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1]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大约在春秋后期。全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采自十五个地区的诗,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多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共一百零五篇,少量为民歌,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诗经》从各个方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周代的经济和生产发展、政治状况,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社会的各种矛盾,以及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风俗习尚等等,都得到相当真实的再现。其中为数不少的民间创作,真切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力地揭露了剥削者、统治者的丑行和罪恶。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民歌则常有重章叠句,多用比兴手法。其中不少优秀篇章,形象鲜明,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氓之蚩蚩[2],抱布贸丝[3]。匪来贸丝[4],来即我谋[5]。送子涉淇[6],至于顿丘[7]。匪我愆期[8],子无良媒[9]。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0]。
乘彼垝垣[11],以望复关[1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1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4]。卜尔尔筮[15],体无咎言[16]。以尔车来[17],以我贿迁[18]。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9]。于嗟鸠兮[20],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2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22];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3]。自我徂尔[24],三岁食贫[25]。淇水汤汤[26],渐车帷裳[27]。女也不爽[28],士贰其行[29]。士也罔极[30],二三其德[31]。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32]。夙兴夜寐[33],靡有朝矣[34]。言既遂矣,至于暴矣[35]。兄弟不知,咥其笑矣[36]。静言思之[37],躬自悼矣[38]。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3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40]。总角之宴[41],言笑晏晏[42]。信誓旦旦[43],不思其反[4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45]!
[注释]
[1]本篇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约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的一首民歌。篇名取自首句诗的第一个字。氓(méng萌):民。诗中代指一个男子,他与女主人公由相爱而结合,婚后却遗弃了她。
[2]氓之蚩(chī痴)蚩:那个人笑嘻嘻地。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3]抱布贸丝:拿着钱来买丝。布: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名。(一说“布”即布匹。)贸:买,交易。
[4]匪:通“非”。
[5]来即我谋:意思是来这里找我商量婚事。即:就。谋:商议。
[6]子:你。指“氓”。涉:渡。淇:淇水,卫国的一条河流名。
[7]顿丘:地名,在淇水之旁。
[8]愆(qiān干)期:错过了期限。指拖延了婚期。愆:过失,过错。
[9]良媒:好的媒人。
[10]“将(qiāng枪)子”二句:请你不要生气,就以秋天为婚期吧!将:愿,请。
[11]乘:登。垝(guǐ诡)垣:坍坏的墙。
[12]复关:当指“氓”所居之地。
[13]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14]载笑载言:又说又笑。
[15]尔:你。指男子。卜:用龟甲卜卦。筮(shì誓):用蓍草占卦。
[16]体:指卦象,即占卜的结果。咎言:不吉利的话。
[17]车:指迎亲的车。
[18]以我贿迁:把我的嫁妆搬过去。贿:财物。指嫁妆之类。
[19]沃若:沃然,润泽的样子。这里是用桑叶的茂盛、润泽,暗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20]于(xū虚)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据说此鸟爱食桑葚,吃多了就会昏醉。这里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21]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
[22]说:通“脱”,解脱。
[23]“桑之”二句: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是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衰老。陨:坠落,掉下。
[24]徂(cu 殂)尔:指嫁到男家。徂:往。
[25]三岁:三年。食贫:过着穷日子。
[26]汤(shāng 商)汤:水势很盛的样子。
[27]渐(jiàn尖):渐,通溅,浸湿。帷裳:围着车子的布幔。
[28]爽:差错。
[29]贰其行:行为前后不一。贰:用做动词。
[30]罔极:没有准则。罔:无。
[31]二三其德:是说“士”的行为一再反复,变化无常。
[32]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苦。靡:无,不。
[33]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兴:起来。寐:睡。
[34]靡有朝矣:非止一日,天天如此。
[35]“言既”二句:你的目的达到了,就对我粗暴起来了。言:句首语气助词。遂:达到。
[36]咥(xì细):大笑的样子。
[37]言:语气助词。
[38]躬自悼矣:自己伤悼自己。躬:身,自己。悼:悲伤。
[39]“及尔”二句:从前曾相约和你白头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只有使我怨恨。上句是回顾以前的誓言,下句是说眼前的愤慨。及:与。
[40]“淇则”二句:是以“淇有岸”、“隰有泮”反喻自己愁思无尽。隰(xì习):低湿之地。泮:通“畔”,边。
[41]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代指未成年时。宴:宴乐,欢乐。从此句看,女主人公未成年时即与该男子相识。
[42]晏晏:柔和的样子。
[43]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态度诚恳的样子。
[44]不思其反:没想到他违背了当初的誓约。
[45]“反是”二句:既然他违背了誓约,不念当初,也就算了吧!已:完了。焉哉:是两个语气助词连用,以加重语气,表示感叹。
[提示]
《氓》是弃妇的怨诗,诉说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部过程,抒发了胸中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在当时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女主人公的怨愤,是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也是对当时婚姻制度不合理的控诉。
《氓》是一首叙事诗,但又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及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自私无耻、卑劣虚伪。全诗以赋为主,间用比兴,情真辞朴,富有民歌特色。
郑伯克段于鄢[1]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但也有人认为非他所作。
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记叙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尤其擅长描写战争,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过程、双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常清楚,笔法又多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往往有比较生动的描述。这些对后来《史记》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初[2],郑武公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6],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7]。公曰:“制,岩邑也[8],虢叔死焉,他邑唯命[9]。”请京[10],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1]。祭仲曰[12]:“都城过百雉[13],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4];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5],非制也,君将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2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3]。公子吕曰[24]:“国不堪贰[25],君将若之何[26]?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7]。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8]。”公曰:“无庸[29],将自及[30]。”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31]。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2]。”公曰:“不义不呢[33],厚将崩。”
大叔完聚[34],缮甲兵[35],具卒乘[36],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7]。公闻其期[38],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9]。京叛大叔段[40],段入于鄢[41]。公伐诸鄢[42]。五月辛丑[43],大叔出奔共[44]。
遂置姜氏于城颍[45],而誓之曰[46]:“不及黄泉,无相见也[47]。”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48],闻之,有献于公[49]。公赐之食,食舍肉[50]。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51],请以遗之[5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53]!”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4]?”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55],隧而相见[56],其谁曰不然[57]?”公从之。公入而赋[58]:“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59]!”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60]!”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61]:“颍考叔,纯孝也[62],爱其母,施及庄公[63]。”诗曰[6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65]。’其是之谓乎[66]?”
[注释]
[1]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本来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春秋时周天子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郑国是伯爵级的诸侯国,姬姓,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所以称它的国君为郑伯。鄢(yān烟):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初:当初。追述往事时常用此词。这里是由鲁隐公元年发生的事追述当初的起因。
[3]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是死后谥号。申:姜姓,是侯爵级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4]武姜:郑武公妻姜氏。当时妇女出嫁每系母家的姓,以表示她是从哪家来的,所以后人追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
[5]寤(wù 悟)生:逆生,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
[6]亟(qì 器):屡次。
[7]为之请制:(姜氏)为段请求封给制这个地方。制:地名,又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
[8]岩邑:险要的城邑。
[9]“虢(guó国)叔”二句:东虢国君(即虢叔)曾仗恃地势险要,不修德政,后为郑武公所灭,死在制这个地方。郑庄公怕段占据险地不好对付,不肯将制邑给他,表示若给其他地方都可唯命是从。
[10]京: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距郑国都城新郑较近。
[11]大叔:太叔,是对段的尊称。大:同“太”。
[12]祭(zhài 债)仲:字足,郑国大夫。
[13]雉(zhì致):古代度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当时制度规定,侯伯一级的国都只能方五里,径三百雉,它下面所属的城市,大的不能超过它的三分之一,就是不能超过一百雉,中的不能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14]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15]今京不度:现在京邑(指它的城墙)不合制度,超过规定的高度、面积。
[1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17]焉辟害:怎么能够避免这个祸害呢?焉:怎能,疑问词。辟:通“避”。
[18]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厌:同“餍”,满足。
[19]早为之所:早一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所:处所。
[20]难图:难以对付。图:图谋,谋划。
[21]自毙:自趋灭亡。毙:原意是因病或身体受伤倒下去。
[22]子姑待之:您姑且等着这个结果吧(指自毙事)。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暂且。
[23]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于己:指本来只属于庄公,现在又同时属于共叔段自己。贰:两属。
[24]公子吕:字子封,郑国大夫。
[25]国不堪贰: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
[26]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27]臣请事之:我请求去臣事他(指共叔段)。意思是让我去做段的臣子侍奉他。
[28]无生民心:不要使郑国人民生二心。无:通“毋”。生民心:使民生二心。
[29]无庸:不用。指用不着这样做。庸:同“用”。
[30]将自及:将会自己遭殃的意思。
[31]廪(lín 凛)延:郑国的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32]厚:指土地扩大。众:民众。
[33]不义不呢(nì逆):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呢:亲近。
[34]完聚:修治城郭,聚集民众。完:修治。
[35]缮(shàn善)甲兵:修整盔甲武器。缮:修理整治。
[36]具卒乘:准备好步兵及战车。
[37]夫人将启之:指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将要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38]其期:指共叔段准备袭郑的日期。
[39]帅:同“率”。乘: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一乘。车上站士兵三人,车后跟步卒七十二人。
[40]京叛大叔段:京地人民背叛共叔段。
[41]入于鄢:逃到鄢这个地方。
[42]伐诸鄢:到鄢地讨伐他。诸:“之于”的合音。
[43]五月辛丑: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日。五月辛丑,是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44]出奔共:逃奔到共国(在今河南辉县)避难。
[45]置:安置,这里有幽禁的意思。颍:郑国邑名,故城在今河南临颍西北。
[46]誓之:向她发誓。
[47]“不及黄泉”二句:不到死后,决不相见。黄泉:古人以为天玄地黄,泉在地下,人死后葬入地下墓穴,因此称人死亡为赴黄泉。
[48]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
[49]有献于公:指献给庄公一些土产。
[50]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51]羹(gēng 耕):带汁的肉。
[52]遗(wèi 卫)之:赠送给她(指颍考叔母)。
[53]繄(yī 衣):语气助词,无义。
[54]敢:表示谦敬的副词,有“斗胆”、“冒昧”的意思。何谓:即“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55]阙:通“掘”。
[56]隧:地道。这里用做动词,挖地道的意思。
[57]其谁曰不然:那又有谁能说这样做不对呢?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然:这样,是的。
[58]赋:赋诗。
[59]融融:和乐自得的样子。
[60]泄泄(yì 义):舒畅快乐的样子。
[61]君子曰:这是作者假托“君子”发表议论。
[62]纯孝:笃孝。指孝心真诚、纯笃。
[63]施(yì 义):延续,推及。
[64]诗:指《诗经》。
[65]“孝子”二句:这是《诗经·大雅·既醉》篇中的诗句,意思是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匮(kuì 愧):竭尽。锡:通“赐”。类:指同类的人。
[66]其是句: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吧?
[提示]
本文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的一场斗争,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历史事件,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
本文刻画人物性格颇为成功。作者围绕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进行描写,通过人物的不同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诸如庄公的阴险狠毒、工于心机,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的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以及祭仲的老成持重、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的聪慧机敏,都表现得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时,作者以郑庄公为主,以共叔段、姜氏为映衬,以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为烘托,使人物性格在相互映衬比照中显得更为突出。
本文还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史料的特点。作者略写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详写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以集中笔墨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此外,作者还择取了“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姜氏和庄公“隧而相见”等生活细节,将其与重大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郑袖谗魏美人[1]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其叙事时代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由战国末年或秦汉间人采集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编校,定名《战国策》。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重点记录了各国的谋臣策士在此类活动中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奇谋异策,客观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代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社会风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一是在记述历史事件中塑造了纷繁多样的人物形象。二是其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语言流畅。三是通过运用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巧妙作喻,增强论辩的说服力。
魏王遗楚王美[2],楚王说之[3]。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4],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夫人所有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5]。子为见王[6],则必掩子鼻[7]!”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8],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9]!”今劓之[10],无使逆命[11]。
[注释]
[1]选自《战国策·楚策四》。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妃。她和楚怀王的宠臣相互勾结,干涉国政,嫉贤妒能。
[2]魏王:魏襄王(前369—前319)或魏哀王(前318—前296)。遗(wèi):赠送。楚王:楚怀王(前328—前299),名槐。
[3]说:同“悦”,喜爱。
[4]新人:即魏美人。
[5]恶(wù):厌恶。与下文“恶闻君王之臭”中的“恶”同。
[6]为:如果。
[7]掩:用手遮掩。
[8]虽恶(è):虽然话很难听。恶:丑恶。
[9]悍:粗野,大胆。
[10]劓(yì):割鼻。古代五刑之一。
[11]无使逆命:不许她违拗楚王的意旨。逆命:违抗命令。
[提示]
本文记述了楚王宠妃郑袖争宠,设毒计谗害魏美人的故事,反映了楚国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故事富有戏剧性。郑袖得知楚王悦魏美人,内心嫉妒,表面却不露痕迹,冒充善良,凡事投其所好:“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骗取了魏美人的信任和楚怀王的好感后,就施展鬼蜮伎俩,挑拨离间,诬陷魏美人“恶闻君王之臭”,最终借楚王之手残害了魏美人。
全文仅二百字,语言高度精炼,结构紧凑,层次井然。虽为散文,却具备了小说的情节,若把“赠美”、“悦美”看作故事的开端,那么,“取信”是故事的发展,“进谗”是故事的高潮,“劓鼻”则是故事的结局。在情节的曲折起伏中,作者不加任何褒贬地进行冷静的记叙和客观的描写,寥寥数行文字便活现了郑袖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形象。同时楚王的轻信谗言、愚蠢残暴和魏美人的单纯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嫉妒之心,非妇人所专有。所以,千百年来,郑袖的妒妇形象从反面提醒人们时刻警惕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正因为本篇故事的寓意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一篇精彩的寓言。
孔孟语录[1]
《论语》《孟子》
《论语》,儒家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编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斥责暴虐,反对战争,宣扬性善论,重视后天教化。他们的思想,吸取了他们之前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的生活经验,对中国后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乃至人格修养,都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子曰[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3],不处也[4]。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5],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6]。君子去仁[7],恶乎成名[8]?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9],造次必于是[10],颠沛必于是[11]。(《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12],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13]:逝者如斯夫[14],不舍昼夜[15]!(《论语·子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16]。(《论语·子罕》)
子曰:其身正[17],不令而行[18];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9]。(《论语·子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20],有杀身以成仁[21]。(《论语·卫灵公》)
庖有肥肉[22],厩有肥马[23],民有饥色,野有饿莩[24],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25]。(《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26],以及人之老,幼吾幼[27],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28]。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29];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30],地利不如人和[3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3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
舜,发于畎亩之中[3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9];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0];管夷吾,举于士[41];孙叔敖,举于海[42];百里奚,举于市[4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4]。人恒过,然后能改[4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7]。入则无法家拂士[4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9],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50],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51],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52]。诸侯危社稷,则变置[53]。(《孟子·尽心下》)
[注释]
[1]孔子和孟子的这十二则语录,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课文题目为编者所拟。
[2]子: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道:正当的途径。
[4]处:接受。
[5]恶:厌恶,不喜欢。
[6]去:摆脱。
[7]仁:爱。
[8]恶(wù)乎:怎么可能。
[9]终食之间: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
[10]造次:紧迫,匆忙。
[11]颠沛:跌倒,挫折,流离失所。
[12]善者:优点,正确、善良、美好之处。
[13]川上:河岸上。
[14]逝者:流逝的东西。这里指时间的流逝。斯:这,这个。这里指的是河水的流动。
[15]舍:停止。
[16]彫:同“凋”,凋零,残落。
[17]正:行为端正。
[18]不令而行: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
[19]虽令不从: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20]害仁:损害仁义。
[21]杀身:自我牺牲。
[22]庖:厨房。
[23]厩:马厩,马圈。
[24]饿莩(piǎo):饿死的人。莩:通“殍”。
[25]恶在:何在。
[26]老吾老: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
[27]幼吾幼:慈爱地养育自己的子女。
[28]非其上:责怪君王。非:责备,责怪。
[29]非:不对。
[30]天时:天气时节。地利:有利的地势地形。
[31]人和:人的团结,人心的归向,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2]城:内城。郭:外城。
[33]委:放弃。去:离去,逃跑。
[3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人丁的外流不能依靠边境的界限。
[3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
[3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权威的统治不能自特武力的强大。革:指盾甲。
[37]畔:通“叛”。
[38]舜:虞舜。传说他原在历山耕田,后被唐尧任用为相,最终继承了唐尧的帝位。发:发迹,被起用。畎(quǎn)亩:田野。
[39]傅说:殷王武丁时人。被殷王从筑墙者中选拔出来任宰相。举:被选拔。版筑:筑墙的劳役。
[40]胶鬲(gé):周文王时人,原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推荐给殷纣王。胶鬲后来辅助周武王。
[41]管夷吾:管仲。他在作为罪犯被押解回齐国后,被桓公任用为相。士:这里指狱官。
[42]孙叔敖:原隐居在海滨,后被楚庄王起用为令尹(宰相)。
[43]百里奚:他在战争中被俘,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并任为大夫(相)。
[44]曾:通“增”,增加。
[45]恒:经常。过:犯错误。
[46]困:苦。衡:权衡。作:有所作为,奋发。
[47]征:表现。喻:理解,了解。
[48]入:在(国家)内部。法家拂(bì)士: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
[49]出:在(国家)外部。
[50]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以社稷指代国家。
[51]得乎丘民:获得老百姓的信任。丘民:田野上的民众。丘:古代土地区域的名称。一丘包括十六井。
[52]大夫:指诸侯的臣属。
[53]变置:废旧而立新。
[提示]
这篇课文里所选取的十二则孔孟语录,内容主要侧重在人格修养方面。
孔子的不为富贵违仁、从善如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孟子的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而失道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社会经验和渊博学识的结合,充满真知灼见,都是“孔孟之道”的精华,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传诵,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孔子强调“仁爱”,孟子重视“仁政”,从“仁爱”到“仁政”,从修身到治国,仁义之心一脉相承,说明儒家学说一贯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孔孟的这一思想,不仅有历史的进步性,而且在今天仍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这些语录,精辟警策,富于哲理,读来发人深思。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练达和说理的气势。
秋水(节选)[1]
庄周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蒙地的漆园吏,不久归隐。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相传是庄周自著,“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4],不辩牛马[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8]。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9],望洋向若而叹曰[10]:“野语有之曰[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3],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7],拘于虚也[18];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0]。今尔出于崖涘[21],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4];尾闾泄之[2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6];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27],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8],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9]。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0]?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31]?计中国之在海内[32],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3]?号物之数谓之万[34],人处一焉[35];人卒九州[36],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37],人处一焉[38]。此其比万物也[39],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40]?五帝之所连[41],三王之所争[4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43],尽此矣[4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45],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6]?”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2]时:按季节。灌:注入。河:黄河。
[3]泾(jīng径)流:指水流。
[4]两涘(sì似):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ǔ主)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5]辩:通“辨”。
[6]焉:乎。河伯:黄河之神。
[7]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8]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9]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10]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若:海若,海神。
[11]野语:俗语,谚语。之:代下文所引野语内容。
[12]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宾语位于动词前。我之谓也:即谓我也。宾语位于动词前。
[13]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以伯夷的义行为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齐逃到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以臣伐君是不义的。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封建社会把他们当做义士的典型。
[14]睹:看。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15]殆:危险。
[16]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17]以:与。
[18]拘于虚也: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9]笃:固,拘限。时:时令。
[20]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21]尔:你。崖涘:河岸。
[22]乃:才。丑:鄙陋。
[23]大理:大道理。
[24]盈:满。
[25]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26]已:停止。虚:虚空。
[27]此其过江河之流:海的容水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
[28]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
[29]“自以”二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
[30]“方存”二句:正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奚以:何以,怎么。
[31]礨(lěi磊)空:蚁穴,小孔穴。
[32]中国:这里指中原。
[33]稊(tí题):一种形似稗的草,实如小米。大(tài太)仓:储粮的大仓库。
[34]号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号:称。
[35]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处:居,占。焉:于此(于万物之中)。
[36]人卒九州:人尽九州,即九州都有人。一说,人卒即大众。卒:尽。九州:天下。
[37]“谷食”二句:谷物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
[38]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
[39]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
[40]毫末:毫毛的末梢。
[41]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专旭)、帝喾(kù酷)、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的。
[42]三王:夏启、商汤、周武王。所争:所争夺的。
[43]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4]尽此矣:全在这里了,意谓全是马体之毫未。尽此:尽于此。
[45]“伯夷”二句: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
[46]“此其”二句: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的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提示]
庄子的《秋水》篇由七个部分组成,本文节选了其中第一部分——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这一部分结构完整,论证周密,不妨把它作为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文章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本文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本文在说理部分之外,在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又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庄子还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此外,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的配合运用,又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这体现了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渔 父[1]
屈 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屡遭保守势力诽谤、打击,被楚怀王疏远,遭楚顷襄王放逐。最终因痛心国势日益危殆,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等。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污浊,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高尚的人格情操、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中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2],行吟泽畔,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4]。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5]?何故至于斯[6]?”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7],众人皆醉我独醒[8],是以见放[9]。”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10],而能与世推移[1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1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13]?何故深思高举[14],自令放为[15]?”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6],新浴者必振衣[17]。安能以身之察察[18],受物之汶汶者乎[19]?宁赴湘流[20],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21],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22],鼓枻而去[23]。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24],可以濯吾缨[25];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26]。
[注释]
[1]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今人多持异议,认为本篇是楚人怀念屈原的作品。父(fǔ):对从事某种行业之人的通称。
[2]潭:水深处。
[3]颜色:脸色。
[4]形容:形体和容貌。枯槁:清癯瘦瘠。
[5]三闾大夫:楚官名,负责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的事务。
[6]至于斯:落到这种地步。斯:这样。
[7]浊、清:这里是就行为品质而言的。
[8]醉、醒:这里是指其对现实安危的认识而言的。
[9]是以:因此,所以。见放:被放逐。
[10]凝滞:板结不解为凝,停留不前为滞;引申为拘守、执着之意。
[11]与世推移:随着世俗进退转移,即“随俗方圆”之意。
[12]淈(gǔ):浊,在文中意为使之浊,即搅混、扰乱之意。
[13]餔(bǔ):吃。糟:酒滓。歠(chuò):饮。醴(lǐ):薄酒。
[14]深思:忧思深远,指忧国忧民。与上文“独醒”之义合。高举:行为高出世俗,即志行高洁。与上文“独清”之义合。
[15]自令放为:自己使自己招致放逐。
[16]沐:洗头。弹冠:弹掉帽子上的灰尘。
[17]浴:洗身。振衣:抖掉衣服上的灰尘。
[18]安能:怎能。察察:清洁的样子。
[19]汶(mén)汶:昏暗不明的样子。此处指蒙受污垢玷辱。
[20]宁赴湘流:宁愿沉入湘江。
[21]皓皓:洁白而有光彩的样子。
[22]莞尔:微笑的样子。
[23]鼓枻(yì):叩击船舷。一说摇动船桨。枻:船旁板。
[24]沧浪:水名。实指不详。一说即汉水。
[25]濯:洗涤。缨:冠之系带。
[26]复:再。
[提示]
这篇文章以屈原遭到放逐为背景,通过对话形式,歌颂了屈原志尚高洁、不随流俗、忠贞为国、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构成两种人生态度的强烈对比。一个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一个是深思高举,坚贞不渝;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保全生命,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挽救国家;一个是避世隐身,自求安乐,一个是宁赴湘流,以身殉国。显然,屈原是主,渔父是宾,通过对比反衬,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坚定态度就更为突出。
在对话中,作者多用对偶、比喻两种修辞手法。这些对偶句,不仅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充满哲理意味,而且节律匀称,音韵铿锵,读来琅琅上口。所用清浊醒醉、扬波歠醴、弹冠振衣、濯缨涤足等比喻,生动贴切,意蕴隽永。
全文仅二百多字,却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和谐整体,既含哲理,又富诗意,确是一篇言简意赅、精彩纷呈的佳作。
登徒子好色赋[1]
宋 玉
宋玉,战国末年著名辞赋作家,生卒年不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今人多据此认为其活动年间应稍晚于屈原。其生平事迹,史籍虽有零星记载,但多语焉不详,可能曾仕于楚顷襄王朝,官位不高,很不得意。
宋玉的作品,对黑暗的现实有所批评,时见不平之气,但多自怨自怜的伤感气息。文风略近屈原,善于运用排比铺张的手法描摹事物,想象奇特,词藻丰赡。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评其作品为“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完成了楚辞到汉赋的过渡。后世常以“屈宋”并称。《汉书·艺文志》载其赋作凡十六篇,然颇多亡佚和伪托,无争议者仅《九辩》一篇。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2],短宋玉曰[3]:“玉为人,体貌闲丽[4],口多微辞[5],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6]。”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7],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8],肌如白雪,腰如束素[9],齿如含贝[10]。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11]。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12]。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13],齞唇历齿[14]。旁行踽偻[15],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16],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17],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18]。”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19],足历五都[20]。出咸阳,熙邯郸[21],从容郑、卫、溱、洧之间[22]。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23],群女出桑。此郊之姝[24],华色含光,体美容冶[25],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26],赠以芳华辞甚妙。’[27]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28],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29],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30]。复称诗曰:[31]‘寤春风兮发鲜荣[32],絜斋俟兮惠音声[33],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34]。’因迁延而辞避[35],盖徒以微辞相感动[36],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注释]
[1]关于本文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定为宋玉,今人多有异议。因该文首载于《文选》,姑从之。
[2]楚王:一般认为是指楚襄王(即顷襄王)。
[3]短:背后议人过失,贬义。
[4]闲丽:娴雅俊美。闲:通“娴”。
[5]微辞:美妙词句。
[6]止:留用。退:不用。
[7]著:附,意同“敷”。
[8]翠羽:翠鸟羽毛。
[9]素:白丝。
[10]贝:白色海螺。
[11]阳城、下蔡:古邑名,为楚贵公子封地所在。阳城在今安徽宿县以南,下蔡在今安徽凤台县境内。
[12]许:同意,答应。
[13]挛:蜷曲不能伸直。
[14]齞(yàn)唇历齿:唇有缺口,牙齿稀疏。齞:齿露唇外。历:稀疏。
[15]踽(jǔ)偻(lǚ):身体屈曲。
[16]孰:通“熟”,仔细。
[17]陋:见识浅。
[18]唯唯:允诺之声。
[19]九土:九州之土。
[20]五都:五方之大城市。
[21]熙:嬉戏。
[22]溱(zhēn)洧(wěi):溱与洧俱为河流名称,在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俱属郑国,常为男女相聚嬉戏之处。
[23]喈喈:鸟鸣声。
[24]姝(shū):美女。
[25]冶:艳丽多姿。
[26]“遵大路”句:语出《诗经·遵大路》篇,“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意为希望与其沿着大路一起回去。遵:沿着。祛(qū):袖口。
[27]芳华:香花。
[28]处子:未嫁之女。怳(huǎng):失意的样子。
[29]体疏:身体相距甚远。
[30]流眄(miàn):目光流转。
[31]复:回答。
[32]寤:觉醒,复苏。荣:花。
[33]絜:通“洁”。斋:斋戒,表庄敬。
[34]不如无生:语出《诗经·苕之华》篇,“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意为己之生不如不生,表遗憾。此处用其词痛责对方的无礼,犹云白活。
[35]迁延:低回。
[36]徒:仅仅,只是。
[简析]
本文以楚大夫登徒子向襄王进谗言,称宋玉为人有三大不足:“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希望襄王对其加强防范,引出宋玉对楚王问。宋玉以东邻绝色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的事实同登徒子与其又丑又病的妻子生有五子的事实作对比,既为自己正了名,又将好色之名回敬给登徒子。文中续写章华大夫对宋玉的声援。大夫以自己与美女相爱始终守礼的经历,既赞美了宋玉的“守德”,又点明了“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的主旨。战国末年,楚王沉湎声色,朝政昏暗,本文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篇云:“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德观念讽谏楚王,是本文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
本文的写作手法富有特色。首先,在总体构思上,以登徒子、楚王、宋玉、章华大夫之间的对话结构全文,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说明问题,揭示主旨。其次,运用反证方法,达到辩护的目的。宋玉盛称“东家之子”的美貌,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突出其为美中之美者,又具体描写其美:“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然而他却做到三年未许,使登徒子的不实之词不攻自破。同时,宋玉又极力形容登徒子妻的病与丑,而登徒子悦之,使生五子,从而有力反衬了自己的“守德”。再次,刻画女性形象,详略处理恰当。写东邻之子,则娓娓道来;写登徒子之妻,则笔墨经济;写“此郊之姝”,则重点突出。由此可见,作者的表现手法多样。
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而且饱含感情,诙谐机智,充满讽刺意味。语言或整或散,或长或短,紧凑与舒徐相间,文气跌宕,摇曳多姿。
谏逐客书[1]
李 斯
李斯(?—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初为小郡吏,后跟儒学大师苟卿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同学。战国末入秦,为相国吕不韦舍人,后得秦王政的赏识,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李斯为了谋身保位,曾被胁参与赵高矫诏谋杀太子的阴谋,后又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帮助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为巩固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作出了很多贡献。而他的收诗书愚百姓、严刑苛法、残酷剥削等主张,也对秦王朝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
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除代表作《谏逐客书》之外,还有一些奏书。此外,《泰山刻石文》、《瑯琊台刻石文》等多种碑文,内容都是对秦朝功德的歌颂,对后代的碑志铭文颇有影响。
他的文章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
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9],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0]。惠王用张仪之计[11],拔三川之地[12],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汉中[15],包九夷,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9]。昭王得范雎[20],废穰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2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4],有随、和之宝[25],垂明月之珠[26],服太阿之剑[27],乘纤离之马[28],建翠凤之旗[29],树灵鼍之鼓[30]。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31];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2];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3];而骏良不实外厩[34];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36],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37];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38]赵女不立于侧也[39]。夫击瓮叩缶[40],弹筝搏髀[41],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2],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44],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46],却宾客以业诸侯[47],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8]。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此文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势,他们就借韩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则上书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陈述了逐客同统一天下的矛盾,用这种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王,终使秦王撤销了逐客令。
谏:规劝君王或尊长采纳意见或改正错误的用语。客:客卿,指客籍官员。书: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窃:私下。自谦之辞。过:错误。
[3]缪(mù木)公: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缪:通“穆”。
[4]由余:春秋时晋国人,流亡于戎。后奉戎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设计收他为谋臣,遂灭十二戎国,扩疆千里,称霸西戎。戎(róng荣):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5]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成为晋俘,又作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后逃回楚国宛地。穆公听说他贤能,设计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任用为相。
[6]蹇(jiǎn简)叔:岐(今陕西境内)人,客居于宋,是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用厚礼接到秦国,聘为上大夫。
[7]丕豹:晋大夫丕郑之子。因其父被杀逃到秦国,穆公任为大将,率兵攻晋,连下八城,生俘晋君。公孙支:字子桑,岐人,居于晋。穆公收为谋臣,任大夫。
[8]孝公: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即嬴渠梁。他任用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使秦强盛。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因封地在商,故名商鞅。任秦相十年,先后两次变法,改革制度,发展经济,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9]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10]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大破魏军,虏魏公子印,魏割河西之地(今陕西澄城以东一带)予秦。同年又南侵,战胜楚国。举地:攻取土地。获:俘获,战胜的意思。治强:安定强盛。
[11]惠王:秦惠王,也称惠文王(前337—前311年在位),孝公之子,名驷。张仪:魏国人,惠文王时为秦相,用连横的外交策略破坏六国合纵,以便秦国各个击破。
[12]拔:攻取。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
[13]巴、蜀:当时的两个小国。巴,在今四川东部巴县一带。蜀,在今四川西部成都一带。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派司马错伐蜀。秦并吞巴、蜀后,设置巴郡、蜀郡。
[14]上郡:魏地,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宁夏、内蒙的部分地方。惠文王十年(前323),派公子华与张仪攻魏,魏国屡败,割上郡十五县求和。
[15]汉中:楚地,在今陕西西南部。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于丹阳,斩首八万,接着攻占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
[16]九夷:泛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鄢(yān烟):楚地名,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yǐng影):当时楚国的国都,旧址在今湖北江陵北之纪南城。包:吞并。
[17]成皋:又名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古代军事要地。
[18]散六国之从:解散、瓦解了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联合阵线。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
[19]施(yì意):延续。
[20]昭王:秦昭襄王(前307—前251年在位),名则,又名稷,惠文王子,武王异母弟。范雎(jū居):魏国人,后入秦任相,封应侯。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得以逐步征服邻国,扩大疆土。
[21]穰(rǎng壤)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为秦相,擅权三十余年。华阳:宣太后的同父弟芈(mǐ 米)戎,封于华阳,故称华阳君。也因宣太后的关系,同穰侯一起在朝专权。昭王听从范雎的劝告,将穰侯、华阳君逐出关外。
[22]公室:王室。私门:指贵族豪门。
[23]向使:当初假如。却:拒绝。内:通“纳”。
[24]昆山之玉:昆山即昆仑山,古时传说昆仑山北麓和田产美玉。
[25]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随:周初小国,在今湖北境内。传说随侯用药敷治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此蛇于夜间衔一珠来报恩,故称随侯珠。和:春秋时楚国人卞和。传说他曾于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王,琢成美玉,因称和氏之璧。
[26]明月之珠: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一说即指随侯之珠。
[27]服:佩带。太阿(é婀):宝剑名,相传是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和欧冶子所铸。
[28]纤离:古骏马名。
[29]建:树立。翠凤之旗: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
[30]树:设置。灵鼍(tuó驼):鳄鱼类,俗称猪婆龙,皮可制鼓。
[31]夜光之璧:夜间能发出光亮的美玉。据《战国策·楚策》载,此乃楚王所献。
[32]犀:犀牛角。象:象牙。玩好:指玩赏、喜好之物。
[33]郑、卫之女:郑、卫均为东周时国名,郑、卫的女子以善于歌舞著称。
[34](jué tí决提):骏马名。厩(jiù旧):马棚。
[35]丹青:丹砂和青藿。绘画的颜料。
[36]下陈:堂下,指宫女。
[37]宛珠:宛(今河南南阳)地出产的珠。傅玑之珥:附有玑珠的耳饰。傅:通“附”。玑:不圆的珠子。珥:耳饰。阿:齐国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缟:白色的丝绸。锦:织锦。绣:刺绣。
[38]随俗雅化:随着时尚打扮得时髦漂亮。佳冶窈窕:美好艳丽、体态优美。
[39]赵女:赵国的女子。传说古代燕赵一带多美女。
[40]瓮、缶(fǒu否):都是瓦器,古时秦地作为打击乐器。
[41]筝:古秦地的一种弦乐器。搏:拍击。髀(bì币):大腿。
[42]《郑》、《卫》:指郑、卫两国的乐曲。《桑间》:指卫国濮水之滨(今河南濮阳地区)的音乐。《韶虞》:相传是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时的乐舞曲。
[43]适观:适于观赏。
[44]曲直:邪正。
[45]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ù专旭)、帝喾(kù酷)、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王:夏启、商汤、周武王。
[46]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47]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业,作动词。
[48]藉:借。赍(jí基):给予,赠送。
[提示]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奏章,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统领全篇。第二段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史实,从而得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的结论。第三段首先揭示秦王特别喜好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与他在用人上排斥客卿相矛盾,然后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第五段则总结全文,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显然,文章处处都是紧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本文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明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