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了鲁豫访谈,被采访人是著名大导演吴宇森。吴导演的片子看的不多,印象中多是打打杀杀的警匪片,有印象的好像《变脸》是一部大片。感觉中,这样的导演一定是很酷、很有派头。又是中国人,言谈上也一定是口若悬河、声如洪钟。至少也是很有语言“强势”,不会把观众,甚至是主持人太当回事。因为中国的名人太讲究“言谈举止”。
可看了电视采访,吴导演的“言谈举止”和想象中真是大相径庭。先说形象。吴导演在电视上的形象真是可亲可爱,一点架子都没有,就好像是邻居家中的大叔、大伯。中国人讲究“真人不露相”,有些名人确实是这样。但是,我把片子全部看完,尤其是看到对吴导演夫妇的采访,我的感觉是吴导演已经露相了,而且把自己“本真”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他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平常的老头。例如,他和老伴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时是那样的可爱,讲到开心处,是那样的高兴,笑的是那样的开怀,一点保留都没有,很有些“忘乎所以”;讲到他和演员在片场的生活片段,有声有色,娓娓道来,一点都不保留。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吴导演没有正襟危坐,没有不苟言笑,而真正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回忆过去的岁月。第二,说说他的口才。中国人本就善谈,一些名人更是如此。同样是大导演,中国的陈凯歌、张艺谋等就很有口才,可以从一个配角讲到主角,从主角讲到片子的主题,从主题可以上升到文化,甚至是中外文化。前两天,看采访陈凯歌谈《梅兰芳》就是这样,先谈孙红雷,进而谈到黎明和章子怡,接着说到梅先生本人,再发挥就谈到了中美文化,而且是那样的收放自如,大开大合。和陈导演相比,吴导演的口才就相去甚远了。在说话上,刚一接触,不仅没有口才,甚至有些“木讷”。看到他,我想到了金庸,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可是说起话来一点不精彩。随着采访节目的继续,一直听下去,慢慢就喜欢这老头的叙述了。看完节目,我恍然大悟,标准不同,对事物和人的评价就不同。本真、自然、随意,这些应该是说话的要求,也应该是口才好坏的标准。但是,现在的许多名人在显示自己的口才的时候,就愿意说那些空洞无物、玄而又玄的话,仿佛这样就很有口才。久而久之,我们也就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口才”了。再回到吴导演的口才上,他说话慢条斯理,处处从小处着眼,讲人,有名有姓,有褒有贬;讲事,因果照应,有好有坏,而且处处埋着“包袱”。例如,他讲到在片场“捉弄”周润发就很有些得意,畅快之情溢于言表。讲到美国导演不信他30年只有一个老婆,美国人不解、不信的样子,他笑得又是那样得意和自豪。正是这样言由心生,才使人感到亲切,人才喜欢听,这是真正的口才。再者,说说采访对象和采访人的关系。鲁豫是一位很优秀的主持人,也是主持人的朱军先生曾评价她主持访谈节目“无招胜有招”。就是这样一位有经验的采访人,碰到一些答非所问的名人也是颇有尴尬。但是,吴导演和鲁豫的访谈过程却很顺利,配合得很融洽,基本是有问就答。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导演在回答采访人的提问时,很少用外交辞令,就是一些有“陷阱”的问题,回答的也很机智和幽默。这是对采访人的尊重,更是对观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