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去一位作家朋友家串门,见客厅正中挂一幅画作,我看那画,笔力不凡,似水无水,纸虾犹活,无论结构布局,用墨层次,均极富透视感且盎然情趣,属“齐派”画无疑。我甚为惊异:“这不是白石老人画的虾吗?”
“这是白石老人四子齐良迟‘收山弟子’孟巧玲所作。”主人介绍说,“你眼力不错,她是得了齐派真传呵。”
我对齐派画家早生敬仰之心,于是便采访了孟巧玲女士。
孟巧玲的父亲母亲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能收到来自老家爷爷的信件,那些信都是蝇头小楷龙飞凤舞地写就。她说,一见这些信件,她脑海中就冒出如国画般的画境,从此就对中国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问过爸爸:“爷爷的字怎么这么棒呀?”爸爸说,爷爷精通翰墨,在家乡当教师没两下子哪成!从此,她就对中国书画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小时常常在纸上涂鸦,长大些后尤其偏爱中国三大国粹:国画、京戏、中医药。然而“文革”中断了她的情趣。先是“停课闹革命”,又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才辗转回京。
机缘是在她担任北京市农工党市委副处级干部期间显露出来的。她除了日理万机,还担任着东方书画研究社的秘书长,顺理成章地接触到不少国宝级的画家,如首任社长周元亮、后任社长任率英,副社长齐良迟、傅石霜、傅耕野等。孟巧玲在历任会长的指导下开展了广泛的活动,如组织笔会捐赠画作以援助非洲灾民、筹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修复长城等等。生活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是熏也能给人熏出艺术气质来。何况孟巧玲自幼便对绘画情有独钟呢。终于,在一次现场作画捐赠活动的尾声,孟巧玲突发灵感,拿起画笔,在尚未清理的画案上胡乱涂鸦了几笔,被任大师发现:“小孟,这几笔很有天赋,跟我学吧。”虽没举办拜师仪式,但任会长总是让她临摹自己的画作。任率英会长的连环画可以说征服过中国上亿个家庭!她一直在对大师的观察中学做人、学作画。一天,正商谈工作,任会长的太太赶来,说要与先生一起去医院看病。孟巧玲便要告辞,但任大师说:“你别走,在这里安心看我的钟馗,有心得后好好临摹,等我回来要检查你的功课!”有这样的名师如此精心指点,孟巧玲真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她学得如醉如痴。
1989年8月,任大师仙逝。齐良迟出任东方书画研究会会长。一天,齐良迟征求孟巧玲意见:“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工作任务很重,你能不能出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想都没想,她立马答应了。这还用考虑?齐良迟,齐白石之四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齐派挂帅人物!能在他的麾下工作,实在是幸运中的大幸运!
令她难忘并极其感动的是齐良迟会长的大师风范。
有时,齐良迟会召集刘仲文和孟巧玲去西城跨车胡同13号白石故居研究工作。如果开会晚了,就留两位秘书吃饭。一次在附近一家小饭馆边吃着边谈工作。偏偏饭馆老板认出是大画家齐良迟光顾,说出大天来也不收餐费。隔几日,又去会长家开会,只见大厅画室里挂着几幅刚画完的特棒的大幅画,一问,说是给饭馆的。孟巧玲大惊:“那顿饭值几个子儿呀?”“我绝不白吃人家东西。”闹得两位秘书再也不敢跟老师出去吃饭,怕会长再以画“谢恩”。有时别人送齐会长一小箱橘子,他就画张画送给对方。孟巧玲说:“您的画什么价呀,一筐橘子……”“我绝不白收人家东西。”以至后来一到饭时,两位秘书都不去外面吃了。老师只好说:“今天就在我这儿吃啦。”他吃饭特别简单,但留两位秘书,便必然要有鱼有肉。齐会长对两人很信任,不止一次地说:“我为什么用你们俩?共产党员。”对孟巧玲,老师评价说:“你像一盆清水,一眼看到底。”
孟巧玲记得齐会长的话:作为一名画家,除了追求艺术的极致境界,更要“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劳更立碑”。因此,他一生平凡、淡泊。只求多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他人。再如“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笔下无法”等都是齐良迟会长的谆谆教诲,孟巧玲都牢记在心。她知道要时刻把握老师所教的精髓:实在做人,勤心作画。
说到拜师的事,孟巧玲回忆说:最初她提出要拜师,齐会长只是沉吟着笑了笑,未马上应允。孟巧玲觉得,老师可能认为女孩子笔墨放不开,特别是大写意方面。而孟巧玲曾跟任率英学的是工笔画,大写意没练过。但孟巧玲毕竟有灵性,只要齐老师一挥毫,她就目不转睛地偷学,抽空就练。一次,孟巧玲拿一幅虾给齐会长看,他看了很高兴:“成,你笔底下有。”别看就这么简单几个字,孟巧玲激动了多天!刚好又有两人要拜齐会长为师。老师便决定收这两男一女为弟子:两男为刘仲文和张文华,女弟子为孟巧玲。那天,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了“齐良迟喜添新弟子”的场面。齐老的太太和女儿,老书画家张师简、董辰生等出席了拜师仪式。
孟巧玲决心更上一层楼,以无愧于齐大师弟子称号,她越发高速运转起来。在单位,她是机关办公室主任,一大摊子事儿要有条不紊地展开。而在家里呢,她又是长女,要孝敬父母,照顾女儿,做饭、买菜,那年月还没有洗衣机,都是在大搓板上吭哧吭哧地搓洗。偏偏那段时期她的父亲又患了重病,她得无微不至地照料……待一切家务都完成了,家人都睡下了,她才摊开纸笔作画,这一画就到夜里一两点。第二天天没亮就得爬起来做早点、送孩子上学,然后又风风火火地蹬着自行车上班。她拿出拼命三郎的架势,每天都透支着生命。有朋友劝她要爱护身体,但她却只想着要学齐老师,学他的人品,做他那样的人。齐老师就是呕心沥血、把一天当两天用的人。连齐老师的孩子都这样说过:“不应该让我父亲这样辛苦。”但谁又劝得住齐老师呢?她必须在做人作画上向齐老师学习。
就这样研究会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年终,被北京市社团办评为先进。还要评孟巧玲为先进。人民日报记者也来采访她。她都给推了:“要评,就评我们会长!要采访,也非我们会长莫属。”在她心里,尽全力为齐派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付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孟巧玲是得到齐大师真传的。她拿着自己的几十张画作,往地上一铺,老师就在那里一张张地品评。画得好就高兴,有日子没拿画来,齐老师就不高兴。当然鼓励居多:“有进步”“你能画好!”师兄刘仲文很受老师赏识,夸赞这二位正副秘书长是他的左膀右臂。有时师兄拿画来请齐老师给“补笔”,老师提笔就补。记得一次是老师给他的画补藤,那藤画的,真是绝了!一天,孟巧玲看见老师画案上摆着一个柿子,老师将它画得栩栩如生,她都看愣了。“你喜欢吗?”老师问。“太喜欢了。”他便添上枝叶,然后题上“事事如意”送给了她。
齐老师很俭朴,家中不见任何奢侈品。有人送给他营养品,他就分给两位秘书:“给你们父母拿去吧。你们这么忙,也顾不上孝敬父母……”到年底,老师就送画,或在他们的画作上提字,两人都觉得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在作画上,老师要求是很严格的。你既然拜我为师了,就更要刻苦作画:“一忙就放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很不高兴。白石老人说过:三天不画画,笔如狂态。”这就是“不教一日闲过”(白石语)的另一注解。再如“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欲骂之,勿听也;欲誉之,余勿喜也”,等等,不但成为孟巧玲为人作画的座右铭,也成为她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一次,齐老师看了孟巧玲的画说,很有“排达而来”之感。认为这个女弟子很是“大气”,有胸怀,很有男子气概,很适合画大写意。齐老师总强调:“你一定要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还要表达得准确利索。”孟巧玲说:“比如我画虾,老师要求我废纸千张。有时老师不当场告诉我哪里不成。为让我印象深刻,他会伏案作画。老师授课的主要方法就是让我看他画画。”有时老师也会拿出自己的画来,说:“你看看我是怎么画的,你自己找差距、挑毛病。”老师常说;“一定要多看大家的画。包括我们出的画册。”老师认为看画就是读画,这犹如读书。这样的授课法每次都让孟巧玲有深刻的领悟。
果然是大师指导,孟巧玲的画技日益精进。曾有人不相信孟巧玲的画作达到相当水准。齐会长便让她跟众画家一起现场作画,当然是公认的高水准!齐大师脸上很有光,当场给她的画作题了字。一次,齐老师在她的画作上留下一首极有韵致的墨宝:“风凉又一秋,黄沙晒日正堪愁;草虫能事钱江阔,早出山溪乘细流。”在孟巧玲的另一张画作上题诗曰:“劝君何必乘龙去,画里遨游最无妨。”齐老师先后给她刻了两枚“白石名下”的印章,成为她宝贵的收藏。
齐老师曾在孟巧玲的一张画作上题辞曰:“巧玲女弟之画较前大进,予喜之,提曰:明日更胜今日好,毫端不肯让须眉。”落款题“八十二岁齐良迟”。足见老师对她画技的提高是何等欣喜。
大师齐良迟在期待孟巧玲“出自名家自成家”。如今,孟巧玲正以充沛的精力和学养,创作新的画作,以回报恩师的教育之恩。孟巧玲说:“今年是齐良迟老师逝世十周年,我格外怀念齐老师,他是一位德高艺佳的老画家,我会永远铭记我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