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末,甬温动车事故的后续问题——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离职又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作为铁道部内部司局级干部的平级调动,王勇平的工作变动本不应该引起如此热议。但是,由于王勇平是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身份,自然成为动车事故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时刻会引起注意。
新闻发言人是时下国内官场上很特殊的一个岗位。不出新闻,一个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永远是默默无闻的;出了新闻,一个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很快就可能成为风云人物,他的一个举动也许会引起全国的轰动,他的一句话也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常常是一夜之间,或褒或贬,或升或降,也有像王勇平这样很快卷铺盖离开这个岗位的。据统计,我国部级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有一半已经换人,另一半中有部分得到了升职,也离开了这个岗位。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吗?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值得推敲吗?
新闻发言人,原本是一个人或单位对外发布消息、新闻的窗口。从功能上看,它是很单一的,只是把一个人或单位要向外发布的消息、新闻发布出去,仅此而已。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施行不久,看看国外的新闻发言人的表现就可以了解清楚了。在美国,总统、国会、五角大楼的新闻发言人几乎是天天在媒体上出镜,曝光率极高,他们把总统、国会、五角大楼认为需要和媒体见面的各种消息、新闻发布出去,有时是例行的,有时是临时的,也有时是突然的。新闻发言人有时是照本宣科,有时是自由发挥。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时是“独角戏”,发言人独自主持和发布;有时是多人参与,请专家讲解;有时还由总统、部长亲自发布消息和信息。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的功能只是“传声筒”,不是消息的来源地,也不是信息的决策者,发布的消息有误,提供的信息错误,板子应该打在消息提供者和信息决策者身上,而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发言人。从王勇平在动车事故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的表现看,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但是主要消息和信息是铁道部提供和决策的,发言人只是把这样的消息和信息对外发布了而已。即使是掩埋车体、孩子意外获救这样的消息,既不可能是王勇平自己发现的,也不可能是王勇平自作主张如此发布的。即便如此,王勇平在首场新闻发布会后,还是受到了舆论和媒体广泛的批评,更可悲的是,王勇平供职的部门——铁道部对此并没有给予认真地解释和说明,而是临阵换将,王勇平终于离开了多事之地——新闻发言人这个位子。
对此,有人评价铁道部不厚道。实际上,这远不是人情世故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和执行的缺陷。新闻发言人,他只是他所代表的个人和单位新闻发布的窗口和渠道,如果消息失真,信息错误,新闻和消息的来源和决策必须由作出决策的人来承担。有意无意把责任推给发言人,是应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有意为之的障眼法,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是当下官场的一种恶习。对此,必须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进行改进,还发言人应有的地位和人格尊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作出决策的领导们,在出现失误、错误的时候,走向前台,面对公众,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