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人的发展和他的心怀、责任感成正比。只有具有博大胸怀而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商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作为“人之需”的儒商,挣钱不是最终目标,治国平天下才是最高的理想,而其它的一切则都应该是在为此目标铺路。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群众、资财、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犹如三根木杆捆在一起的三脚架,如果缺少了一杆,就不可能站的起来。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之道,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财政,必然就没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政权,这都是古今中外千古不易的大原则。你只要看看每一朝每一代的兴亡史迹,最后促使衰败的,必定都是先由财政、经济上产生漏洞使国家成了一个权力的空壳,而后便在瞬间崩溃瓦解。
儒家思想积极倡导入世,而儒商在经商实践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儒学理念,重视道德自律,提倡爱国爱民,明理诚信,对社会具有深沉的的责任感。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商鼻祖的子贡可谓其先行者。
子贡躬行儒学,克己自律,他追求做人要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既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困窘,连孔子也自叹不如。
在《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述着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意思是根据当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赎金,并且国家还要给予精神上的表扬。有一次,子贡到别国做生意,就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鲁国支付的赎金。其人道主义博大胸怀可见一斑。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大将田常欲举师伐鲁,地微人寡的鲁国危在旦夕,孔子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派子贡说齐救鲁。子贡不辱师命,先后多次周旋于齐、吴、越、晋、鲁之间,大智大勇,藉其三寸不烂之舌,使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成功地制造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千古佳话。他后来长期担任鲁、卫二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贵者。
后来,有人称赞子贡贤于孔子,他则谦逊地说:“我好比是砌着矮墙的院落,人们站在墙边一眼就能看清屋内所藏;先生则是那高墙深宫,只有走进去,才知富丽堂皇。”
同样,子贡并没有超出儒商的发展规律,即拼博、成功、奉献三个节段。在刚一开始追求金钱的时候,他也是“穷则独善其身”,把金钱当作了一种实现其人生目的的条件。然而,在他“家累千金”之后,他却能开始“兼济大下”。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回报。这就是子贡当时遵循的经商和做人原则,也是留给我们后世人的精神财富。坚信这一点的儒商,他们都耻于独富独贵,而喜于乐善好施、捐助公益,因为只有时刻保持着这种信念,才能对社会上存在的诸种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等起到激烈的冲击作用,才可以使商业的运行更加纯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