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26900000020

第20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在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探索和讨论从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起就开始了,例如,1956~1957 年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不要市场的讨论,1958~1959 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讨论和1961~1964 年关于价格形成机制的讨论,都涉及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问题。但是,当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总体上看没有超出传统计划经济框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的真正深入讨论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强烈的实践性。改革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准备,改革的实践往往超前于理论的发展,经济改革的重大进展同时标志着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而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又推动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使中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这种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改革初期,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的本质这种传统理论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在此前提下,人们逐步开始承认社会主义生产也具有商品性的一面,承认价值规律的有限作用,主张利用价值、价格、利润等经济杠杆,来刺激生产,实现计划的目标,至多在产品的品种、规格、费用结构等方面,赋予企业以有限的权利,目的还是为了补充计划经济、完善计划经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曾作为中国经济改革指导思想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1979年3月,陈云同志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对这个指导思想给予了肯定,报告中明确地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由国家统一计划划出一定的范围,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报告还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办法,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利用市场机制,把利用市场调节当作了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当时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这一原则显然还是传统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一原则中,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仍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结合的关系,即计划调节是指令性的、排斥市场的,而市场调节则是自由的、计划以外的部分。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当时真正实行市场调节的改革只能在一些小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进行。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指令性计划被否定了,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和流通过程逐步被纳入了市场调节的轨道,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是,市场经济运行市场化只局限在商品市场上,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产权的明晰化仍然被或明或暗加以限制,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机制并没有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可概括为:“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于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有两点:一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从1985年开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大量农副产品和消费品放开由市场调节,工业生产资料实行了“双轨制”,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在扩大,市场机制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1984年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它的主要不足有两个:一是承认商品经济但不承认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当作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当作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二是把发展市场体系仅理解为发展商品市场,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共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几个基本观念: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必须是竞争开放的;垄断的或分割的市场不可能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效率,封闭的市场不利于发展国内的合理分工和促进国际贸易”。

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要发展。它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把基本制度与体制区别开来。第二,在“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中,计划是建立在市场体制基础上的间接计划,市场体制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的地位大大增强了。第三,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作用认识的一次突破。从总体上看,中共十三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的认识已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 1979 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谈话时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虽然是以计划经济为前提的,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5 年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实践的发展多次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理论。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1992 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这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

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大步迈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实行增值税和分税制度为中心的财税改革初步完成;外汇体制由双轨制并为单轨制;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和资本市场的发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冗员的安排等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特别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使新旧体制的转换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2002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将由此纳入全球市场经济的轨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最主要任务接近完成,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宣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决定》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经济充满了活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这个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同类推荐
  •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宏观问题解析

    本书分为“理念创新篇”、“当代企业改革篇”、“老工业基地改造篇”等7篇,收录了《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转化观》、《对我国银企关系和产融结合问题的探讨》、《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共28篇论文。
  • 冰与火的洗礼

    冰与火的洗礼

    本书的写作是基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多次对民营企业所进行的调研和访谈,同民营企业家进行的亲身接触,以及多次会议和论坛。融汇了民营院两年多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以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方位,展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智力资本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总体上把握二者的内涵、特点、分类、测量等,总结以往研究的不足。其次,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细化Nahapiet Ghoshal理论模型,形成相应的假设。之后,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修订并发放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然后,使用统计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的数学模型,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进行假设检验,验证前面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正确与否。
  • 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下,因为没有数据的精确度量就无法进步。利用数据,我们可以看清、看准、看透所面对的个人问题,工作问题和所从事的商业问题。理解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是现代人标配的能力。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热门推荐
  • 葬地天师

    葬地天师

    帝者以傲骨冲破天道的桎梏,贤者以智慧开启生命的殿堂,圣者以血肉筑成天地的脊梁。
  • 他日神启

    他日神启

    宇宙中的灵力充足,也就是人类常说的“暗能量”。我们神,就是由灵力聚集的,人类是我们创造的替代物。我从前在水月镜中看到人类的时候,还未曾想过终有一日我竟沦为人类。澜沧,等你找到我的时候,我不恨你,真的,我已经忘了爱你的时候我是多么狼狈的样子。
  • 从领主开始

    从领主开始

    穿越魔幻世界,成为被逼婚、发配的骑士领领主。这里是法师与战士的世界——法师呼风唤雨,掌天控地;战士挥刀开山,劈掌断流。从岛屿到大陆,从大陆到星空……无尽征途PS:新书求支持,求推荐票、求收藏
  • 一笑丑城

    一笑丑城

    她本是尊贵的公主,一夕之间却沦落为平民,一切都没了,没了疼爱的父皇和母后,没了倾世容貌,也没了他。
  • 倾尽一世守你无恙

    倾尽一世守你无恙

    她是万物都敬重的神,那日发现了他。他是区区一个凡人,却能让她对他动情,尽管知道如果神和人相恋会被剃为凡人,但她也并不在意。可是一场场阴谋却逼得她不得不和他分开,变为仇人,她决绝的转身,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她们,会在一场场阴谋中找到出口吗?
  • 星海商帝

    星海商帝

    夏霖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意外捡到一串的手链,从此开始传奇的联邦商人生活,正当他心安理得享受成为联邦商人的权利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他靠近……
  • 千年劫之生灵死劫

    千年劫之生灵死劫

    数万年前,灵魔大陆上有着众多神明在此守护,灵魔大陆和谐安详,然而,那一天,大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一颗以魔神灵体化为的陨星穿过天际撞向灵魔大陆,无数恶魔降临到了灵魔大陆。众神团结大陆一切生灵进行顽强对抗,双方死伤惨重,神魔陨落,虽然神最后获得了胜利,但魔陨最终在这里设下了诅咒,诅咒这个世界每一千年将历经一大劫难,神不忍这个世界崩塌,用生命祝福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带来永远的光明和希望。
  • 独占妻身

    独占妻身

    姐妹易嫁,姐姐是穿着公主裙的女王,而她则是被打落云端的丑小鸭……他是帝都最有权势的男人。想要什么唾手可得,江山、美人,他一样不缺。只是缺一个让他心跳加速的女人。两人身份天差地别,没人会相信这样的名门权贵会娶这样一个卑微如尘埃的女人。然而。真的当婚姻曝光。各色惊诧、鄙夷、不屑的眼神接踵而来。她的另一层身份却也渐渐浮出水面……
  • 与神恋爱是否有够糟糕

    与神恋爱是否有够糟糕

    “唔...上神大人不要!”“小亚诺不要跑!让上神大人抱抱!”“不要啊,上神大人,您该睡觉了,晚安上神大人......”某晚,少年睡得正舒坦之时......“亚诺,你这个木头脑袋!”少女轻骂着,然后将本就不长的小毯子全部抽出裹在自己身上。片刻后......“阿嚏...”
  • 绝世战君

    绝世战君

    混沌开辟,三件造化至宝,数件先天宝物为之诞生,一次邂逅意外让颜陌得到造化至宝之一:造化弑天戟,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