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10月4日,一个秋天的傍晚,我率领学生艺术团到了萨尔茨堡——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群山里的一座美到极致的山城。夜幕中,我们从威瑟夫妇宴请我们的优雅的中餐馆走出,便感受到了萨尔茨堡的奇妙。
走在回青年旅社的路上,美丽的夜色拖住了我们的脚步。真的,此时此刻,快走实在是一种奢侈一种浪费,我和女儿她们几个便落在了队伍的最后。
路是卵石铺就的,路灯的造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欧洲”,铁艺灯那黄晕的光柔和地告诉我们,我们飘在异国他乡。我们轻轻地走,轻轻地说,踟蹰在萨尔茨堡的街头,这莫扎特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外景地。
宁静,不是寂静的那种;清爽,不是让人寥寞的那种秋凉。因为街头的空气里似乎流动着美好的故事,所以莫名中有了几分温馨。
女儿感叹,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平宁、惬意、浪漫的地方……
前面光亮处应该是一家咖啡馆,那里传来缥缈的琴声。靠近了,那种夹杂着淡淡乳香的咖啡味便友好地拥抱了我们。
驻足。店门口摆满了“艺术”;门不大,漫不经心地开着;店内三两人,听不到他们的说话声;灯光在轻轻地变换着颜色,不是灯红酒绿的那种浓艳。窗台上,摆放着一把不知道名字的琴,好像弹琴的人刚刚离开似的。走近了看,原来是一把很旧的断了弦的棕红色的大提琴。
我们感慨啊,音乐,艺术,能让历史和现实模糊、交融。
要过马路了。
路不宽,车很少,一辆小车过来,早早停在了离开我们驻足的地方,足足十米之外的路边,示意我们先行。很不好意思,因为这里没有斑马线,所以我们决意让小车先走。
缓缓的,小车柔过我们的身边,看不清司机的面孔,只看见他那只竖起拇指的手在向我们示意。没有马达的声音,没有油烟味,小车轻轻地消失在夜晚的微风里。这简单的一个“大拇指”,让我们的心舒畅极了。是啊,什么交通规则啦国际礼仪条文啦,其实与文明没有多大关系,文明,是一种很本能很本质的抽象也具象的存在;什么素质教育啦教育国际化啦,其实都太复杂,教育,重要的是把人文放在首位。萨尔茨堡的街头有着一种别样的高雅,一木一石一琴一车,都在表现着自己高贵的品质。
有感于斯,女儿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天,天空下着雨,在巴黎革命广场的四周挤满了各色各样的人,一队士兵押着一辆马车缓缓走来,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愤怒的呼声……王后玛丽走向断头台,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轻声而优雅地向刽子手道歉……
女儿的语气很轻缓,但分明让我们几个感受到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似乎触及了我们心的柔软处,难受着。
……
萨尔斯古堡就在不远处,抬头看那古堡模糊的黑魆魆的轮廓,便肃然起敬。这里,演绎了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的动人故事——善良与邪恶的争斗,光明与阴谋的博弈,最终,凝结成这萨尔茨古堡,这,西方文明的“舍利子”。
踟蹰在萨尔茨堡的街头,我和孩子们仿佛走进了一本温馨与冷凝交融的书里,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信念越来越坚定——教育,得把孩子们“放进”文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