“好,你表你的白,姐姐看姐姐的,你就当你姐姐我不存在,乖哈”“就你?还姐姐呢!我看妹妹差不多”“切,姐姐乐意怎么滴,你咬我,咬我,咬我?”“。。。”
  • 神妃降临:废材大小姐

    神妃降临:废材大小姐

    新婚之日,身为神王的一群下属跪地“王,我们没能把神后送上花轿,属下该死”坐上的人闻言一阵轻笑“当然,就你们这样的废物当然是没法的”跪地的属下有人机智的说道“王,并不是我等无能,而是神后太强.....“话没有讲完便被打断“本王的女人不强怎么行呢?”坐上男子俊脸狂傲的笑着“是的,所以神后去了风辰大陆,说要建一家小倌楼,以备不时之需”话落,看向坐上之人脸黑如墨“你们怎么不早点说”这个该死的女人,本王一定要将你这个偷心贼缉拿归床,七十二种刑法你都给我等着男子身影如光般离开了大殿
  • 豪门盛宠:娇妻宠不停

    豪门盛宠:娇妻宠不停

    她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他说,他会一直爱着她,是谁,曾许下地老天荒永恒不变的誓言?又是谁,把原有的幸福弄的支离破碎?当肚子里的孩子化为一摊血水,当所有的幸福都化为泡影,当她的心化为灰烬,当一切都真相大白,她,是否会原谅他?
  • 觉醒末世

    觉醒末世

    全球环境的变化慢慢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全球危机。当某一天,人们发现一只蚊子竟然像黄蜂一样大小,被叮咬的人瞬间死亡的时候,人们惊恐的发现,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危机四伏。
  • 绝世玄阁

    绝世玄阁

    人算不如天算,一代热血宅男带着神秘的玄阁莫名其妙误入异世,以一股王者之势凌驾于异世。仙?魔?神?那算什么?我TM才是王道。。。。。。
  • 太阳号草船远征记

    太阳号草船远征记

    本书描写了为了解开世界之谜,托尔·海尔达尔费尽周折,辗转于非洲、中南美洲,终于仿造了一艘古埃及式的纸莎草船,与七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踏上了横渡大西洋的冒险之旅的内容。
  • 倾灵月月上仙

    倾灵月月上仙

    远古传说,远古的神话,世界真的只有那么点大吗?两世的情缘,异界再续,看人成仙,看仙成神,在看神成人。她是谁,他又是谁?争锋相对又是为了谁?
  • 里祁本纪

    里祁本纪

    兽灵一族的崛起与败落,等待着新生的勇士可以追寻风神的脚步带领兽灵一族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