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庆邦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陕蒙交界处的榆林地区,是一片由黄土沙漠戈壁交织的贫瘠荒凉之地。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虽然那里已启动资源开发,但大致印象也不过如此。前年,我又随中国作家采风团去那里,感受却大为不同,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型煤矿已投入生产,有国资委投资兴建的神华煤业集团,有陕西省煤化集团的煤矿集群,也有外省跨省区建成的大型煤矿,恢弘的气势,高产高效的派头,构成了巨型煤炭工业新基地。然而,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在那里参观的只是大型国有煤企,如神华集团下属的年产千万吨的大柳塔煤矿。对那里客观存在的另一个煤矿类型,即由私人投资兴办的私有煤矿的情况,只是耳闻罢了。
我是从煤矿走出来的作者,所写的小说也多为煤矿题材。又在中国煤炭报干过很多年,对中国煤炭报刊的新闻,对煤炭系统的文学作品总是格外关注。因此,我多年前就知道王成祥是中国煤炭报的记者。经常看他发表在报端的有关煤炭工业的报道,特别是许多有广泛影响的深度报道,又听说他已经出版了两部新闻作品集,便知成祥是一个很有新闻敏感性与政治把握力和透析度的优秀记者。去年,又看到了他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报告文学《无底的黑洞》,进而感到他的写作路子已由新闻向文学过渡,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国煤炭工业界的诸多记者和作家中,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的还不多。邀我写序,当看到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涅槃——沉浮中的陕西煤老板》,听说这是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的,而且这是《中国作家》的约稿,心中很是欣喜。
夜阑人静,喧闹的京城进入梦乡,我却手捧书稿,激情难抑。心情也随着那一个个“黑金漩涡”翻卷浮沉,惊心动魄,一种新鲜奇异的快感,另一种痛惜和无奈的沉重,矛盾着,撞击着,更使我心潮难平,思绪万千。
私营煤矿、煤老板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迅速产生的一种具有现阶段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在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补充的大背景下看,私营煤业似乎合法合理,无可厚非。但由于它具有能源开采营销理念的特殊性,就有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一方面由于煤老板自身多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局限,穷极暴富欲望的强烈反弹,借政策浪头跃龙门和钻政策空子的心理,就造成了急功近利、肥水快流式的掠夺式开采的无规则市场竞争,不仅使宝贵的煤炭矿产资源受到破坏,也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煤炭企业和煤炭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也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灾难。但在另一角度看,私营煤业的出现,也确实使部分人致富并带动激活了周围相当多的人致富走向小康,也为当地的财政收入,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增强了实力。自然受到当地政府的亲睐和保护。这便是小煤窑屡屡禁止不住的原因。它是畸形的,却又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枚过河卒子,一支绽放活力之花,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力。私营煤矿煤老板的现实存在,已不是一般的经济弊端和问题,而应是我国亟待妥善处理好的巨大矛盾。成祥在书中生动地将这一矛盾透彻的描绘揭示出来,对煤炭产业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王成祥的报告文学里,煤老板不是一个刻板的贬义词,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有情有义的,有七情六欲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群有开拓精神的致富能人和市场好汉。文盲加法盲可以使他们肆无忌惮、胆大妄为,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发展环境又使他们如鱼得水、如愿以偿。暴富后的他们手握财富的不知所措和发自生命本能的挥霍以及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狂妄,暴富后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真正能跻身文明社会的愿望,由于缺乏文化素养闹出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遭受市场损失或破产后的彷徨、绝望,手握重金对政府官员摆平式的办事运作,王成祥都有非常生动、形象、精彩的描写和透析。对小煤窑老板的感情和人性描写应是该书的主旨,是全书最动人最具色彩和神韵的精气神,也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成祥具有的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时代责任感,以及很深刻很迫切的忧患意识,他通过这部书强烈的警喻和大声疾呼: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如此掠夺式的“肥水快流”,还能给后代子孙留些什么?国家民族还如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借陕北当地群众的话:国家挖,地方政府挖,私营煤窑挖,南方有钱人也来挖,挖光了煤炭,把生态环境完全破坏了,我们还咋样再在这里生活!
简而言之,私营煤矿是中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无奈又无法客服的社会矛盾,要完全处理好解决好,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努力。难能可贵的是王成祥同志选取最典型区域以大气恢弘的铺排,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的窗口。是中国煤矿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