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藏系的基本成员
包括解剖学中的肝,其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还包括胆、目、筋、爪等,共同构成肝藏系统。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藏象系统包括内肝藏象系统和外肝藏象系统,前者主要包括肝,后者主要指胆、目、筋、爪、肝经络、胆经络等。
二、内肝藏象系统的功能体现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元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代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元机。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元机调畅。元机,即物的升降出入运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元机作用的机体。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藏系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各部位无不赖元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的元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元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各藏系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
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元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主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为因病致郁。
(3)促进水谷运化。
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元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①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运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清阳升发,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物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郁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不降的嗳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脾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②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入肠内,利传渣滓。”(《医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藏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肝升发,疏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元机调畅。只有元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元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5)调节水液代谢。
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元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疏泄正常,元机调畅,则三焦治理,水道通利,若肝失疏泄,三焦元机阻滞,水停失运,从而导致痰、饮、水肿或水臌等。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元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肝以治水的理论依据。但须指出,理肝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而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6)调节性与生殖。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藏系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古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无不涉及血,以致女子血虚常见。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元机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藏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液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阖、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阖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阖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故曰:“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脏象类》)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为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
血液来源于水谷清阳,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阳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正阳升腾太过,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②调节血量。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增加,于是肝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因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目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元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的推动和脾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的调节才能保证元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归藏和运行。如肝郁滞,元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若疏泄太过,肝亢上逆,血随之迫,又可导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对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养肝,使肝阳勿亢,保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况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终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养肝,疏泄失职,则有夜寐多梦,女子月经不调等症。
(2)肝生血。
肝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则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阳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阳与肝血(肝阴),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阳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热、肝火、肝风之灾。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三、外肝藏象系统的功能体现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内肝相表里,内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元机。
1.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但胆贮藏精汁,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2.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内肝。“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由内肝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疏泄而行其职。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运动以下降为顺,若胆郁,元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藏系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腑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胆虚怯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藏系元机。
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元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肢体,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藏系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运动的机体,肝藏条达,元机调畅,则有助各藏系元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3.胆的生理特性
(1)胆主升。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故称胆主升。胆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藏系之元机调畅。胆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胆升发疏泄正常,则藏系之元机升降出入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
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至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二)筋
筋,在五体中指肌腱和韧带。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简称。
1.筋的解剖形态
筋是连接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诸筋汇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宗筋的另一含义特指阴茎,宗筋聚于前阴,故常以宗筋代指阴茎或睾丸。膝为诸筋会集之处,故称“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
2.筋的生理功能
(1)连接骨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筋连接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2)协助运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接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使其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3.筋与藏系的关系
(1)肝主筋。“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尤其是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2)脾胃与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三)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藏系均有关系。
1.目的解剖形态
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仁(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2.目的生理功能
(1)主司视觉。“目者,司视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大惑论》)
(2)心灵之窗。“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
3.目与藏系的关系
(1)目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卷五·目》)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五轮者,皆由五脏之精气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审视瑶函》)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藏系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精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胱,肉轮与脾、胃相关。所以有“目窍于肝,出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证治准绳》)之说。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一身之精,通过血脉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各藏系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各藏系的充养,又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目与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一身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各藏系的密切联系。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等;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足三阳之筋。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四)爪
肝其华在爪。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甲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肝应爪”(《灵枢·本脏》)。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所以说:“肝……其华在爪”(《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五脏生成》)。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所以见到上述病变,治疗多从肝入手。
四、肝藏象的特点
1.肝喜条达
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发诸藏生长化育之功。肝属木,其通于春,春木内孕生长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阳。条达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属木,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性。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元机性喜舒畅、调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藏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若肝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之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肝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藏
肝为风木之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藏具有刚强之性,其性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藏,其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故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之体阴赖肾之阴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体阴常不足而其用阳常易亢。刚柔不济,柔弱而刚强,故肝易亢易逆。肝气、肝火等常有余的病理特性,反映了肝本身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沈金鳌说:“肝……其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杂病源流犀烛》)若忤其性则恣横欺凌,延及他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曰“肝为五藏之贼”。
3.肝体阴而用阳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或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引入中医学领域,旨在说明藏系的本体及其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体指藏系本体,用指藏系的功能、特性。
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藏,以血为体,以阳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
肝脏“体阴”的意义:一是肝属阴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是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藏,非柔润不和。
肝藏“用阳”的意义:一是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是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藏“体阴而用阳”。
肝体阴用阳,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由于肝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三》)。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阳之升动过度。
4.肝与春相应
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春季为一年之始,阳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在人体则与肝相应。故肝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证之于临床,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五、肝藏阴阳
1.肝阴
肝阴包括肝水、肝血、肝精。肝水指从属于肝藏系的水液,其功能特点是具有凉润的作用,与肝血的功能相似,但更具有制约肝火、肝阳的功能,防止阳亢扰乱清空。肝血指从属于肝藏系的血液,其功能特点是具有营养滋润作用,主要滋养筋、目、爪及冲任等。肝精指从属于肝藏系的精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类似于肝血、肝水,但更重要。
2.肝阳
肝阳包括肝气、肝火、肝神。肝气指从属于肝藏系的阳气,其功能特点是主疏泄,藏血,作用较广,是肝藏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肝火指从属于肝藏系的少火,其功能特点基本同肝气,但其温养功能更强健,且在五藏中,唯肝火最易于亢奋,所以临床上极少见到肝火虚证,往往是肝火炽盛者多见。肝神指从属于肝藏系的神阳,其功能特点是主持整个肝系的功能,是肝藏阴阳中最为重要者,同时,又主藏魂,在志为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