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4200000049

第49章 邓小平发展观与中国的腾飞(3)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社会的整合。知识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从世界角度而言,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加速全球的多极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新技术革命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新技术产业领域,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开发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挥后来者居上的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知识经济的开放特性要求国家之间在各自拥有优势技术的领域,实行相互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的前提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行全面的技术垄断,更不可能脱离世界体系而单独获得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的历史大背景,离不开知识经济时代。

2.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是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飞跃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世界上一百几十个国家,那时我们恐怕还是在五十名以下吧,但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就不同了。那时人口是十二亿至十二亿五千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万至一万二千亿美元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在几十名以下,但是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当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也就是中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之时。然而,这只是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飞跃,它仅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小步。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飞跃,而且是要完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飞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对工业社会以后未来社会发展类型的统称。“后工业社会”首先由美国着名社会学家与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于1995年提出,其影响迅速扩大,逐渐为大多数社会学家所接受。有些学者用来描绘未来社会虽有不同,如阿尔文·托夫勒把未来社会称为“超工业社会”,阿米泰·艾特齐奥尼称为“后现代化社会”等。但其思想都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分析和探讨基础上的。

18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机器制造取代手工生产,以此为标志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经过200多年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工业国家中,工业文明发展已达到顶峰。一方面由于人类知识的不断扩展,人们将越来越广阔的自然领域纳入自己的改造对象,大量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人类社会开创前所未有的丰富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牢牢确立了人对自然的主导地位,人对物的追求在工业社会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对物的追求,过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而不是和谐,人类在取得物质成就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对自然的破坏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工业的发展带来全球性的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口的城市化带来诸多问题等等,促使人们去反思工业社会的“工业病”,促使人们去探讨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方对未来抱悲观态度,在《增长的极限》一文中,他们分析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灾难性后果。虽然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掀起第四次产业革命,但罗马俱乐部对新技术的出现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还是灾难持保留态度。他们提出“零增长社会”以求保持经济稳定与生态平衡。不同于罗马俱乐部的悲观论点,大多数未来学家对未来社会抱以乐观情绪。就像人类社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农业时代一样,人类的发展势必将超出工业社会。美国社会学家兼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ohnNaisbitt)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认为美国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卡恩(HermanKahn)等人在《未来两百年的探测》一书中,就世界某些主要经济问题提出不同于罗马俱乐部报告的乐观前景,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后工业社会是对工业社会后社会类型的统称。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后工业社会的观念并不是对未来进行时间准确的预言,而只是一种推测性的描绘,是根据出现的一些特征所作出的一种假定,并以此估计几十年后的社会现实。”因此它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人们不可能对它作出准确性的描述和详尽的分析,并明确其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把信息社会称为后工业社会。在一些后工业化国家内,信息已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把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看作是后工业社会的同义词。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的预测的一项探索》的序言中,指出他们之所以采用“后工业”这个词,其原因在于:第一,在于强调这些变迁的间质性和过渡性;第二,在于着重知识技术这个主要的中轴原理。但这种强调并不意味着技术是所有其他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它不可能把一个社会观念描绘穷尽。“每一个概念图式都是各种特征中遴选某些特征的棱镜,以便突出社会变迁”。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图式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大多数未来学家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都是通过同前工业社会(或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得出的。

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迄今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它们分别是三次浪潮的结果。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是第一次浪潮,即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各民族文明虽然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在骨子里基本相似。他们都是以土地为其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他们的生活都围绕着村落。他们分工简单,阶级少而界限森严:贵族、神父、武士和奴隶。他们的政权强硬而权威。他们都是以个人的出身决定一生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经济都是分散的,因此每个群居之处,都是自足的。

产业革命的雷声震憾了世界,从而把人类送入一个崭新的文明阶段。第二次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超越了旧文明,改变了千百万人的生活。托夫勒对工业社会特征作了高度概括,他认为工业社会的运行遵循六个相互联系的原则,这一套原则贯穿在工业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1)标准化原则。按照相同的标准工业社会生产出千千万万同样的产品,实行着大批量生产。不仅如此,在整个社会中,标准化原则被应用到许多其他事情上,诸如劳动过程、雇用办法、实行单一的标准货币、语言、大众传媒甚至劳动者都有统一模式,因为工业社会的思想家们,明确地坚信标准化原则,把千差万别的东西尽可能趋向于统一。

(2)专业化原则。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加速了劳动的分工,以只攻一门埋头业务的专家和工人替代了安逸自在、多面手的农民。工业社会的人们深信专业化可使工作能以较少的劳动时间获取较大的劳动成果。因此泰勒式的把人看作为“物化的人”的管理在工业社会被推崇备至,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谴责高度专业化的重复劳动带来的是工人的非人性化劳动,但随着工业社会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实行专业化的部门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职业集团,甚至政治鼓动也包括在专门职业之中,专业化在工业社会中被看作“文明的原动力”。托夫勒认为:“标准化和专业化像两个巨人,携手并肩前进”。

(3)同步化原则。在工业社会中,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要随着机器转动的节奏而进行,并且要求非常精密的同步,机器成了生产过程中的最高权威。在工业文明中,人们从小就培养要有时间观念。因为在工业中不单单是劳动生产同步化,而且社会生活也由钟点支配,人们被称为“钟点动物”,因为他们通常按照同一时间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劳动、休息等等,人完全为时钟所支配,某一职业的人群成为同步化的职业人群。

(4)集体化原则。工业社会中,能源集中使用。然而又远远不止于能源的集中,它包括着人口的集中,由分散的农村集中到城市(城市化过程),由城市各个角落集中到工厂,甚至犯人被集中到监狱,疯子被集中到疯人院等等,这种集中现象也表现在资本的集中过程中,并由此出现了垄断资本。不论在能源、人口、劳动、教育、以及各种经济组织中,第二次浪潮文明的集中化原则,“深深地渗透在各个方面”。

(5)好大狂原则。在工业社会中“大”成了“有效率”的同义语。由于求“大”,导致了许多政府、企业、公司和其他组织形成一种要求不断地扩大的观念,人们喜欢实行大规模工业化,强调规模效应。这种极度对“大”的追求,甚至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社会危害。

(6)集权化原则。所有的工业国家都发展了中央集权化。中央集权化成了第二次浪潮各国先进的精致的企业管理方法,第二次浪潮也鼓励了在政治上的中央高度集权,这成为发展经济实力之所必需。

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这六条原则都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和市场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在今天,条条原则都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把人类社会推向后工业社会。如果说阿尔文·托夫勒仅是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可能状态,丹尼尔·贝尔则主要是对后工业社会进行总体的把握和预测。

丹尼尔·贝尔认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里,绝大多数劳动者从事于采掘和提取自然资源工业。诸如矿业、渔业、林业、农业等。人们的生活主要是同自然界竞争,所以生产率低下,经济被自然界的具体变化和世界经济中原料价格所左右。人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纯用体力进行劳动。生活的节奏是由偶然事件所形成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一种持续性的,是长的瞬间之于短的瞬间的感觉。在前工业社会中,虽然服务行业(如家庭仆役)的就业比重很高,但范围仅属于个人服务或家庭服务。“前工业社会”是按照日常活动与政权的统治方式所构成的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是商品生产的社会,生活是与经过加工的自然界进行竞争。世界成为技术的和合理化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机器处于主导地位,生活节奏决定于机器的节奏,人为机器所左右。由于机器代替了体力,提供了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动力。过去的手工业界,这也是一个有组织的世界——等级森严和官僚体制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日渐冷淡,人成了“单向度的人”,活动的单位是人,社会“是个人决定的总和”。这些决定是最终由市场所记录的种种需求而汇总起来的。工业社会造就了人们生活冷酷无情的特性,然而基本的技术方面的特点依然存在。

丹尼尔·贝尔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图式。一是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它是人与人的竞争。二是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白领工人的比例超过总人数的50%。三是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以财产关系为中轴,当前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以技术为中轴,则中国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而美国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阶段。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有效控制,尤其是避免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五是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用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替代直观的判断,使多元化社会“井然有序”。

纵观托夫勒和贝尔以及大多数未来学家对后工业社会种种设想,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他们无一例外地谈到知识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考察“后工业社会”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正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刚刚兴起之时出现的,人类从知识、技术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取得了空前的物质成就。知识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型。知识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知识对政府决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目光敏锐、思维活跃的未来学家们设想人类下一阶段是后工业社会,而无一例外都把知识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成了未来社会的支柱,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后工业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也是建立在对工业社会批判基础之上的,但他不仅仅立足于技术层面,而是用唯物史观论述社会演进的必然性。在马克思看来,工业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到了顶峰,那么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由于出发点不同,当代未来学家们主要以技术、知识的发展为主要指标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传统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出发点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同三分法相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应属于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工业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则归属于后工业社会范畴。

同类推荐
  •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奥克肖特的公民联合体理论研究

    公民联合体理论是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政治思想的内核,经验及其模式是公民联合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同模式在经验中具有特定的前提和界限,它们是不可混淆的。个人总是追求经验的统一性,只是在不同时刻统一的具体程度不同而已。政治哲学与现实始终保持距离才能丰富思想源泉,规避利益驱使与诱惑。哲学追求从整体上理解经验,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改变短暂的条件。如果政治哲学仅限于思考政治问题,就会沦为政治的奴隶。
  •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本书综合权威机构、专家、媒体的前沿观察和深度解析,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用老百姓关注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当下热点问题。全书分为时代大舆情、改革大舆情、网络大舆情、社会大舆情、政务舆情年度大回顾五个部分。
  • 治术

    治术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9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威望、奖惩、利用、做势、同盟、控权、无为、经权、决策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治政之术。术是一门学问,治政、生活、工作、交往、经营、战争等都离不开术。治术是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官员必备的一种能力。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迈向小康之路:一个基层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迈向小康之路:一个基层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回顾我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我们讲这样的理论、钻研这样的理论底气足、热情高。
热门推荐
  • 约你到来世相忘

    约你到来世相忘

    天道微渺,我道无敌。毁灭神雷,从天而降。身死道消。不!我不信!世间万物,九为极致,终于万物之下,九上而归一,三千大道,殊途同归。万物终归,化而为一,便凌驾于万物之上。既然今生与你不能白首,便约你到来世相忘。
  • 啸战九天

    啸战九天

    仙魔两立,风雨雷动,九天强者之路,五大觉醒,一剑斗战天下,力挽狂澜。天地异变,远古霸主之子现世。为了使命,踏上了强者之路,战灭世间……
  • 麻辣近代史(1905~1928)

    麻辣近代史(1905~1928)

    本书是第一部以文学性的笔法全景式还原中国近代史1905—1928年一些历史细节真相的书。 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让符号化的近代历史事件回归原貌,让脸谱化的近代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而绝不是依靠平民化的俗语和有选择性地引用史料去取悦读者,自降格调。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从1905—1928年这段近代史,通过浩如烟海的史料,用极有文学性的笔法,真实客观地还原了近代史,着重刻画了曾国藩、洪秀全、左宗棠等近代风云人物,以《战争与和平》似的风格写近代历史。
  • 三十六计释译

    三十六计释译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 鬼使神兵

    鬼使神兵

    鸿蒙尘世,万物有灵,三清立教,普渡众生,阐教第一百零八代弟子方泽参三千大道,悟六道轮回,捉鬼降妖,只渡天下有缘人。
  • 若得若失

    若得若失

    我一直觉得大部分男的(当然世界上本就没有百分百的)一定都会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曾经在未知晓爱情的时候,有过一份很纯真的感觉。在青春时期,为了身体渴望的寻求,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找上了自己的另一半。尔后,或许又会追寻自己所希冀过的纯真。事实这样的过程,有过各种烦恼,有过各种迷失,既得到过什么,也自然失去过什么。感动过谁,也伤害过谁。我希望我的故事多少画出这么的一段。我们爱着的那个人,其实也会觉得自己是爱她的,但我们以为不爱着谁的时候,其实真正地爱着,也偏偏就是那个谁。
  • 九神壶

    九神壶

    驱鹏纪431年,神壶从幽冥吸纳了一魂魄。然就此镇压幽冥上千余年。使得鬼使,魔差不敢还阳做乱。此宇就此引入虚迷之中。千年未见一现。此外三宇(天宇,东宇,工宇)大盛众世迎来了新纪。
  • 灵媒太子妃

    灵媒太子妃

    梦回甄观,从灵认命!化身甄观左丞相嫡女——宁清澄,应对自如!灵媒体质,从灵认命!不过是一群魑魅魍魉、游魂野鬼!投错胎,从灵认命!挥手过往人事,涅磐重生!奈何庶母、姐妹善妒陷害,又逢甄观皇帝垂涎设计;更引后宫妃嫔嫉恨不容,本已于宅斗中步步惊心,未曾想又陷入皇权斡旋!此后!从灵再不信命!养小鬼、运财术……呼风唤雨、挥洒自如!更携一票鬼小弟披荆斩棘,踏上黄泉路!直闯阎王殿!挖掘自己身世之谜……
  • 苏女尘

    苏女尘

    我这一生不负山水,我这一生只爱一人,我埋骨于山水之间,我以四年伴君长安。
  • 漫游瓦罗兰

    漫游瓦罗兰

    穿越到瓦罗兰里要如何保证安全问题?要知道,现实世界中空手搏击近乎无敌的李小龙,换算到英雄联盟里的话也才等同于……一级裸装盲僧?这让我等战斗力5的渣肿么活?难道真要和厂长一样被F4咬死?然而对于主角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重点,他所关注的是——“妖姬不是美服原画实在是太好了!”by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