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6800000018

第18章 何处的汉学?怎样的慌张?

近年来,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西方学界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的提升,西方汉学在对中国学术所造成的影响与挑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所谓警惕和检讨“汉学心态”就是在这个背景上提出来的。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为例,我们曾经走过的学术之路应当说本来就充满了“反省”的意味:从检讨西方文化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渗透到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这样的学术自我反思总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的清晰和透彻。今天,对西方汉学的反省自然也是这样。也正是在学术反省的意义上,我觉得在遭遇西方汉学冲击所形成的学术困惑当中,其实还有许多最基本的学术问题没有来得及展开。比如——

究竟什么是汉学?什么又是真正对我们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构成巨大挑战的汉学?

这些汉学对我们的真正挑战究竟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冲击和挑战?

而且,谈到所谓的“挑战”,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追问:所有这些挑战是不是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都属于“同一种”挑战?

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在目前西方汉学已经造成的学术冲击当中,是否也同样暴露了中国学术自身的问题?也就是说,外来的“汉学”的挑战是一回事,而中国学术的内部问题因之得以暴露则是另外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一回事。

今天的学术实情似乎表明,汉学(英文Sinology)是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其实这样包罗万象的概括至少是对“汉学”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欧洲形态与美国形态的混淆。实事求是的历史考察告诉我们,按照西方学界过去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定义,汉学主要还是以中国语言与历史的研究为对象,甚至带有某种明显的考古性质,其研究方法比较接近于中国的“小学”,其学术形态的完整体现便是所谓的“古典汉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为代表。如果从东来的耶稣会传教士算起,欧洲汉学已经走过了4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任命雷慕沙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教授”作为“西方专业汉学”诞生的标志,那么西方专业汉学也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的崛起,一种以意识形态对抗为背景的考察和研究中国的学术得以展开。在美国,与其全球性的政治军事战略相适应,传统汉学的文献研究开始弱化,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形态的分析研究成为主流,而且名称也有调整,Chinese Studies(中国研究)取代了Sinology。至此,西方汉学步入了“中国研究”的现代时期。不仅美国汉学的发展同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华政策紧密联系,欧洲汉学也一改故辙,开始出现了以经验实证为方法、以社会史及文化问题为对象的学术取向。例如瑞典、挪威等国的中国研究,就特别侧重关注当代政治、国际和平乃至军事武备等方面,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所谓的“经济汉学”则日益受到青睐。

所谓西方汉学对中国学术的挑战冲击可谓是由来已久,作为异质文化不同的视野与思维的分歧大概可以追溯到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学术的自我嬗变过程中,西方汉学也产生了传播西方学术思维的作用。

就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直接产生更大的挑战性影响的应该是美国汉学。更准确地说,也不是整个美国的汉学界,其中主要的挑战之声还来自“二战”后由华人地区(包括新时期以后的大陆)去到美国的华人学者,尤其是以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形成的“台湾组合”。我觉得,观察分析这些美国华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与其说他们反映出了当代美国学术的姿态或美国汉学的主流,还不如说是呈现了一个生存于美国社会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群落的特殊的心态。这也就是说,今天更值得我们讨论的其实并不是整个抽象的西方汉学问题,而是与我们的社会生存若即若离的一些特殊的华人学者的心态与思维的问题。汉学,首先必须追问的是“何处的汉学”,或者“何人的汉学”?汉学的地理空间分布与人员分布本来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很容易看到,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这几位美国华人,常常能够通过展示美国学术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科际训练”(Multiple Discipline)释放魅力。美国学界“科际训练”的学术传统往往善于将各门各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哲学、历史、人类、考古、心理、社会学)应用到汉学研究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冲击。像王德威从受人诟病的“狭邪、公案、谴责、科幻”中读出文化的“现代性”,像刘禾从翻译方式看文化的交流与传递,陈建华从词语梳理看历史文化的演变,孟悦通过新中国文学“性别”叙事读解“国家话语对社会意识及无意识领域严丝合缝的统驭”,以及李欧梵精心绘制的摩登上海—一从咖啡馆到跑马场,从亭子间到百货大楼,从《良友》到舞女的日常开支,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仅仅是“耳目一新”还谈不上什么挑战,那应该是一种开阔思路的兴奋。真正的挑战是对我们已有的学术认知基础,对我们先前的思想基点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比如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起点的五四传统的质疑,对张扬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正义的左翼文化的否定。面对这样的质疑和否定,我们就需要认真检讨彼此双方的学术立场与价值基础了,否则,令人兴奋的“科际训练”的魅力就可能转化成对于我们研究对象的合法性的瓦解,而最后一个被瓦解的就是执著地选择了这些“非法者”的研究活动本身。

这就是我们今天与所谓的“西方汉学”真正狭路相逢之所在,也是我们首先必须正视和回答的学术问题。

以“台湾组合”为例,我们注意到,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这些美国华人,从夏志清、李欧梵到王德威,虽然各自都有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理解和论述,但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倾向,这就是对鲁迅、左翼文学以及对“五四”新文化主流的不同程度的贬抑。平心而论,就学术本身的健康发展而言,任何的质疑或批评都可以说是有意义的,给人启发的。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这些贬抑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在心理趋向,这就是对“极左思潮”的恐惧。可以说,正是出于对它的恐惧,他们试图对这样的激进的“革命”文化展开“知识考古”,于是追溯到了左翼,追溯到了鲁迅,而“五四”作为现代“激进主义”的源头也自然难辞其咎。

在经受了长时期的“极左思潮”之害后,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恐惧的合理性,然而作为理性而严肃的学术结论,问题也还有另外一方面:一个远离中华本土文化的“亚文化群落”的认知究竟具有怎样的现实准确性呢?现代中国的文化专制,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所造就?在现实的专制文化兰中,五四以来的历史文化究竟分别扮演了何等的角色?鲁迅所代表的文化、左翼的文化,或者所谓的五四激进主义的文化,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专制乃至文化大革命是否就是同一类文化的连续发展?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的确存在着一种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化”,那么从梁启超的文学诸界革命到五四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最后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所有这些“革命”的内涵和指向是不是可以轻松地整合到一起?

显然,在这个时候,一个学者的现实文化感受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性的清晰来自感受的清晰,分析的细腻源于对象判断的细腻。从中国台湾到美国,那种看似“理所当然”的自由主义体制的生存,在事实上隔断了这些美国华人对当代中国生存复杂形态的基本感受,现实中国对于他们仅仅是一个模糊混沌的想象,而历史中国对于他们也是一个可以用情绪加以填充的梦境——就像“晚清”在王德威那里幻化为中国“现代性”的滥觞、“上海”在李欧梵那里演绎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摩登”一样,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诸多基于现实正义的反叛都被扭曲为通向专制主义的起点,对遥远的大陆中国的恐惧演变为对一切文化变革、一切社会批判(如鲁迅杂文)的本能般的怀疑,其中的问题昭然若揭。

对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本身而言,其他民族的批评和研究都可以说是一种“他者”的声音,而任何异样的“他者”的都不妨成为我们自识的“镜像”;包括美国学界在内的海外学术话语对中国而言属于“他者”,而对美国主流学界而言,华人的学术话语依然可以说是带有“他者”的痕迹,由此说来,美国华人话语对我们其实就是“他者的他者”,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他者”,可能也正是对我们产生莫大吸引的原因。

因为,我们也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恐慌——对具有整合力量的理论欠缺的恐慌。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一直缺乏足够的理性框架的支持。我们的学术长期以来其实是一种在直接的价值判断中演进着:好一坏,革命一反动,这些纯粹社会学(更常常是政治学)意义的判断,并不能为我们真正的学术理性增添有说服力的元素。某些借自于苏联文艺批评的术语也往往只能对复杂的本土文学现象作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象征主义?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始终在为寻找一种完整的理论模式而努力,其心情之迫切可谓是达到了“恐慌”的程度。

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某些海外华人的红色恐慌与我们的理论恐慌遥相呼应,终于有了彼此需要、相互对接的可能。理论的恐慌或者说是理论的饥渴为西方世界一系列新的学术理念与方法的进入大开国门,而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学术话语中,“汉学”正属于那种来自西方世界里的对中国问题的揭示,这本来有一种特别的意味,所以说外籍华人在其中所扮演的特殊的“他者的他者”角色,更成为我们在丰富的西方理论资源中寻找“学术理论资源”的首选。

当然,这里带来的新的问题却是:“他者的他者”是否真的就比一般的“他者”更切合我们的文化实际?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克服自身恐慌的同时洞察“他者”同样存在的恐惧的空洞呢?这样的追问是双向的,既指向我们自己,也指向可能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他者”,双向追问的过程就是我们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得以确立的过程,而研究的主体性的确立便是中国现代文学真正健康发展的基础。

同类推荐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金三角古河东地域,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才俊豪杰。早在开辟鸿蒙、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就演绎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优美传说和黄帝与蚩尤征战盐池的喧嚣;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后稷嫁穑,禹凿龙门,嫘祖养蚕,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走来。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成长电影》为私人电影典藏系列之一,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电影,共收录了100部未成年电影。
  • 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本书收录了百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交往问题。文章包括《读书和写作》、《老年和青年的哲理》、《罗素的公民教育观》、《美国文明的恐惧病》、《文史之旅》、《语言的交往价值》等。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人类养殖场

    人类养殖场

    异种入侵,袭击、寄生、饲养人类。人类恐惧、挣扎、信任崩塌,却依然难逃命运。幸运者变异成为傀儡,不幸者被圈养成为粮食。半年之后,人类世界将会成为异种最富饶的养殖场。杨凌深吸一口气,“不想变成肉猪,那咱就变强吧。”PS:群号四三零一三六七八二吐槽、水群、骂作者、要龙套统统进来。
  • 屠生绝

    屠生绝

    三十余年前,江湖之中突然出现一个神秘的组织,无宗无堂,神出鬼没,自称《天机阁》。却道乃是洞得天机,应召而生,又颁下“天缘榜”将这天下的高手记于榜内,称可助其渡劫飞升。恒古以来,便自有那凡间生灵渡劫成仙之说。但这倜现的《天机阁》究竟是真是假,助这凡人渡仙又是意欲何为?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 鸡动乾坤

    鸡动乾坤

    神鸡振天?鸡禽展翅?鸡头狮身……这是鸡的大陆?这是一个庞大的大陆,无奇不有。鸡丁小胡鸡,于乱世中崛起,横扫苍穹,席卷乾坤!
  • 绝世为仙

    绝世为仙

    繁华尘世间,过眼云烟数十年;修仙之途漫漫长,逆天而行争生机。一个来自山村的少年,从懵懂无知开始踏上修行之道,一笑揽风云,怒啸斩天骄,绝世为仙!(新人求收藏,求推荐!)
  • 十日爱

    十日爱

    12年后一场同学聚会,让生命中本应再无交集的两人却再次相遇。12年过去了,他,从当年那个青涩的小男生变成了篮坛的神话小前锋。她,依旧在学校云淡风轻的享受学生生活。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圈的两个人,却在这次同学聚会后牵出了埋藏已久的情,碰撞出了刻骨铭心的痛。而在外人看来拥有光鲜生活的他,能否走出自身的阴影,冲破内心的软肋,将真实的将他的人生呈现在她面前?而她,又能否克服双重信任危机,不顾一切的去满足他?这一场重逢,只是一段年轻的风花雪月?还是一段不负责任的荒唐?抑或是一段无力面对的刻骨铭心?还是一段垂死挣扎的痛苦挽留?道德与责任究竟能否捆绑住80后年轻人在情感上所追求的自我?而一段情后,又留下了怎样用一生多担负的回忆?
  • 秋池

    秋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月初起

    明月初起

    梦里不知身是客有缘自会长相守豪门为依托,狗血小虐大甜HE。
  • 思慕之

    思慕之

    说起文案,奴家真真一点也不擅长,可总得接地气的写上一二,那么就从奴家个人喜好说起,年轻时听过这么一句话‘一生一世一双人。’偏也就执拗的相信世上有这样的情感,所以《思慕之》必须是这样的,想想那吴里国君风流倜傥,才貌双全,偏偏却只爱这莞月公主一人,为这一人喜,为这一人忧,这样便是完美。ps:笔力青涩,才疏学浅,只求文章能愉悦自己,愉悦他人,有何不当还请不要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