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只有懂得如何利用,钱财才具有它特有的价值,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钱财,那么钱财也如同粪土一样会变得一文不值。
在陶邑,范蠡有了最后一个小儿子——三儿子。由于是范蠡老年得子,因此他对这个小儿子一直都是宠爱有加,生怕吃到了苦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闻听之后,说道:“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准备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了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
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一路跑了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了楚国而没有让他去,随之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走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儿子中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的大事,理应我出面去营救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孝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
范蠡的妻子——西施,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走到范蠡跟前,来劝说范蠡改变主意让大儿子去营救。范蠡看着自己的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前去。但是,范蠡却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了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前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且,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放入怀中,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
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了庄生,并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而你现在必须赶快回家,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已经被放出来了,也不要去问是什么原因。”
但是,大儿子见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心中不免有些生疑。听着庄生对他说的话,只是唯喏着点头称是。所以,在他离开庄生家之后并没有即刻离开楚国,而是仍然留了下来,他要在暗中窥测着庄生的行动。
第二天,庄生便进宫觐见楚王,说他夜观天象,对楚国不利,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全国。在楚国,庄生是楚王重要的谋士,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庄生,于是当即便答允了庄生的提议。次日,便封存国库,准备大施仁政。
此时,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而庄生一直没有动用他送来的黄金,便认为他送来的黄金做了“无用功”。他思来想去,最后竟然找到了庄生家里,对庄生说:“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也就会有救了,故而前来向您告辞。”庄生心中自然知道他话中有话,于是就把黄金还给了他。大儿子见到黄金“完璧归赵”,心中就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了。
但是,大儿子哪里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他一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就连楚王都尊其为师,非常尊重他。对于这些黄金庄生本来就没有动用的意思,而是准备在事成之后再悉数归还给范蠡。
庄生被大儿子的这一番耍弄,感到羞辱难当。于是,再一次觐见了楚王,对楚王说:“在下闻听百姓议论,说是楚王身边的大臣受了陶邑富翁陶朱公的贿赂,大赦天下只是为了他的一个儿子,而非为了楚国民众。”听庄生这么说,楚王大怒,于是当即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先行处斩,然后再发大赦令。
最终,大儿子只好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邑。
回到家中,母亲及乡亲见状都哀伤不已,惟独范蠡仰天发笑。他对大儿子说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楚国的行为,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不是你不爱他,而是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艰辛,所以对钱财舍不得。如果是你的三弟则不会如此,因为他自出生家中便已富足,从不知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也能一掷千金。当初,不让你去就是这个原因,如今你为了钱财而害了弟弟,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范蠡“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致千金”,其智慧绝非常人所能,自然也会比常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虽然,大儿子将事情办砸,也是他预料之中的事情,如果不让大儿子前去楚国,便会自刎,而大儿子在经商致家方面,更胜另外两个儿子。所以,范蠡心中也没有什么遗憾,无足悲哀。
遗憾的是,范蠡智慧超人,不应听之任之,坐而待毙。而“以廉洁耿直为标榜,就连楚王都尊其为师”的庄生也不应该与晚辈过于计较,而应该大度一些、宽容一些,因为这终归是人命关天、死而不能复生的大事。不过,杀人者抵罪也理所当然。总之,“范蠡救子”确实富有哲理性、戏剧性,因而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希望人们能以作为借鉴。
“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胜而不骄”,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如果人们只执迷于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放弃,其实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