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
实际上,儒教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它只是一个社会政治行为准则的体系。佛教则的确是一个宗教,但是它是从外国传入的宗教。只有最不为人知的道教,才是地道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中国人为了方便起见,把以上三种宗教统一叫做“三教”。
中国在不同的时期产生过其它不同的宗教,其中有一些现在还存在。然而,只有以上三教被广泛认可,其余宗教在当代都被认为是邪门歪道。
伊斯兰教在公元628传入中国,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多次威胁过中华帝国的稳定。
公元631景教基督徒进入中国,成为一支盛行的宗教,尽管后来除出了留下著名的石碑之外,这支宗教早已经销声匿迹。
最近的研究发现拜火教和之后的摩尼教在早期的中国也一度盛行,然而除了宗教的名称和特别创造出来的文字之外,也早已消失了。
12世纪的时候,犹太人在中原的开封府有一支犹太教,但是,他们具体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是在唐朝时期;有人认为时间要晚很多。1850年在开封府发现了几卷希伯来文的五经,其中有汉字和注释。当时并没有发现信奉犹太教的人,不过,最近有一个要重新复兴这个古老宗教的运动。
有人认为罗马天主教是在16世纪末就出现在中国的,但是在北京有一位葡萄牙籍的天主教的大主教让·德蒙特卡维诺,他早在1330年就已经去世了。
18世纪最后一年,第一位新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第一位美国的传教士随后在1830年到达中国。他们发现中国就像我们现在认为的那样,名义上是三教的天下。
关于儒教,有浩如烟海的记录,关于佛教的记录就更数不胜数了,我想专门讲一讲最不为大众了解的道教。事实上,最近有关于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的著作里都没有关于道教方面的论述。
道教是关于“道”的宗教。至于什么是“道”,或者说“道”的意思是什么,最高的权威的说法是,“道”是不可言说的。听起来似乎太过玄妙,但是“即使是最曲折的河流最终也会归于大海”。
所以,我应该尽力向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一些了解道教的线索,我相信,这些线索会帮助大家或多或少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宗教。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老子的哲学家教给人们以德报怨,以及一些其它为人处事的道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传说多年来数不胜数,最后,人们说他预见一场全国性的灾难,之后,他就向西方远行,然后销声匿迹了。他留下一本书,叫《道德经》,但是这本书其实不可能是他本人写的。
我们关于老子的生平所知甚少,这些零零星星的片断都是从老子的语录中得知的,这些语录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后来的道家学派的著作中。老子语录中的许多句子(当然不是全部),被附加上了一些不同的意思,加工成论著的形式,变成了老子本人的著作。
在我们开始研究“道”之前,不妨说一说这本几乎可以肯定是后人假借老子的名义伪造的著作。一些人试图通过一些古籍中的蛛丝马迹来证明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更进一步,还有人说当老子年老的时候,曾经和孔子有过一次会面。还有,这次会面让孔子惊叹不已,自愧不如。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被证明是后来的道家学派的学者杜撰的。
事实上,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的确有另一位和老子同名同姓的哲学家,许多中国的评论家认为这两个老子被有意地混淆了。
我们只能肯定地说,老子生活的年代比孔子要早,究竟早多少,就不得而知了。现在,在所有孔子的著作中,包括后人编纂的他的语录,都对老子和老子的论著只字未提。那次所谓的会谈,就更不用提了。
孔子之后大约100年出现了孟子,他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个圣人。他向封建诸侯贵族提出治国建议的著作和他与弟子之间对话的著作加起来比孔子的著作还要多。但是,在这些著作中也并没有提到老子和他的道家学派。
一位生活在15到16世纪的杰出中国评论家指出,孟子穷尽毕生精力抨击他生活的时代所流行的各种各样的非正统思想体系,比如墨翟的极端利他主义和杨朱的极端利己主义。因此,在我看来,如果《道德经》在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存在的话,它一定会被孟子认为是一部离经叛道的著作,而道教也一定会因为干扰唯一正统的儒家学说而遭到孟子的激烈抨击。
庄子是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一位哲学家,他毕生的事业就是把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学说发扬光大。庄子的著作被保留到了今天,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著作中包含了很多老子的名言,但是关于他的论著却只字未提。
公元前3世纪,有另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叫韩非子。他的著作中有整整两个章节是用来解释和说明老子的名言的。然而,他也没有提到老子的论著。他研究了很多老子的名言,但是,并没有按照现在论著中的顺序来研究,而且,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些老子论著中没有的语录,这些语录显然被后来的编撰者忽略掉了。
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有另外一个著名的道家学者淮南子。他写了很长的一个篇章来解释老子的思想,但是他也没有提到这本书。
公元前100年的时候,历史学家司马迁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了。在简要地介绍老子的时候,他的确提到了老子写了一本大约有5000字的书。但是他同时很清楚地说明他自己毫无疑问没有看过这本书。再进一步,除了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写成年代,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由于迷信色彩太过浓重,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部分其实并不是司马迁本人所写的。
大约200年后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字典,关于这部字典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了。这部字典的本意是收集当时所有的汉字。我们不难想象,由于老子的论著是在许慎的这本字典之前写成的,他应该自然而然地把老子书中的字也都包含进他的字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老子的书中的许多字在许慎编撰的字典中都没有,这个例子特别能够说明这种非同寻常的忽略。
这本书本身也有很多地方证明它不是老子本人写的。在这里我举一个有些滑稽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的编纂是如何杂乱无章。
《道德经》里除了老子本人的语录,还有一些注释者关于老子语录的解释,而编撰的人把注释者的解释也当成了老子自己的语录。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认为老子的论著不是他本人写的。如果有人坚持认为《道德经》是老子本人所作,那么他一定会被中国的学者们当做笑柄,就像大多数英国人会把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培根爵士所作的人当为笑柄一样。至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道德经》不是老子的作品的结论。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老子那些妙趣横生的语录是出自他本人,这些语录在上面提及的哲学家的著作中都被提到过。这些语录显然被某个虔诚的信徒收集下来,然后加上一些其它的东西,变成论著的形式,然后假借老子的名义发表了。关于这本书,我们在这里不做更进一步的说明了。
老子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种普遍的物质组成的,宇宙万物都由一种无所不能的规律支配,这个规律就叫做“道”。“道”现在的意思是“路”,因此老子的学说可以被翻译成“关于道路的学说”。
老子怕人们会对“道”的涵义产生误解,因此,他仔细地解释了“道”的含义,他说:“人们通常走的路不是终极不朽之路”。但是,他从来没有给出“道”真正的定义。他曾经说过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道”究竟是什么,他又说“明白道的含义的人不会说出‘道’的含义,说自己知道‘道’的含义的人其实不懂什么是道”。
老子上面的话被一个著名的诗人作为武器用来讽刺《道德经》:“如果那些懂得‘道’的人不会去说,那么为什么老子会把他对‘道’的理解写成了一本5000多字的书?”
然而,老子又确定地说:“足不出户也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不必打开窗户也可以知道外面的道路。”
此外,老子还说:“不必动,就可以得到信息;不必用眼睛,就可以看到;不必有所作为,就可以取得成就。”
这样,从一些孤立的格言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老子的思想特点。
在老子看来,人周围的环境是永恒的,通过“不作为”和顺其自然,就可以减少阻力,花费最少精力和资源达到目的。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什么事情也不做,这就是著名的“无为”思想,也就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无为”和它的悖论一起,总是和老子的名字紧密相连。
于是他说:“完美的道德是无所作为,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无所不能了。”
还有,他说:“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最坚硬的东西;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实行。”
“为人处事都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只有无为的人才是真正珍惜生命的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不可以过分地治理国家。不要强求结果。著名的希腊禁令“不要做自己分外的事情”,和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所有这一切都是“道”,就像老子说的:“就像拉弓一样,把高的地方拉下来,让低的地方变高”,这样所有的事物就大一统了。
他还说,如果天下万物都按照“道”来运行,那么马就会被用于农耕;如果天下万物不按照“道”来运行,那么马就会被用于战争。
许多老子的语录都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格言。
“把自己放在后面,整个世界就会把你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会遭到整个世界的抛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用善良来回报;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仍然会以德报怨,期望能够也感化他们向善。”
如果不是有另外一位道家的哲学家庄子,我们对道教的认知就只能靠以上这些老子语录,再加上所谓“老子论著”中为数不多的老子的格言警句。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构成一个支持老子哲学体系的基础,我们也很难从中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庄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他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解释和延伸,使道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庄子的著作富于哲理,文字优美,尽管在儒教盛行时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但仍然是后世文章的楷模,并且广泛地被中国的文人们引用。
现在,让我们回到“道”,庄子告诉我们,人出生就像鱼在水里出生一样。他还在著作里指出,“道”是无所不在的。但是“道”不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如果可以听到,那就不是“道”了;“道”也不能用眼睛看到,如果可以看到,那也不是“道”。“道”也不是可以用言语形容的,如果可以形容,那也不是“道”。尽管道形成万物,但是它本身却没有形状,当然也就没有名字。
道的非实体性在以下论述中得到充分的说明:
“如果‘道’可以作为礼物,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把它敬献给他的统治者或者父母。如果‘道’是可以分享的,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把它分享给自己的兄弟和子女。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除非有适合的事物,否则‘道’不能够依存;除非有适合的外部条件,否则‘道’不能够发挥作用。”
这样看来,“道”似乎是超越人的感知,玄妙而不可琢磨的。但是庄子接着解释道:
“如果不去用脑努力琢磨,也许有可能会感知‘道’;如果不依附任何事物,也许有可能会得到‘道’;如果不追随或者追求任何东西,也许会保留‘道’。
“‘道’是在宇宙产生之前就存在的。‘道’定义天地万物,但本身不可感知。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产生‘道’,但是所有事物中都有‘道’。‘道’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的。
“在无为的状态下休息”,庄子说:“世界就会秩序井然。忘却你的身体,放下你的聪明,忽略所有的不同。和永恒融为一体,放下你的思想负担,解放你的灵魂。这样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庄子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反对刻意人为。
“马和牛有四条腿,这是自然的。在马的头上带笼头,在牛鼻子上拴上绳子,就是违背自然的。
“一个醉汉摔出了车子,尽管他受伤了,但是并没有死,他的骨头还是和别人一样。但是他对这次事故的看法和一般人却有一些不同,他的精神还是安全的,他并不担心坐马车,也不担心从马车里摔出来。他的人生观、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等等都没有改变。因此,他的精神并没有从这次意外事故中受伤。如果酒都可以给一个人这么多的安全感,何况是‘道’呢?”
庄子把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苍穹之下没有比秋天的谷穗更伟大的了;伟岸的高山也不过是一个微小的事物。宇宙和人融为一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整体。
“在‘道’的思想体系里,正确的事情可能转化成负面的;客观可以转化成主观。当主观和客观都彼此没有关联的时候,就是‘道’的轴心。当这个轴心穿越永恒的时候,正面和负面就统统融为一体了。”
这样,从道德层面上讲,我们可以从尘世逃逸,然后反观尘世的条条框框。在这个境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言语和思想的矛盾。一个完美的人就这样诞生了。就像庄子说的那样:
“就算大海沸腾,他也不会感到热。就算银河冻结,他也不会感到冷。就算山川崩裂,他也不会颤栗。这样,他能够驾祥云,驱使日月,超脱尘世,超越生死。”
现在,我们有了无所不包的整体,它超越世界的极限,我们还有完美而超然物外的人。老子已经暗示“天堂是人的终极方向”,他说生是出游,死是回归。庄子进一步做了清楚的解释,说人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永恒的回归。
他问道:“我如何知道对人们生命的贪恋不过只是一个妄想呢?我如何知道一个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的人不过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的孩子呢?”
“那些梦到参加宴会的人,醒来后面对的是哀歌和伤痛。那些梦到哀歌和伤痛的人,醒来后开始寻找欢乐。当他们做梦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梦,他们中一些人甚至试图解释他们梦到的东西。只有当他们醒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这样就有了大彻大悟,我们就明白原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愚蠢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清醒了,他们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真的是梦中的王子或者农夫。孔子和你们一样,都不过是在做梦。就连我自己也是梦中人,尽管我告诉你们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他又补充说:“不要过分关注时间,同样,不要过分计较对错,顺其自然,在永恒中找到你的归宿。
然而,很快抽象的永恒就不能满足大量的道家信徒了。庄子已经把人的生命来源放置到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世界之外;他认为根据道家的精神,我们必须放弃身外之物才能净化灵魂,从而得到永恒的回归。这样就得到了统一的概念,在这个理念中,看上去相对的事物其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种转化中精神得到永恒,可以生生不息,超然物外。
让我们来引用伟大的道家学派诗人——司空图的诗来支持以上观点。他的诗由24节组成,每一节有12行,每一行都讲的是一个著名的道家理论。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像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在这里,司空图在第一节里告诉我们不要太有目的性,不要滥用体力,我们应该让精神独立存在,在无所作为的虚空之中达到永恒的境界。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这4行诗来自于第5节,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了他解放思想的历程。诗人手中拿的莲花,是从佛教中借来的,接下来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意象。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这8行诗是第7节中的,题目是“洗练”,为我们展现了精神净化的过程。
摒弃刻意人为的思想在15节中被提到了: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
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以上这些言论是道家的隐士们常常选择隐退山林的根据。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这一节是说人应该像水波一样,像春天的朝气一样,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固定的外形,只要精神存在即可。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超越尘世,达到永恒的境界。这是第24节的主题: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
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
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纯粹的道家思想至此被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此以后道家思想的发展就迅速简单了。
我不是按时间顺序来讲述道教的发展的,我是从道教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来阐述的。事实上,道教在上面提到的道家诗人司空图出生之前已经衰落很久了。
司空图的诗里面提到的理论说,人的自然本性可以通过修炼得到升华,这一点似乎暗示了长生不老不仅在未知的世界里才存在,在现实世界里通过服用仙丹也可能实现。于是在基督元年以前大约一个世纪左右,中国掀起了一股对长生不老仙丹的狂热。
以下的故事是有历史记载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0多年:
“有人向秦国的王子进献了一些仙丹,守门的护卫像往常一样接收了这些仙丹。‘这些是可以吃的吗?’王宫的护卫长问。‘是的。’守门的卫士说。于是,王宫护卫长拿出一颗吞了下去。对此,秦国王子非常愤怒,命人立刻把这个护卫长处死。但是护卫长找了一个朋友替他说情,那个朋友说:“您的护卫长问守门的卫士这个仙丹是不是可以吃的,守门的卫士回答得非常肯定,所以您的护卫长才把仙丹吃了。所以要怪罪也要怪罪那个守门的卫士。另外,如果那些仙丹真的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那么您的护卫长吃了仙丹应该就会长生不老,但是如果您把他处死了,仙丹也就不灵验了。所以您处死无辜的护卫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秦国王子赦免了护卫长。
后来的道教不再局限于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方式,主要通过长时间的站立和打坐的姿势、形态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同时,诸如每两个小时吃一粒仙丹的荒谬方式也被用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我们在这里要多花一点时间来讲一下呼吸吐纳,特别是在早上进行呼吸吐纳,庄子有一段文章专门阐述这种修炼方法:
“纯粹的人睡觉沉稳,一夜无梦,醒来之后没有焦虑感。他们吃饭不挑食,进行深呼吸。气沉丹田,吐故纳新。”
我在台湾岛结识的一位中国官员在外来看是一个儒家学者,但是内心深处却是信奉道家思想的。他曾经一度在闲暇时修炼上面提到的呼吸吐纳法,他还积极地劝我也试一试。显然,这种道家的呼吸吐纳法并不能防治疟疾登革热,因为一年以后他死于这种疾病。
和长生不老仙丹相关联的还有炼金术,这显然是从希腊经由巴克特里亚传到中国的。
从历史记录中我们得知,在公元前133年,有一个人向当时的皇帝进言,说可以从朱砂和水银的红色硫化物中提炼出金子,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炼出的金子如果放在食物中,就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的作用。他佯装自己可以长生不老,在他当年死掉之后,鬼迷心窍的皇帝深信他没有死。用当时的历史学家的话说“不是死,而是羽化成仙了”。于是皇帝下令继续钻研炼金术。
后来的好几百年,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在中国的哲学家的学术研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关于这项学问的著述连篇累牍,至今还有一些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道家隐士,他生活在公元二世纪,仕途顺利,但是他拒绝接受皇帝的邀请出山做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介布衣,生活简朴,对功名利禄没有任何追求。他的著作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对《易经》的注释混淆了,尽管事实上他的著作说的是炼金术和长生不老的仙丹。几年前,一位美国的先生给了我这本书,要求我把它翻译成英文。但是我拒绝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无意义的工作,尤其是这本书其实是一位和我们上面提到的道家隐士同名同姓的人所写的。作者的生活年代比那位隐士要晚1200年。
书的作者据说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方法,他用他的狗来做试验,有一次他的狗吃了仙丹之后就倒地而死。于是他自己吃了一粒,也同样倒地而死。接着他的哥哥对仙丹的效果深信不疑,他不顾眼前发生的情况,也吃了一粒,同样也死了。这个情况动摇了他们的弟弟对仙丹的信心,他跑出去开始筹办丧事。但是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发现刚才明明已经死去的兄弟和狗一起都死而复生,长生不老了。
当代的道家信徒津津乐道的还有另一则荒谬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淮南王的,据说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长生不老的仙丹。他刚刚吃了仙丹,就发现身体越来越轻盈,竟然羽化成仙了。也许是被这种现象惊呆了,他手中的酒杯掉在了地上,他的狗和家禽抢着喝完了酒杯洒出来的剩酒,也一样得道成仙了。
从炼金术和长生不老仙丹到巫术的转换是自然而然的。道士们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他们在炼金术和仙丹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人们认为道士就魔法师,他们可以和一些邪恶的力量沟通,可以控制一些神秘的事物。在民间的小说里有很多关于道士们和邪魔歪道斗争的描述,中国人至今还相信道士可以驱魔,他们常常会请道士到家里做法,去驱逐有可能带给家人厄运的邪魔。
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道士,那个道士看了他一眼,就说从他的脸色来看他遇到了邪魔。年轻人赶快跑回家,发现家门紧锁。他在窗户上撕开一个小孔,从小孔窥探屋里的情况,看到一个恐怖的魔鬼,长着绿色的脸和锯齿一样的牙,邪魔把一张人皮摊开在床上,在用彩笔描画人皮。然后邪魔把彩笔扔到一边,把人皮拿起来抖一抖,像穿大衣一样把人皮披在身上,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故事接下去讲道,魔鬼杀了那个年轻人,撕开他的胸腔,把他的心挖出来。之后道士开始和魔鬼进行激烈的斗法。后来,故事突然变得有点像《一千零一夜》里《渔夫的故事》,魔鬼变成了一股青烟,从地上冒出来,道士从他的法器中拿出一个卷筒,把卷筒扔到了那股青烟上。然后就听到一声巨响,青烟被吸进了卷筒。道士把卷筒封了起来,放进背囊带走了。
中国人寻找长生不老仙丹的热情历经几百年,我们从以下的公元9世纪的宫廷记录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以下描述是一位愤愤不平的儒家学者所写的:
“近年来宫廷里有许多号称掌握长生不老的秘诀的道士。
“如果真的有长生不老这回事的话,这些道士岂不是应该隐居在深山密林里离群索居吗?从另外一面说,经常出没在权贵家里、花言巧语行骗的人,除了想要聚敛不义之财,还能有什么其它的目的呢?他们的连篇鬼话怎么可以相信,他们那来历不明的丹药怎么可以服用?除此之外,即使是用来治病的丹药也不能够如此频繁地早中晚服用,那么这些有毒的金色的药丸又怎么能够被正常的人体消化呢?”
就这样,道教就渐渐地偏离了老子最初的思想。庄子所提倡的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归为一统,最终由宇宙中唯一不灭的‘道’来统治,宇宙的中心是天堂,所有得道的灵魂死后就在那里安息。接着佛教就出现了,佛教本身注重仪式,并且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慰藉,佛教的出现就使得一度辉煌的由老子创立的道教逐渐衰落了。
以前的教科书说,佛教最早在公元67年在中国出现,当时的皇帝做了一个梦,根据梦里的指引,他派遣一个使者去西方取经,使者带回了一部分佛教经典,这些书籍由一位印度僧人部分翻译成中文,这位印度僧人在翻译尚未完成时生病而死。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佛教徒早在公元前230年就在中国出现了。那时的和尚们曾经一度被监禁起来,据说他们在晚上的时候会被天使救出来。
但是直到3世纪或者4世纪的时候佛教才被大众接受。“当佛教开始盛行的时候,佛教和道教之间发生了持续激烈的斗争,结果是两者互有胜负,最后佛教和道教互相接受了对方,形成今天两者并存的局面。”
每一个宗教在最初的阶段都是通过从其它宗教中学习的。用11世纪的哲学家朱熹的话来说,就是:“佛教吸取了道教的优点,但是道教学到了佛教的缺点。就好比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偷了珠宝,而丢掉珠宝的那个人却从偷珠宝的人那里拿了块石头。”
道教从佛教那里学来了整套建立寺庙、管理寺庙的制度,以及宗教仪式。他们模仿佛经制定了道教的礼仪,同时,也像佛教那样为死者祈祷超生。他们借用了三位一体的概念,认为老子是中国神话中的亚当,也是宇宙的统治者;同时他们也认同了佛教关于人死后进入炼狱里恐怖的景象的描述。
现在我们需要专家的帮助才能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和法师,两个宗教的法师也会同时被需要做法事的人家邀请去举行法事。
老子纯粹和朴实的道家思想被庄子发扬光大,但是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都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