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同样也就决定着一个人的心态。审视自己,是不是有些坏习惯阻碍着你快乐的脚步?是不是有些腐朽的理念在压抑着你快乐的期待?赶紧摒弃剥夺快乐的恶习,远离这些快乐的杀手吧,快乐和幸福,就在隔壁等着你的光临呢。
境遇不是你不快乐的理由
奋斗法则:撕掉自己贴的“不幸标签”
我们每个人,在踏上人生的旅途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升学就业一帆风顺,家境富裕兴旺,工作称心,屡逢良机,功成名就;有的考学却名落孙山,家境贫寒凄苦,工作索然无味,几经磨难,潦倒终生;有的人先苦后甜,历尽坎坷后结局美满;有的人先甜后苦,受过一次打击就一蹶不振,抱恨而终。各种不同的遭遇,被人们称之为命运,是上天给人们事先就安排好的路。于是,人们就对这如浮云般不可捉摸的命运迷惑不解,开始想念那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清静无为地听从命运的安排,让人生这一叶扁舟,无桨无舵地置于生活的海洋,任凭命运的风浪将它飘游、颠簸、淹没,甚至给自己贴上“不幸标签”,把自己没能获得快乐、幸福生活的原因归咎于境遇……
这样的人总是自怨自艾,殊不知,眼前的不幸还可以是新的起点。要知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都必须跳出不幸的泥潭,从新开始。
有一位大公司的经理近来很不顺利,他很苦恼地对朋友说:“我现在的工作情况很不好,我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可能我很快就要离开这家公司了。年底马上就要到了,我打听了一下其他部门的销售情况。全公司的销售额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只有我的部门的销售业绩没有增加,现在,我的下属们都很懈怠。我已经无能为力,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快淹死的人,我也做过一番努力,但都是徒劳,我想,这可能就是命吧,不过我还是不死心,我仍希望会有转机。”
朋友反问他:“只是希望能够吗?那你为什么不继续采取行动去支持你的希望?有两种行动似乎可行。第一,今天下午就想办法将那些销售数字提高。这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你的营业额下降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出来。你可能需要一次廉价大清仓,好买进一些新颖的货物,或者重新布置柜台的陈列,你的销售员可能也需要更多的热忱。我并不能准确指出提高营业额的方法,但是总会有方法的。”朋友继续说,“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你的下属们都打起精神来。而且,你也不能再像一个快淹死的人,要让你周围的人都知道你还活得好好的,你正在积极地工作,你对工作充满了热情而不是倦怠。”
这时他的眼神又露出略带疑惑的神情,然后又问道:“那么第二项行动是什么呢?”
“为了保险起见,你最好也留意一下其他工作机会,虽然我相信,你在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提高销售额后,工作不会保不住。但是先下手为强,骑驴找马,总比失业了再找工作好一些。”
这位经理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便真的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打电话给朋友报告这个好消息:“我们上次谈过以后,我就努力去改进。我以前都是一周开一次会,现在是每天早上开。我的推销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我成功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又恢复了以往的热情和干劲,大概是看我有心改革,他们也愿意更努力。结果我们的周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的翻了两番,而且比所有部门的平均业绩也高出许多。还有一个好消息,我按你的话去两个公司面试了,结果都被录用了,我很高兴,但我都回绝了,因为这里的一切又变得十分美好。”
这位部门经理在朋友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行动,终于走出了不幸的泥潭,开始了新的信心十足的生活。
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的出现有必然性,有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偶然性。这必然与偶然交错结合的客观因素,加之人的主观努力,改变着事物的运动方向,就形成了人的千变万化的各种遭遇,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相互不同的命运。正因为命运的千变万化,所以人们对命运才有了不同的理解。有人以为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无从改变,其实他们不知道只要坚持改变思路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成功的殿堂。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一个智慧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知道了他们的情况。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画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也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智慧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智慧老人笑着说:“不用谢我,该感谢你们自己的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会留下另一条道路!关键在于你能否正视困境,扼住命运的咽喉,你的生活态度和思路,是由你自己选择的!”
伏契克曾说过:“笑着面对人生,不管一切如何。”境遇不好绝不是你不快乐的理由,只要你努力去改变,阳光总在风雨后,任何难关都会过去的,所谓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赶快抛开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命运不好”的想法,别让命运扼住你的咽喉,还是把眼前的不幸当成新的起点,快乐地过完每一天吧!
自信源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奋斗法则:埋葬你心里的“我不能”
所有的人都知道,自信让人美丽,自信让人快乐。但仍有很多人难以自信,摆脱不了自卑的阴影。有调查显示,自卑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产生多是由于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某些能力不够好,并因此而苦恼。其实自己不一定比别人差。
不管是凡人还是伟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吞噬掉人们的快乐,限制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严重时还会引起自闭症、抑郁症,它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大碍。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富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人们总是习惯给自己贴上“我不能”、“我不行”等诸如此类的标签,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一旦人们给自己这种心理暗示,就很难再摆脱了。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你的敏感、不快乐正是源于此。所以,如果你想坦然面对生活,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你就必须要超越自卑,彻底地撕掉心里“我不能”、“我不行”的标签。
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山村小学里,有一天,一位老师给大家上了特殊的一课,老师要求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以“我不能……”开头,把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写到纸上,比如“我不能考100分”,“我不能让同学们都喜欢我”,“我不能在运动会上得第一名”等等……她也和同学们一样在纸上写上了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半节课过去了,很多同学都已经写了不少“我不能”,有的几乎已经写满了两张纸。这时老师要求大家把已经写好的纸条折好将它们投进老师讲台前的一个空的鞋盒里。
学生们相继把纸投完后,老师也将自己的纸条投了进去。然后,她拿着盒子,领着全班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的角落里,挖了一个洞,学生们好奇地看着老师的举动,只见老师把那个装有很多纸条的盒子深深地埋在了这个“墓穴”里。
这时老师注视着围绕着这块“墓地”的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手拉着手,低下头,我们准备默哀。”
有些孩子开始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学生们很快地相互拉着手,在“墓地”四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然后都低下头来,只听老师用沉重的声音说道:“朋友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你们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这位我们人人熟知的‘我不能’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影响着、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任何人对我们的影响都大。今天,我们把‘我不能’先生安葬在了这里,希望您能够安息。同时,我们更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行’、‘我愿意’等诸位能够继承您的事业。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阿门!”
接下来,老师带着学生又回到了教室。就在当孩子们一起吃着饼干、喝着果汁,欢欢喜喜地庆祝他们越过了“我不能”这个心结时,老师又用一张硬纸做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我不能先生安息吧”并在底端写上了那一天的日期。老师把这个纸墓碑挂在教室里,时刻提醒着同学们“我不能……”已经不存在了。
这个活动极具象征性,可谓意义深远,这件事深深地刻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上,使得这些孩子每每遭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我不能”已死,进而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许多年后,这些孩子大都成了优秀人物。这与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是分不开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习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自己给自己鼓劲。自卑是自信的俘虏,在心里默念“我能行”。只要你能为自己打气加油,认为自己能胜任某项工作,那么,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出色地完成任务。当你树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
2.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你不妨将自己的特长、优势、能力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漏掉。这时,你会发现其实你有很多优点。再将自己的弱项列出来,既不自欺欺人,又不将其看得过于严重,可采取两种积极的补偿途径: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赶不上别人,最好是放下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勤奋努力,提高自我。二是扬长避短。对一些不可改变的事情,如生理上缺陷,则要学会扬长避短,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你要相信上帝,他给了你一短,必也会给你一长,但是不是能发现和守护好这份礼物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3.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每个人的自卑都有原因的。我们对自卑情绪一定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分析并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并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到底是因什么原因而形成的。不要沉溺于对失败经历的回忆,把失败的意象从你脑海中赶出去。要知道,它们绝不是你友好的来访者。同时,要学会往前看,对未来的自己要充满信心。
4.看看自己最满意的“战利品”。一个人看到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时,往往会产生无限的联想。比如,当你看到奖状、奖杯时,便会勾起以前获得胜利时的回忆,这些回忆通常能再次燃起你内心的自信,克服你的自卑情绪。
从自卑到自信是一条艰难的路,但这条路人人都能找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就一定能脱离自卑,迎来光明灿烂的好心情。
你不快乐,不是工作的错
奋斗法则: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非负担
社会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如果有一天你中了彩票大奖,得到500万元,你的生活将会有哪些改变?
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人选择立即辞掉工作。这个比例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多数人工作仅仅是为了挣钱糊口、获得生活费用,而非兴趣所在。当然也有例外,2003年年底,美国的一位餐馆侍应生中了有史以来奖额最高的彩票。他在一家餐馆工作超过了20年。当采访者问到他中奖后是否会辞掉工作时,他回答说,“当然不会,我还要来这上班,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工作视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苦役,却没有看到,其实工作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天8小时的工作占一天时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工作充满厌倦、紧张与失望,你三分之一的人生就会在痛苦中。你天天绷着一张苦瓜脸,一上班就心情不好,就盼望着下班,周一盼着周末,周末再盼着过节,你每天就这样等呀等,感觉时间越来越难熬,一天比一天更烦。与同事相处不愉快,对待上司如同对待仇人,对待工作也只是应付着完成任务。你自己不开心,工作永远没有进展,几年之后你还是不开心、没一点进步的自己。
所以要享受人生,首先要享受工作,要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这三分之一时间的快乐。既然生命中安排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工作,那么,你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呢?
某家报纸曾举办一次有奖征答,题目是“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从数以万计的答案中评选出的四个最佳答案是: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正在筑沙堡的儿童;忙碌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千辛万苦开刀之后,终于救了危急患者一命的医生。看来,工作的确能够带给人快乐。那些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的人是最快乐的。在美国如当初创设苹果电脑的乔布斯;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丰田汽车的会长丰田英二;我国台湾台塑企业的王永庆都把工作视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工作是一个人天生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从中找到乐趣。当然,它永远不可能像休闲度假一样充满新奇和喜悦,但是你却可以从中创造乐趣,即便你接触的工作并不是你真正喜欢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也并不妨碍你从中得到快乐。《让你终身受益的成功经验》一书中曾写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萨姆尔·沃克莱的工作就是旋螺丝钉,日复一日,没有一点新意,看着那一大堆等待他去安装的螺丝钉,他心烦意乱、满腹牢骚,他想过找老板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他为了不让自己郁闷得疯掉,只得想了一个积极的办法,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他和工友都觉得这个方法能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点意思。一试,这个办法果然很有效,他们工作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感到乏味了,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不久,他们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了。
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有很多种,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重新为你的工作赋予意义,它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给个人的生活、给生命赋予光彩。带给自己工作乐趣的也不是最后达到的终点,而是享受其中的过程,就像一个待产的母亲,她的快乐不只是来自婴儿的诞生,同样也来自怀孕中的期待。
如果你现在已经再也找不到工作中的乐趣了,那么你不妨对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找到自己不快乐的原因,理清困境,再寻求解决方式。
你是否因从事同一种工作或在同样的领域因时间过长而失去了新鲜感,因缺乏新的挑战而感到无聊乏味。如果是这样或许你可以与你的主管或是老板沟通,讨论一下是否可以调整工作内容,调动自己的新的激情和兴趣。
你是否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了,完全有能力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了,所以你不想再为人做嫁衣,想自己当老板?或者你对公司老板的很多做法都无法认同,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如果是这样,你得权衡一下利弊,要知道,自己当了老板之后,责任和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在做出决定之前,你还要明确一点,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营运流程,并有所准备,如果觉得还不完全成熟,不妨再以实习生的心态好好学习一番再做打算。
或者,你原本就不想为工作卖命,你只是希望能维持生计,留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好享受生活。那么你就应该告诉自己,如果对工作产生了兴趣,那么自己快乐的感受就会更多一些了。也许你可以考虑换份在你兴趣之内的工作来做,假使你喜欢与人接触,可以考虑公关、销售,或人力资源等工作;如果你喜欢音乐,可以选择开家音像店;如果你喜欢穿着打扮,也可以试着去买买衣服。
总之,你的目的是对工作产生兴趣,让它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讨厌的包袱。尝试着去改变吧,也许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嫉妒,是心灵的肿瘤
奋斗法则:摒弃嫉妒,快乐轻松
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有两种最具魔力,一种是爱情,另一种是嫉妒。这两种感情最能激发出人的强烈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和观念,蛊惑人的心灵。但两者相比嫉妒又更为顽固和持久。嫉妒总是来源于与别人的比较,别人比你会赚钱你嫉妒;别人过得比你好你嫉妒;学习没你好的同学工作比你好你嫉妒;别人比你漂亮比你能干你也嫉妒。总之,你总是在嫉妒,每天总要审视别人之长来衡量自己之短,让自己永远处于一种强烈的心理不平衡中。
这种嫉妒往往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的。
战国时期,嫉妒孙膑的庞涓在马陵之战中中计身亡,贻笑天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因为嫉妒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被活活气死;《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容不下比自己高明的人才,而死于林冲的刀下……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嫉妒是一把火,烧毁自己的同时也伤害别人;嫉妒也像人心灵里的一株毒草,稍不留神,它就会从角落里窜出,肆意生长,掠夺心灵的阳光。
有个女孩毕业后新到一家公司,她聪明、漂亮,工作也很用心,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公司里的领导和几乎所有的男同事都对她另眼相看。另一个原本是“办公室第一美女”的女孩有些心里不平衡了,总是想挑她的毛病,不是评价她脸上的痘痘,就是把她说错的话嘲笑半天,后来还是不能平息心里的妒火,平日脸上的笑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她阴郁、狠毒的表情,她偷偷地给老板打小报告道那女孩的是非,甚至在没人注意时把那女孩所作的重要文件私藏起来。渐渐地这些不光彩的事被领导和同事们发现了,她不仅丢掉了公司里的朋友,连工作也没能保住。
和所有嫉妒别人的人一样,这个女孩不能正视别人的长处,总是拿别人的优势来折磨自己,让自己陷入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泥潭。《圣经》中曾说:魔鬼所以要趁着黑夜到麦地里去种麦子,就是因为他嫉妒别人的丰收。嫉妒其实就是我们心灵的魔鬼,它是邪恶的开始,是纷扰的种子,它在我们心里越是茂盛强大我们就越不快乐。
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曾经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嫉妒,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他会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难怪《圣经》中把嫉妒叫做“凶眼”、占星术士称之为“灾星”,因为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目光所及的地方。
嫉妒之心虽然不能说人皆有之,但许多人都有。的确,生活中有许多不公平的事,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认为他身上还有很多不如己的弱点。于是我们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难过、悲愤。其实,如果我们能摆正心态,自己就不会那么不开心——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必嫉妒,因为他们徒有虚名,早晚会自食其果;对于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不该嫉妒,既然人家有实力,我们为什么不以此为榜样向人家好好学习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心里的嫉妒转化成钦佩、竞争和进取的动力呢?
牢记“嫉妒,是心灵的肿瘤”。让我们摒弃这种病毒吧,这样才能使精神健康,情操高尚,环境和谐,事业兴旺。
拒绝别人,是“利人利己”的事
奋斗法则:该说“不”时要说“不”
行走于社会免不了要遇到别人请我们帮忙的时候,有些事是我们力所能及愿意去做的事,有些事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有些事是我们没有能力做的事。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人们都有一种“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心理,半推半就地答应,结果是自己不甘心也不情愿地去成全一些本来就可有可无的请求。更惨的是,一旦事情没办好,对方多会埋怨,自己费力不讨好,还影响了与对方之间的感情。于是你后悔地问自己,当时我为什么没能坚决一点说“不”呢!
大概人们心里多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心里很想说“不”,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难怪有人说,世界最难念的字莫过于“不”字。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明白拒绝人家,是“利人利己”的事。正如汪国真所说:“当你拒绝不了无理要求时,其实你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所谓害人是指助长了他的惰性,害己则是说违心地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心里很不舒服,甚至会后悔莫及。
拒绝别人需要一份勇气,也需要一份智慧。
首先,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没有必要给自己制造压力。要明白,在生活中说“不”是不可避免的。说“不”并不是一种反抗,而是一种本身就拥有的自由权。若我们能及时想得更远,便会更易下决心。应做才做和能做就做,就不会因一时心软而自寻烦恼,更不必为这次的不忍或轻率承诺而付出更大的代价。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了自己,有时候,你越是想讨好所有人,可能最后一个好也讨不了,越是帮助每一个人,越可能失去所有人。因为人的精力、时间、财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处处顾及周详,与其受累受埋怨,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
其次,要分辨周围的人,有些人本身就是不值得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维护的。如果某人因为你的一个“不”字而对你渐渐冷淡了,那你可以向他道明你的苦衷,说明原因,如果他真的是你的朋友,一定会谅解你的。如果只因某一次未能如对方所愿,两人的交情就随风而逝,这样的交情不要也罢。总之,失掉一些肤浅的交情和友谊,但得到的是同气相求的君子之交,彼此尊重和体谅,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第三,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我们有时候会志大才疏,要不断地自省,才能知道自己的时间有多少,能力有多大,最好先做好充分的自我评估再做适宜的决定,否则事情办不成,你必会失信于人。
第四,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宣布你的爱与憎。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明白你的需要是什么,你讨厌和拒绝的是什么,也相当于告诉了人们:我的心灵底线就在这儿。否则,一味地忍让、退步和沉默只会让人觉得:这样做是你喜欢和情愿的,你不会发火,更不会介意的。这样,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在交往分寸上就模糊了,结果受伤害的总是你。
第五,拒绝作为一种心理解脱的手段,和赞美一样,也是一种艺术,也有它的技巧。直接地对对方生硬地说“不”可不是最佳方案,如果能为拒绝穿一件漂亮的外衣就能避免双方尴尬,也会减少得罪人的几率。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有时候虽不怎么美丽,但很实用。
以“别人”为挡箭牌。
小张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电视,让他给打个低一些的折扣。小张挺为难,这事他根本做不了主,于是他苦着脸对朋友说:“你上周来能给打折,昨天我们盘点,上次促销还赔了钱,今天早上我们经理才公布过,不让随便打折了,以后谁打折谁补钱。”
朋友一听这话,觉得再说也没用了,就不再说什么了。
抬高对方让他不好意思开口。
抬高对方的办法可以是直接地对其进行赞美,或者是通过对自己的贬低抬高对方,比如:
“谁不知道你这方面的能力强,这事你都没办下来,我要是能做好我早不在这干了?”
“我记得原来咱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你那么优秀,我总是羡慕你,现在你这样可不是你的作风,你得对自己有信心啊,你的能力比我可强多了,只要你努力肯定没问题。”
替对方想出另外的出路。
老赵来找你办一件你不想做的事,你可以对他说:“这事呀,那你应该找XX呀,他正管这事呢。”表面上你是说了一个提议,实际上是拒绝了对方的请求,转移了对方的注意力,事情办成了他会感谢你给了他一个重要提示;如果事情没办成,他也不会迁怒于你,可谓一举两得。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谈论道理。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很讨厌炒作,在他的《围城》出版后,许多媒体记者想采访他,钱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以幽默的语言拒绝他们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你认为有必要非要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风趣的比喻终于使对方在愉悦之中欣然接受了婉拒。
总之,该说不时要说不!学会拒绝,能让我们更坦率,更忠于自己,不必为他人之愿所累。伏尔泰曾经说过:当别人坦率的时候,你也应该坦率,你不必为别人的晚餐付账,不必为别人的无病呻吟弹泪,你应该坦率地告诉每一个使你陷入一种不情愿、又不得已的难局中的人。学会拒绝吧,不为讨好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更别做别人思想的奴隶!
不会解压,压力就会变本加厉
奋斗法则:随时随地给自己减压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过:“压力是柄双刃剑”。的确,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可以挖掘人的潜能,促人奋进,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力量,让我们能更快地达成理想。因此,适度的压力对人还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如果压力过度,就会造成各种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反应,在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背痛,腹胀,失眠等症状,严重时又会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也纷至沓来,比如心脏病、胃溃疡等;在心理上表现为:感觉到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有时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心情总是很忧郁、烦躁,好像总是有事情没有办完,永远不能享受真正的放松和休息;对生活和工作渐渐失去信心,仿佛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总觉得心神不宁,担心自己做错或忘记了什么事……
以上这些都是压力超载的提示,它在暗示你——需要缓解压力了!否则这种无形的重担会把你的身体和精神统统击垮!严重时,它还会摧毁我们生命的堡垒。
从某种意义而言,病由心生,很多人都是先心理上有病才会生出身体上的病。比如,癌症这个名词在中医里叫做淤积症,就是把忧郁积在心里面而生的病,此所谓病由心生。如果一个人的压力很大,劳累过度,就很容易积劳成疾。所以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轻松快乐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要有效地缓解压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其次要了解自身压力的来源,然后制订适合自己的压力缓解方案。
第一,是要注意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要充足,而且最好是早睡早起,尽量避免熬夜。
第二,用假想的轻松生活对抗真实的压力。如果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没有时间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那么你不妨展开自己的想象,随着思绪去那些你所喜爱的地方,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在海边看落日,在山上高歌,到草原上骑马等,这些想法能让你的大脑放松,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
第三,随时随地地活动,根据时间的长短,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办公室瑜珈、伸展运动、爬楼梯、乒乓球、羽毛球都是不错的选择;即使时间很紧张,没有整段时间来运动,你也可以借收拾办公室、打水的机会小小地放松一下,伸伸懒腰,甚至可以尝试站着看文件;在打字累了的时候还可以做做手指操,等等。
第四,尽量避免采取那些有副作用的消遣方式,如看一晚上电视直到犯困为止,或者借酒解乏,通宵打牌,这些方式都会让你第二天更感疲劳。
第五,向朋友或家人宣泄感情,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都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至少你不会感觉孤独无助。美国的医学专家曾经对一些病人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人用敷衍塞责的方式记录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另外一组被要求每天认真地写日记,包括他们对所患疾病的恐惧和焦虑。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后一组很少因为自己的病而感到担忧和焦虑。
第六,试着全身心地投入另外的事情,比如编织、缝纫、手工DIY、拼图、读小说、唱歌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休息方式,不要去向这些事情要结果,要知道,你享受的是放松的过程。专家曾说过,全身心地投入一种安静而不带竞争性的活动,能让你通过转移注意力而松弛下来。
第七,远离那些讨厌的声音。不管是同事八卦的无聊“新闻”或是老板一会儿说你这不行一会儿说你那不行,这种声音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不妨打开MP3听点轻音乐,让美妙的音符去帮你隔绝这些讨厌的声音吧。
第八,能笑的时候要尽量笑。当感到疲劳时,不妨想一些好笑的事逗自己笑,或者和身边的朋友一起说些笑话,大家哈哈一笑,气氛就很容易活跃了,自己也放松了。事实上,笑不仅能减轻紧张,还有增进人体免疫力的功能。
第九,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上找乐趣。比如:站起来向窗外眺望,仔细观察远处某个东西,一直盯着远处某个人看;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像投篮一样把它投进纸篓里去;双脚蹦着上下楼梯,如童年时做小兔子游戏时一样;估计走到饮水机、洗手间或门口需要多少步,走走试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用怪调唱歌,模仿某个有特点的人说话,等等。这些看似有点无聊、有点幼稚的举动会让你忘记眼前的事务,心情也能得到放松。
总之,我们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随时随地给自己减压,摆脱沉重的生活,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去享受生命中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抱怨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心情更糟
奋斗法则:唠叨不如沉默,生气不如争气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原本生活条件很不错,但是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爱抱怨。他们对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心怀不满,总是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天气不好、工资不涨、上司永远臭着一张脸、工作怎么也做不完、老婆做饭难吃、孩子不听话,好像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好像天下所有的人都亏欠了他,全世界就他是最不幸的,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总是不合理的。
我们也会觉得这样的人有点好笑,他们看问题往往以“宽于律己,严以待人”作原则,以“自己的得失”为标准,只考虑自己这方面的得失,让自己获益就是对的,让自己受损就是错的,绝不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他们那样做的理由。总之,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所以任何不利自己的东西都是他抱怨的对象。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兴的事全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必须挂在嘴上,于是他们便觉得活得累,抱怨就又变成了最理所当然的出气方式。抱怨不但不能对现状有任何有利的改善,还会使问题恶化,把别人也搞得很不安,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更严重的是,自己的心情也更加糟糕,让本来的状况雪上加霜。
心理学家指出,无休止地埋怨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当人们习惯抱怨时,就很容易发现生活中许多负面的东西,并不自觉地加以扩大,甚至一点点小事都能让他浮想联翩,进而感慨自己的艰难。这种心理会使得人们倾诉的欲望非常强烈,情绪就会越来越焦虑。
古人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简单的几句话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明白了,抱怨命苦,怨天尤人的人总是把贫穷、不成功的原因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命运。殊不知,那些天生的不足并不是阻碍你成功、快乐的根本原因,分明是你把它看得很严重,将它当作是你生活的障碍,或是失败的借口。但是认真想想,你所抱怨的事,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抱怨”的故事,看看其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汤姆森天生有点缺陷,但并不明显,乍一看,他非常正常,和常人一样,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发现他身体的畸形。直至进入七年级,上手工艺课时,他的这个缺陷才显现了出来。
有一次,在木工课上,全班26个男孩照着相同的草图做出来的家具,25个男孩做出的成品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有汤姆森的不合格。开始时,他想做木工活儿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或许自己并没有那个天赋。
后来,一次偶然的联想,让汤姆森震惊,他突然间认为,自己做不好木工活并非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天赋,问题出在他与生俱来的残疾上。
从此以后,他心里充满了怨恨,他多次在心中悲哀地抱怨:“我是个残疾!上帝怎么会这么对待我呢?为什么我的身体不能和常人一样?”这个事实成了他的噩梦,令他难以面对,每每遇到哪怕能沾上一点边的事,他都会使劲联想,让自己痛苦得不能自拔。
很多年以后,29岁的汤姆森与一名女子结婚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杰,杰活泼健康,一点缺陷也没有,汤姆森终于感到了人生中的幸福。作为一个男孩的父亲,汤姆森有着重大的职责,那就是教会儿子一些手工活;比如做一张小板凳,修理抽屉上的把手,等等。本是为人父亲的快乐之事,却是汤姆森心中的痛处,他愈加抱怨起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终于有一天,天真可爱的杰在看到邻居家父子做手工活时对自己的父亲说:“爸爸,我们能不能也做一个小衣柜呀?”
汤姆森大惊失色,战栗着回答儿子说,“儿子,事情是这样的……,爸爸不能教你,因为……”
杰瞪大眼睛,似乎等待着父亲告诉他什么可怕的事实,“为什么?”
“你是不是常常看到那些木匠、建筑工、电工,他们总是把一支铅笔夹在耳朵后面?”
杰点点头,安静地等着下文。
“但我却不能像他们那样!”汤姆森再次悲伤地抱怨说,“我的耳朵向外远远伸出,不贴近脑袋,所以夹不住铅笔!我不是个正常人!我是个残疾!”
看到这,我们可能会笑,原来汤姆森抱怨的“残疾”竟是如此的小事。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是否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把很多事看得很严重,愤世怨人,迁怒于社会的不公,上帝的偏向,甚至把它当作是追逐幸福生活的障碍、失败的借口。但是认真想想,你所抱怨的问题,根本不是个问题。
就像故事中的汤姆森一样,出问题的其实是你的“心”,而不是看似略有异样的“耳朵”。当我们清除掉心理的阴影时,往往就会忽略“耳朵”的异样。当然,抱怨作为人性中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要完全断绝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在抱怨的时候提醒自己,这个抱怨只是暂时的出气宣泄,可做心灵的麻醉剂,但绝不是心灵的解救方。
赶快闭嘴停止抱怨吧,只有这样才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我们不可能保证事事顺心,但可以做到坦然面对,该放则放。而当你能够以这样的生活态度看待生活时,生活处境也会随之改变。不要再把这些叫做“抱怨”的垃圾堆在心里了,该清理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清理掉,也别让乌云总布在脸上,牢骚总挂在嘴上了,否则你自己会一直是个倒霉蛋,你的心情也会糟糕透顶,周围的人也觉着你很烦人。
怒与气是吃掉快乐的一对孪生兄弟
奋斗法则:平怒息气,自找快乐
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道理想必大多数人都明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是有不少人会抱怨:“他怎么可以这样的?真是气死我了!”还有人会说:“我记恨他一辈子!”
也许,别人真的做了不该做的事;也许他们是无心的过失。但不管怎样,是别人的过错,应该受到惩罚的是他们。但实际上,他们悠然自得,因为他们不知道、不认为他们错了,或者他们的目的达成了,那就是——“你”生气了,你白天无心工作,暴跳如雷,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还执著地认为,“我必须要记住这个人的过错”。这又何苦来的呢?你的恨他不痛不痒,你日夜不安,他没有丝毫的干扰,你罚来罚去是在罚谁呢?
是在折磨你自己呀!不仅仅是你的心灵在受着煎熬,你宝贵的身体也跟着遭殃,其实,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来处理这样的事件,效果都可以很好,犯不着选择下下策——生气。
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寒山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对此问题做了一个睿智的处理,诗曰:“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充满了为人处世的机智。平白无故地被人辱骂,心里有些不乐意是正常的反应。但应该知道,这种骂来还口或生恶气,不仅降低了自己的修养和风度,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什么必要与他们一般见识,争论不休呢?这么说来对其置之不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这么复杂,有人尊重你,就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你不顺眼。你若是一一去应对,你还会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的正经事吗?还是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不与小人周旋,才是明智之举。
有时候,我们生气时还容易动怒,这就更是蠢上加蠢了。要知道,发怒会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容易引起中风、头痛、昏厥、吐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因暴怒而断送性命。这么说来怨恨只能算是一种无能之举。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根管子的一头插到鼻子里,一头放在冰水里,10分钟后发现,如果心平气和,冰水的颜色不会变;如果内心感到惭愧,冰水会变成白色;如果恼怒,冰水会变成紫色。把这种紫色的液体注射到小老鼠的身上,小老鼠不到3分钟就死了。
你大概能感觉到你发怒时生成的气体有多大的毒性了吧。健康学家认为,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当人们感到愤怒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另外一个渠道将其努力排解掉。比较有效的是大声叫喊,还可以做一些消耗体力的运动,如:登山、游泳、跑步等。但再好的刀伤药也不如没有伤口,如果能从根上避免,则是于心于身最好的办法。当然这并不是说你明明很不痛快却要强憋住心里的“气”。气憋在心里,不向外发泄,就会越憋越重,对身体的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导致食不甘味,睡不安然,机体的抗病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如何避免生气动怒,主要是自己的心态问题,一般来说,只要保持宽容、乐观就不易生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想得开。有人说人生所生之“气”多是闲气,只要看透了引起这种气的根源,你就不会再去找气生了。
所谓闲气,简单说就是由生活中一些本可以一笑而过不去计较的事不该生气的小事引起的气,比如朋友因为堵车约会迟到;同事不小心忘了替你打卡;老公晚上不洗碗;孩子出门不想戴帽子,等等。遇到这些事你总是越想越气,往往一天的好心情,都会被你的闲气害得无影无踪。仔细想想,即便他们真的是有意而为,你笑骂一句也就完全可以过去了,何必生气气自己呢?问问自己“值得吗”?
如果经过一番理智的考虑,你还觉得有气在心,那么要想些办法把他消除掉。以下几种方法你可以借鉴:
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和人起争执、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生气就去跑圈,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现在我年纪大了,也变得很富有了,我现在生气时还是绕着房地跑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还有一个人,他在一家公司任业务员,因为竞争激烈,同事间尔虞我诈,常常有人互相吵架。他却从不与人争吵,他有一本小记事簿,名之为“记恨簿”,里面记载的全是曾令他气愤难消的人和事。比如:“某人在经理面前告我一状,卖友求荣。后面写上,祝福他今年继续交不到女朋友!某某人偷挖本人客户,做成几笔生意,见利忘义,后面写上,愿他三年业务成绩倒数第一。”他说:“每次我把这些恨都记在纸上,我想,反正有字为证,不怕忘记,所以我就不再去想这些事了。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每每这些人有善待我的举动时,我再拿出我的小本看看,顺便记上:‘某某因生日时请我吃大餐,酌减刑两年’,‘某某因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此前恩怨一笔勾销,还应该得到我的祝福,祝他早日生子。’”这位朋友看似记愁记得清清白白,其实却是将此作为不伤大雅的消遣,既不会伤了与人的和气,也不会让自己太过难受,可谓是一种不损身心健康消气的方法。
悲观情绪是快乐的陷阱
奋斗法则:抬起头来思考问题
什么是悲观情绪,看看下面乐观者与悲观者争论的几个问题你就清楚了。
第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第二个问题:风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个问题:生命是不是花?
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
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实。
第四个问题:春雨好不好?
悲观者说:不好!野草会因此长得更疯!
乐观者说:好!百花会因此开得更艳!
可见,在一颗充满了悲观情绪的心中,世界永远都是灰色的、坏的,没有希望的。悲观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悲观者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看待事物也就会从不好的一面去看。可以说悲观情绪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人们内心的想法会作用于生理,当你认为你的行为会失败时,这个想法常常会在你的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悲观情绪严重的人总是更容易失败,更且更容易忧郁。有时悲观情绪还会由精神引起进而影响到组织器官。
多年前,有一位铁路工人,在一天下班时意外地被锁在了一个冷冻车厢里。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不到明天早上就会被冻死。第二天人们来上班时,冷冻车厢被打开了,那位工人已经死了。可是工人们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也就是说冷冻车厢里的温度根本没低到能冻死人的程度。可是,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心理学家分析,这正是由心理上的悲观情绪造成的,因为这个工人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他被“冻死”了。
或者你也有过悲观情绪,或者你正想摆脱悲观情绪,或许你正在疑惑自己的悲观主义是不是天生的。不必忧虑过多,所有的悲观情结都是可以改变的。
杰克逊最近心情一直不太好,他感到很沮丧、消沉,因为他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使他没能做成一项相当重要的工程生意。他一会儿觉得自己要被开除了,一会儿觉得现在的工作做完了肯定老板仍然不满意,一会儿又觉得如果这份工作丢了新的工作自己一定也很难胜任。这种忧郁使他茶饭不思,日渐消瘦,为此,他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怎么样,年轻人,说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医生直截了当地问。
杰克逊立刻直截了当、长篇大论地告诉医生很多件使自己烦恼的事情。
两个小时以后才说完,这时,医生说:“年轻人,我想你现在应该做一个测试。”
说着,医生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里是3个病人所说的话。你要注意听,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个三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两个词。”
杰克逊按医生的指示听起来,录音带上这3个声音共有的特点是不快活。
第一个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她十几岁的儿子因与人打架将对方误伤致死被关入了监狱,她一直在责备自己管教不严。
第二个是一个成熟男人的声音,他遭到了生意上的失败,让他久久不能振奋,他后悔当初没有听朋友们的劝告。
第三个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她先后与15个男孩有过恋爱关系,但不知为什么,每个男朋友都不超过三个月就和她提出分手,这让她极为苦恼。
听完了三段录音,医生问他:“在这卷录音带中,他们一共有几十次用到了这两个词,而这个词正是不显眼的毒药。你听出来了吗?而且这两个词你也常常会使用,这两个词就是任何语言中最令人悲哀的。”
杰克逊回忆着,此时医生将它们用笔写来了——“如果”、“只要”。
“你可能会感到惊奇。”医生说。“我曾听到成千上万句用这两个词作开头的内疚的话。这正是你心里悲观情绪的温床,是阻碍你成功的障碍,如果你还继续说这两个词,就很难改变你的现状,还可能越变越糟,这两个词还会变成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我保证,只要你不再说‘如果’、‘只要’,很多事情就会有所好转!”
杰克逊忙问医生,“那么,我应该怎样来补救呢?”
“转变重点,以振奋的词句取代那些令人退缩的泄气话。这样你心里的悲观情绪就会随时消失,你很快就会感觉到心情比以前轻松了,自己的信心又回来了,或许你还能看到事情的很多转机,试着把那些倒霉的‘如果’、‘只要’,变成‘下次’、‘以后’吧,你会发现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你心里是不是也常有一些悲观情绪在作怪,你是否也在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乐观的人呢?除了使用一些乐观词汇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某“思维心理学”大师为化悲观为乐观提出了三个原则:
1.不要扩大事态。如果你做一桩生意失败了,不要说:“我失败了,什么都没有了。”而要对自己说:“从这次的失败中我学到了什么?下一次我应该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
2.“人”与“事”不可混淆。不要因某事的失败就给自己贴上“我是失败者”的标签。而要对自己说:“这事情虽然没做好,但是,我在其他方面还有特长,我仍然可以追求其他领域的成功。”
3.不要向下看。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眼睛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悲观主义者眼睛往下看,他们的大脑工作得较慢。也就是说,抬头想问题则有助于人们进行乐观的思考;低着头想问题容易滋长人的悲观情绪。所以,在想问题时还是把你的头抬起来吧,这样更容易走出悲观情绪的阴霾,重获好心情。
太看重自己就无法快乐起飞
奋斗法则: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均获得普利策奖。在塔金顿声名最鼎盛的时期,他在多种场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的贵宾参加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十六七岁的小女孩来到我面前,诚恳地向我索要签名。
“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我其实知道她们不会拒绝,我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了。”小女孩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幸福也使我倍感欣慰。
一个女孩将她的非常精制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勉励的话,并签上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我,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获得普利策奖的人。”
小女孩将头转向另一个小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我都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无论你有多优秀。我们所有的成绩,我们所最看重的那个自己,对于别人,可能是珠宝,也可以是毫无价值的尘埃。我们越是期望别人眼中的自己会光芒万丈,看到的就越可能是失望和无情。
总有一些人,他们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以他们为中心,理应都围着他们身边转。凡事都应第一个想到他(她),否则不是自己感到不被重视而自卑就是对人耿耿于怀、怨恨对方,有时还会冷嘲热讽、大哭大闹,总之是别人不该这么忽视自己,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
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多多少少有点自恋。要知道,你不是人人敬仰的伟人,你的话也不是人人追随的真理,人们怎么可能事事遵循你的想法做事呢?你也不是迷倒众生的明星,人们也不是你的铁杆粉丝,不可能对你众星捧月?你更不是曾经有过救国救民功绩的千秋功臣,凭什么让成千上万的人们敬佩你?
有位哲人提醒我们——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既不要忘了自己的存在,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轻一点就能轻松地解决很多问题,而不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
当自己又在抱怨“某某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时,不妨想想下面的话,或许这能让你平息心中的火气,还能让你淡然一笑:
也许你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你并不是其他人的公主;
也许你在情人眼是西施,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与一个路人无异;
也许你在单位是一把手,但在其他场合,你便没有任何特殊权力;
也许你是一位事业有成、风度翩翩的钻石王老五,但对那些并不想与你谈婚论嫁的人来说,你可能毫无魅力可言……
所以不管你身居何位,都别强求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
正所谓“人生处事应如雪,柔和淡然花散地。”全方位地看自己吧,别把自己看得太低,但是也别把自己抬得太高,离地太远会失去重心,会有腾云驾雾的感觉,但总是不太真实,小心到最后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更别强迫他人非要在意你的存在,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其实,轻轻松松的才更容易快乐!
舍得为快乐而付出
奋斗法则:别让吝啬吃掉你的快乐
“勤俭节约”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受到要勤奋节俭的教育,我们也深知勤俭的益处。但凡事都有度,一旦节约过度了就成了吝啬就不再是美德,而且还会具有危害性。久之,必然会朋友背向,众叛亲离,孤立无援。
一位女士今年40岁,家庭不和,她总是向人抱怨家人的关系不好相处,连自己的老公和亲生孩子都与她不和。有个多年老友来看她,她便向这位医生朋友说起了家里的事:
“我的公公今天已经快70了,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老爷子一个人照顾不了自己了,儿女们没有一个主动赡养他,都不想承担责任,也怕自己吃亏。我是三儿媳,我看着别人家都不管,我也不愿意管这事儿。我就把想法和我老公说了,本来家里不富裕,好不容易挣些钱想把房子修一修,添些家具,哪有钱养老头呀,可是我丈夫骂我‘铁公鸡’,骂我抠门儿,和我吵了几次。可我不抠门儿也不行呀,我家还有一个等着上大学的女儿呢,我怎么也得给孩子赚点学费呀。一说起女儿,我更生气了。我女儿今年都17了,什么都好,就是抠门,不知道疼人。人家的女儿都很会疼人,怎么我的女儿就这样呢?我把她养大也不容易呀!我有时候也感到很孤独,不愿意与别人交往。不是我不想与别人交往,而是因为交往也得有花费呀,现在一出门吃饭坐车唱歌,什么不是钱呀。这些钱花招多心疼呀。”
其实,不必说,大家也能感到她现在不快乐的原因。因为她太吝啬了,只顾着攒钱却没有意识到渐渐冷却的人情和错过的快乐,最终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这种“节俭”意识与其有还不如没有。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与快乐比起来,金钱永远是第二位的。能换来快乐的花钱不算浪费,在很多时候你想用金钱买快乐都买不来。所以,别再把钱看得那么重了,即使你真的不太富裕,也别让你的心灵因此在拮据的机械度日中变得麻木。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用钱所换来的幸福感远远大于同样数额金钱带来的快乐。这些钱还能令我们的梦想得以实现,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快乐和满足感,让我们一生不忘。
玛丽小时候的一件事令她终生难忘。那时她父亲失业了,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过活。有一天,她在一个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只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她便发疯般地迷上了它。玛丽赶紧跑回家去央求妈妈给她一毛钱。
母亲叹了叹气,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孩子,家里的情况不好,这一毛钱能买一磅鱼杂碎,相当于家里的一顿菜呀。”这时候旁边沉默的父亲说:“给她钱吧,要知道这么便宜的价格就能买到的是永远闪光的金子。”
就这样,玛丽得到了她钟爱的小别针,在一段时间里,她一想起来这件“珍贵”的礼物就会觉得非常开心。母亲也不再为这一毛钱而感到可惜了,因为她发现与孩子得到的快乐相比,这一毛钱花得很值。
钱,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需要精打细算地将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的,因此,在面对孩子或其他家人类似的要求时,人们的态度通常都是“家里并不富裕、学会体谅家人”,“以后有钱了再说”或是“还是省省吧,这也不便宜”。这么做,他们看似很周全,但却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他们本可以得到的快乐。
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更要注意满足孩子或其他家人的愿望。要知道,如果你在其他方面稍微克扣一下,也许就会使他们得到值得毕生留恋和回忆的幸福和快乐。若干年后,他回忆起来也许会说:我童年最快乐的一天是在迪斯尼乐园度过的。我对那一年的圣诞礼物记忆很深,我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全家人一起去滑雪时的快乐……这些都可以用钱轻松换来,并且给他们留下了无限幸福的回忆。与此相反,当我们热衷于攒钱的时候就会与这些快乐的机会擦肩而过,甚至会遗憾终生,就像前面的女士一样,再也难有快乐。
所以,别再去算计怎么为省下一点小钱,这样就会让自己或家人感到委屈。人生不过百年,理应追求幸福和快乐,等到失去这些机会再去追悔时就后悔莫及了。看似精明的做法实际上却是最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正是那些懂得怎样把金钱转换成快乐的人。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聪明的人能够很好地安排有限的收入,他们会享受到用钱的满足感,但绝不会为钱所用。”
别再犹豫了,赶快去送孩子一件他早已看中的礼物或者带着家人去吃一顿你们垂涎已久的大餐吧,虽然这会让你的存折里的数额少那么一点点,但他却能换来更多的快乐和情趣,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超值得了。你还在犹豫什么,赶快行动吧!
贪心不足蛇吞象
奋斗法则:知足者常乐
古语有云:“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告诫人们不要太贪心,学会克服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很多人往往把“知足常乐”当作了“不思进取”的同义词,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懦弱者的表现,有这种想法的人总是会被困难和挫折吓怕,一生也难有成就。人们常常说“没有欲望的人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的确,人应该有一定的欲望,这样才有积极上进的动力和激情,才会有追求。但欲望又是没有止境的,当你拥有了一辆单车时,就想拥有一辆摩托车;当你骑上摩托车后,就想拥有一辆汽车;当你驾驶着汽车时,可能又想要一架能在蓝天自由翱翔的飞机……全然不顾贪欲的膨胀,而人一贪心就会做出许多愚蠢的行为,最终将害了自己。
有个乞丐,每天以乞讨维持生活,每顿吃得清汤寡水,也没什么剩余,却一直很快乐。直到有一天,他在路上捡到了装有99枚金币的袋子。
乞丐得到这笔意外之财时很开心。他就想,现在我有了99枚金币,还差一枚就是100枚金币了。我要努力攒到100枚金币,我就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了。以后,我还要有1000枚金币。
于是,他早上比原来起得更早就去街上乞讨,而且不要食物只要钱。可是,钱往往是很难讨到的,他讨得很艰难,有时候要到了钱他也舍不得给自己买点好吃的,为了攒足那一枚金币,他有时甚至会让自己挨饿。
一天天过去了,他的脸上再也没有笑容了,身体越来越消瘦。人们问他,为什么你不像原来那样快乐了?他说,我是乞丐,有什么好快乐的!那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快点让我攒到100枚金币吧,那样我就会感觉到快乐了。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在还差16美分的时候。
这时候,有个富翁从此经过,他很惊奇地问乞丐:我上次经过这里的时候看你很可怜,就丢给你了一袋金币,我看到你捡到了那袋金币。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不拿金币去过好日子呢?为什么不拿那钱去看病呢?
乞丐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后,富翁又拿出一枚金币递给了乞丐。却没想到,乞丐接过金币就立即昏死了过去。刚巧一个游僧从此经过,赶紧来给乞丐诊治。当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游僧长叹了一口气说,他已经没救了,因为当他有了99枚金币的时候他就会想要100枚,这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贪欲,正是贪欲夺走了他的快乐。现在,你满足了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撑活下去的动力了。这时,旁边的人来告诉他们,乞丐已经断气了。
这实则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欲望简直就是毁灭的代名词,像太空中的“黑洞”,不论什么物质都妄图吞没,怀有这样心态的人永远不会满足。当然,也永远不会有那种满足后的快乐。总是在一种穷奢极欲中挥霍自己的人生,无限制地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有了星星想月亮,有了月亮想太阳,恨不得把宇宙间的一切都抱在怀里,当欲望不断增长超越客观条件时,你便很少会感到快乐了。从古至今,类似的故事一直在演绎。
有个年轻人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向他的老师诉苦道:“我现在常常睡不着觉,老婆身子不好,每月都要吃药,现在也不能上班了,在家养着,孩子马上要上中学了,还有家里的各项费用,哪一样都要钱?我现在愁得睡不着觉,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以后日子好过了,什么都不去想,好好地睡个踏实觉,我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失眠。”
后来,他的情况有了好转——一次意外的机会让他赚了一大笔。他再接再厉,用这笔钱投资了旅游业,他的生意出奇的好,月收入也超过了几万,盛季的时候竟高达十几万。这时,他已经成了所有朋友中事业上最为得意的人。
几年以后,在同学聚会上,老师又见到了这个学生,从他的穿着、谈吐上发现他已然是个成功人士了。老师觉得他现在已经不会再为生计发愁了,关心地问他:“你现在的失眠症好了吧?”
“哎,一点都没好。”他皱眉答道,“现在天天都得吃进口药,效果也不怎么好。”
“喔?那怎么现在还睡不着呢?”
“我现在每天要考虑:怎样把事业做得更大;管账的人会不会贪污;怎样能多招来客人;我的投资什么时候能收回;我想带家人出去旅游一趟,什么时候能有时间……”他顿了顿说,“我那时以为,解决了那些问题我就能不用愁了,没想到现在我担心的事更多了。现在,失眠依然是我最大的敌人。”
有很多时候,人们在已经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为了得到更高档更奢侈的消费品、满足更大的虚荣心,于是本已经富裕了的人仍然不想停步,总是使自己像小仓鼠一样在转盘上不停地奔跑,金钱增加的同时,欲望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自己徒增了很多烦恼。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从自己现有的金钱中得到快乐,因为他们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就像这个年轻人一样,没有钱的时候,谋生是他最大的敌人;有钱后,欲望又成了他最大的敌人。
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足者常乐”逐渐演化成一种处世哲学。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的确,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此而受折磨,那么岂不是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欲望少一些,可能痛苦也就会少一些,而快乐就会多一些。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五金店老板,每天总是乐呵呵的,看上去整天都很快乐的样子。他经营了小店多年,有了点小积蓄,但是对钱却看得很淡,从来就不关注自己的店里每天到底卖了多少东西,也从不去计算每天赚了多少净利润。
他有个儿子做会计师,不止一次地建议父亲记账,并养成定期盘点的习惯,可父亲总是不听。这一天,儿子又对父亲说:“爸爸,我实在搞不清您是怎么做买卖的!你从来不记账,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现在我已经做了会计师,我想我可以给您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老头说:“孩子,我想这些完全没有必要。想当年我在创业的时候,只有一身衣服和一百多块钱。后来我开始做点小生意,辛勤工作攒下点钱后,开了这家五金店,现在我又把你和你姐姐抚养成人。我和你妈妈有一所挺不错的房子,还有两部汽车。如果用我的记账方法来算,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一项一项都加起来,扣除那一身衣服和一百多块钱,剩下的全都是利润。”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有所感悟,不再说什么了。
或许,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位父亲的计账方法要好过所有精确的计算法,这份知足常乐的悠然,把他从纷繁世事中解脱出来。其实生活中许多事也是如此,只要自己做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最好都抱着“知足”的心态,这样,才能时时处在“常乐”的境界。
人比人,气死人
奋斗法则:不要做无谓的比较
虚荣心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一个特点,尤其在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与别人比较,然后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总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耿耿于怀。
我们看到别人穿得比我们好,就拼命攒钱买漂亮衣服,以求在人面前不会低人一等;我们看到别人比我们的房子大,就勒紧腰带,为了住上和别人一样的房子,我们心甘情愿地当上二、三十年的房奴;别人去了一趟新马泰,我们为了显示比人家更有钱更懂情趣,马上报名欧洲十日游……
好像我们生活并不是为了自己活得好,而是为了比别人活得好。为此,我们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当虚荣心强烈时,罪恶便有了滋生的温床。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们为了追求面子,往往会不顾自己的现实条件,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虚荣心泯灭了一个人原先善良美好的品性,也葬送了原本快乐幸福的生活。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常常表现在与别人比较上,比别人强,我们就会很开心,很有优越感;比别人差,我们就会很羡慕,盲目地想与人看齐,而这种情况又占了大多数。很多时候,这种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总是看到其中的一面从而忽视了另一面。
有这样一则小寓言:有一只蜗牛对一只青蛙很不友好,青蛙很奇怪,忍不住问蜗牛说:“蜗牛先生,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你,所以你这么讨厌我。”
蜗牛说:“你们有四条脚可以跳来跳去,行动得很快,而我却必须背着我沉重的壳,贴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所以心里有些不平衡,心里很不是滋味。”
青蛙叹了口气,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看见的是我们快乐的一面,可是你没看见我们的痛苦。”话音未落,一只老鹰飞过来,蜗牛迅速地将身体躲进了壳里,青蛙没有地方躲,被一口吃掉了。
沉湎于对别人的羡慕中的人们,通常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时候就越比越生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其实这又是何必呢?过自己喜欢的日子就好了,何必要以别人当参照物呢?别人的功成名就、纸醉金迷、别墅名车不一定就是你的快乐所在。
别人所掌握的技术、拥有的能力也不一定是你一定要学通学精的。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你也在很多方面比别人强。我们羡慕许多人的技巧与成就,他们也羡慕我们的技巧与成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才能与经验。经验不同,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或别人比不上你,你们之间的差别只是经验不同、得意之事不同而已。
有人薪金丰厚、月入数十万,却因劳累过度而患病;有人事业发达,情字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才貌双全,但家庭负担太大;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勾心斗角……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画上了一道缺口,每个人都各有优劣势,不可能事事第一。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你还在以和别人比的方式气自己吗?赶快放弃那些无意义的比较吧,也许,在某些方面,你也是被人羡慕的对象哩!
……
把握快乐尺度,提防乐极生悲
奋斗法则:快乐也要有度
快乐,本是一件很令人心情舒畅的事情。但是欢乐也要乐得其时、乐得其所,乐而有度、乐而有节,不能过度。世间万物都有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这个“度”,就容易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快乐也不例外。
在一定程度上,高兴能让一个人有积极的表现,但正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过度的“喜”,就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另外,过度的喜悦还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如心跳加快,头晕目眩,不能自控,有时还会出现休克的现象。一些心脏疾病患者,还可能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就属于人们所说的“乐极生悲”。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意思是高兴到极点时,就会发生令人悲伤的事。
古今中外,有无数因狂喜而引起的悲剧。
在希腊神话里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希腊最具才干的发明家戴德洛斯接受了麦诺斯王交给他的一个任务——让他建造一座迷宫,这个迷宫必须是任何人都走不出去的。戴德洛斯自认为才智过人,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修建起来却并不是简单的事,戴德洛斯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才将迷宫的图形设计好。迷宫建成后,戴德洛斯信心十足地向麦诺斯王报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走出他设计的迷宫。麦诺斯王不信他的话,就让戴德洛斯和他的儿子伊卡罗斯都走迷宫试验。
戴德洛斯自己也走不出去,但聪明的他早已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在地上走行不通,那就从天上飞,他找来了羽毛和蜂蜡,做成了两对翅膀,起飞前,戴德洛斯交代儿子,不要飞得太高,不能靠太阳近,于是两人先后从迷宫上面飞起。可伊卡罗斯一飞到空中就感觉到自己又恢复了自由,非常兴奋,父亲的话全部忘到了脑后。他越飞越高,完全没有感觉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蜂蜡一点点融化了,羽毛纷纷散落到地上,最后伊卡罗斯坠落身亡。
当一个人快乐到极点,得意忘形的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往往看不见即将来临的灾难。
电视上、报纸上常有这样的报道,有些人因与朋友相聚高兴就多喝了几杯,从而酒精中毒而丧命。这也是乐极生悲的典型事例。
有一位从台湾回来的老人,因为战争原因在异乡流浪了五十余年,当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见到了五十多年未见的妻子时,一下子高兴过度,天旋地转,两眼发花,整个身子软软地倒在地上。
近年来,彩票业发展迅速,中大奖的人也因此而增多,有不少人因为中了大奖欢喜过度而引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
我们都知道,暴怒会伤害身体。快乐虽是健康之本,但人们却常常忽视狂喜的危害。其实,与暴怒伤身同样的道理,狂喜也于健康极为不利。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甚至体温超常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
为避免乐极生悲的事件发生,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老人,要注意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尽量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当遇到惊喜如“中大奖”,“喜得重孙”,“亲友久别重逢”,“股票投资大赚”等这些让人高兴的事时,千万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有必要进行心理暗示,告诫自己“别高兴得过头了,不要太兴奋!”同时,强迫自己想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来分散这种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也非常重要。要看淡那些功名利禄,看淡所有身外之物,以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辨证观点来看待得失。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你的感情就不会大起大落,内心的激情也不会过于汹涌,当然也就能避免“乐极生悲”的惨剧。
情绪污染有甚于病毒
奋斗法则:别让坏情绪滚雪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每天都在尽最大努力避免着各种各样的污染,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等,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另一种新的污染——情绪污染。
什么是情绪污染?或许这个词对你有一点陌生,我们不妨从两个例子中来感受它的影响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39岁的李洁,说起了现在很不如意的境遇,她说,“我已经赶不上新兴科技的那班快车了,要当一辈子旁观者我想起来真是不甘心,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真是不好,循规蹈矩地生活了几十年,从事那些新兴的行业年轻人一两个月赚的钱说不定能抵得上我们一辈子的,真是不服气。”没想到这个发言竟起到了定基调的作用,接下来大家都开始了这个怨、那个恨,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不如意的事都被调动起来了,跟着前边的调子哼哼,一个个“顺杆爬”,使整个聚会都沉浸在了一种非常压抑的气氛中。这就是情绪的感染力——一个人不好的情绪往往能引起大家不好的情绪。
在一个珠宝店里,一位妇人正站在柜台前看珠宝,她把自己的包放在旁边。不一会儿店里又进来了一位先生,这位妇人忙把包移开怕影响到这位先生看珠宝的视线。
却没想到那位先生竟怒气冲冲地对她咆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以为我是小偷吗?”说完,他不等妇人解释就气呼呼地走了。
妇人感到一种巨大的委屈和愤怒,莫明其妙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她简直一点买珠宝的兴致都没了,带着一肚子气回家了。
恰逢堵车,妇人更是气上加气了,看到什么都不顺眼,她开始咒骂那些不守规矩的司机,和不起实质作用的交通警察。好不容易走到一个不那么拥挤的路口,她又遇到一辆大型卡车要并线,她以为:“开这种车的没有修养的家伙一定会与她抢。”当她下意识地准备减速让行时,卡车也慢了下来,司机将玻璃窗摇下,脸上挂着愉快的微笑向他招手示意请她过去。那一瞬间,她感到格外舒服,满腔的不愉快也随之无影无踪了。
珠宝店先生的情绪使妇人原本平静快乐的情绪给传染成了不快乐情绪,而那个卡车司机,一个灿烂的微笑,使妇人的情绪立刻变好了。
你大概能感到情绪污染的破坏力了吧。我们一般所说的情绪污染主要是指坏情绪。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令人讨厌的麻烦事、倒霉事、棘手的事,我们把这些事统称为“坏事”。在面对这些坏事时,人们通常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坏情绪,然后情绪病毒就像瘟疫一样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搞不清从哪儿开的头,也不知将到何处中止。其传播速度有时要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染还要快。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会在传染者身上潜伏下来,到一定的时期重新爆发。这种坏情绪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绝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一位女医生购围巾,左挑又挑选花了眼,售货员转身拿了几次有些不耐烦,气呼呼地对她说:“你到底是来买围巾的还是来欣赏围巾的呀?”女医生的购物的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反唇相讥,两人立刻开始了一场口舌战。
医生带着一肚子怒气上班,见到病人一点好气也没有,恰巧一位病人哭丧着脸拿着她开的处方问她:“医生,这种药很难吃,能不能换一种呀?”
医生可找到出气的地方了,问这位病人:“你是来治病还是来品尝药味的?”病人心中也是一阵怒火。如果这位病人是银行职员,她想起今天在医院里的事生气极了,工作时也不能踏实下心来,对顾客的脸色、语气、服务态度都不太好。于是这些心怀不满的客人又把这些受到污染的情绪传播给了他们身边的人……
这就是坏情绪滚雪球最常见的实例,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快捷,人际交往频繁,环境气氛对人的影响力很强,情绪通常会相互感染,在家庭成员之间,这种情绪传染更为明显。
当我们带着满肚子闷气,耷拉着脸子回到家后,往往会摔摔打打,看什么都不顺眼,立刻便将坏情绪传染给了全家,整个晚上都闹得不得安宁;同样,有时候在家里生了点气,也会把坏情绪带到外面。
四处蔓延的情绪病毒,就是这样啃噬着我们纤细的内心和身体,弄得人们晕头转向,身心疲惫。为此,人们应该像重视环境污染一样,重视情绪污染。
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要防止情绪污染,首先每个人要从自我做起,自己有了坏情绪时,要有点忍耐和克制精神,尽量做到不将坏情绪传播给家人、朋友、同事,还应该学会情绪转移,让坏情绪到此为止,将它发泄或消化掉。
如果周围的人有不良情绪,你最好能与之积极对抗,并及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使氛围向正效应转化。
总之,你应该把不良情绪看成自己的敌人,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其杀伤力,阻止它毫无边际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