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投入量的严重不足,使东乡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更不能相比,这也是制约东乡走向富裕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西部大开发,这为东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东乡县必须紧抓这一机遇,主动出击,在西部大开发中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在资金方面,省、州政府是扶持东乡县稳定脱贫的主渠道,也只有紧紧依靠省州政府及省州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东乡县的扶贫及各项事业才能稳定推进和发展。县乡各级组织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各方面争取扶贫资金。在紧密依靠省州财政的基础上,一是主动与中央有关部委联系,反映特困现实,找准扶贫项目,争取部分资金;二是与沿海发达城市联系,采取联合办企业、东西协作、联动开发等方式,争取对方投资,为东乡兴办一批企业,以增加税源,安排贫困户就业;三是向社会各界集资,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类乡镇企业项目,充分让利于省内外各地客商,鼓励和支持外地人来本县办企业,购置产业,并给予优惠的政策和条件,从而吸收社会资金;四是争取国际资金支持,除联合国组织的资金外,还应扩大宣传力度,开辟各种渠道,争取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国际资金。
当然,这一切争取的资金中最可靠、最踏实的还是省州资金。东乡县如果得到下列资金方面的支持,稳定脱贫才会有切实的保证。
第一,增加扶贫资金额度。东乡现有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近6万人,如果稳定脱贫,每年需要资金7300万元,而目前落实的只有1372万元,每年缺口5928万元,需国家予以全额落实。
第二,增大无偿资金比例,其比例至少应在50%以上。
第三,由于县财政的特殊困难,省、州职能部门在一些项目中不要硬行要求地方拿出配套资金,以缓解县财政压力。扶贫项目资金应一次到位。
第四,在现行财政收入基数上,每年增加转移支付资金350万元;同时每年帮助解决财源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以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增强财政自给能力。
第五,将东乡县国民经济计划列为省下达自治州名下计划单列。
第六,根据甘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将刘家峡水电站收入的1%按比例返还给拥有部分库区面积的东乡县,此项如能落实,东乡财政可完全自给。
在争取解决上述资金及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东乡县应拿出一批切实可行、具有战略意义的好项目来。有了好项目,就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从各个方面争取到资金,从而有所作为。
五、加快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抓好完善、配套和提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生产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使其逐步摆脱困境。要以点带面,重点抓好关系千家万户的非公有制经济,让群众自我发展。二是认真组织企业生产经营,从东乡县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真正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东乡洋芋、东乡手抓、唐汪大接杏、河滩花椒、天然地耳、唐汪葵花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名优产品;抓好老虎咀电厂、硅铁厂、精淀粉厂等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三大企业和六大名牌产品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三是商贸方面以疏通流通渠道、扩大销售为重点,抓好八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街道硬化,努力向小城镇方向发展。抓好龙头工程建设,发挥区域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搞好达板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和河滩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四是加强财源建设。要立足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发展纳税企业和利税大户,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五是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好时机,积极如实地向上面汇报县级财政困难状况,通过争取中央和省州的支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
六、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按照东乡地域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选择重点区域,集中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辐射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一要东抓达板搞好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南抓那勒寺一道川农业区、西抓东塬河滩综合经济区、北抓唐汪发展旅游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全县经济的协调发展。二要把区域经济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合理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以工商业较发达的集镇为重点,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小城镇流动,发展特色专业市场,促进小城镇更快发展。三要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努力使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优势产业。
七、集中人、财、物力,突破几个关键环节,促进经济走向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制约东乡社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因素很多,但总括起来有三:一是因缺水而农民收成无保证;二是因就业门路少而农民缺钱花;三是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无论怎样投资苦干都难以发展。因此突破口就在上述三个方面。只要在这三个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东乡经济就能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小康和富裕发展。
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突破口在于南阳渠的建成。南阳渠始建于1995年,全长58公里,此渠若成,可灌溉东乡土地12万亩,13万农民可长久稳定脱贫。正由于这个原因,南阳渠工程受到中央、省、州各方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但近年来中途停顿,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尤其是不能发挥效益,直接影响着东乡农民的稳定脱贫。因此,说服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和投入是当务之急。如果南阳渠工程彻底完成,则13万人口的温饱不仅会得到解决,而且奔小康的目标也将成为可能。
其次,解决花钱问题突破口在“洋”与“羊”。洋芋的种植栽培已在东乡全面普及,并且已使千家万户普遍受益,存在的问题是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子迈得不大,仅靠出售原料产生不了大的经济效益,因而要多建立一些精加工、深加工企业,提高洋芋附加值。如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东乡人民也可增加一定的收入。养羊存在的问题是暖棚养羊不普及,规模化和商品率还不高。县委、县政府早已认识到东乡养羊的重要意义,县上自1998年以来投入很大的精力,抓点示范,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因起步晚,资金不足等原因,养羊农户还远不如种洋芋农户那么普及。羊肉是城乡居民的日常副食品,东乡手抓羊肉也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如果采取得力措施,东乡农民户均养羊达到10只-15只,其收入可达1000元-2000元,花钱问题就可以基本得到解决。
再次,对于自然环境特别恶劣的地区,要采取政府投资、把穷根子连根拔掉的办法来解决,即整村整社地大规模移民。在移民上存在的问题是:除部分农民留恋故土外,大部分人无启动资金。因为移民除国家补贴外,还要贫困户自己解决一部分资金,这些贫困户连自己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根本无法拿出每户近万元的资金去搬迁新居和开拓新土,因而只有政府全额投资才行。整村整社规模移民的好处在于:一则容易组织动员,移民少有故土之恋;二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移出一户则脱贫奔小康一户,并可缓解当地人口压力。
当然,要全面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经济的道路,仅有上述三点还是不够的,还有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生态环境等问题都不能忽视。但东乡走出贫困是实现富裕的第一步,而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以上述三个环节最为重要。
八、科教兴县,提高生产力水平
如前文所述,在东乡贫困的一切原因中,首先的、基本的因素是人口素质较低。这表现在由于教育落后,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复杂劳动的技能、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从而只能进行一般的、简单的耕作与重体力劳动。而在东乡这样贫脊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这种低素质的简单劳动与听天由命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因此,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东乡脱贫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
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但根据解决温饱、稳定脱贫的要求,当前急需的仍然是科学技术的推广。东乡县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是投资少、人才缺乏。全县农业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只有45人。近几年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而且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不健全。对此,应增加投入、引进人才、健全机构、发挥效能。
为了培养既能种田又能挣钱的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也刻不容缓。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青年上完初中、高中后如果考不上中专、大学,就回家种地,而无一技之长。而东乡农民要真正永远摆脱贫困,主要还得靠各类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如加工粉条、制革、各类养殖业、林业技术,砖瓦泥木工,各类车辆驾驶技术,以及各种手工匠等等这类专长技术,除了农民自发地学习掌握之外,还要依靠县乡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培训。
在东乡,兴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突破口在乡一级。除了县上兴办职业学校,培养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外,在乡一级,每乡兴办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学校,每期50人~100人,举办若干年,达到每户至少有一位学有特长、能进行复杂技术劳动、能挣到维持家庭生活所用资金的人才,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要实现这项目标的难点有三:一是思想认识,二是资金,三是组织与安排。如果县乡各级组织重视此项工作,省、州有关部门能支持必要的资金,加上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和科学细致的操作,必定能收到十分良好的效果。
东乡县人民稳定脱贫实现富裕的工作千头万绪,超常规、创造性工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但根本的一条就在于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最终要使农民自己自强不息,自己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要使政府与农民的中间组织管理环节的操作人员,即广大干部职工和各类科技人员要有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要启动起社会各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直奔小康的内在活力。
总之,东乡的未来是光明灿烂的,只要朝着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并且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东乡人民必定能进一步发掘自身巨大的潜能,通过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凭着勤劳和拼搏,从而把千百年困扰东乡人民的贫困恶魔永远摆脱,同时创造出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美好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