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作为投资小、见效快的“铁杆庄稼”,已被泾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确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硬任务来完成。截止目前,全县共输出劳务人员21900人,其中县内就近输出8000人次,区内输出5000人次,有组织稳定输出4690人,其中向福建省莆田市、厦门市输出380人,山东33人,广东29人。给高科技、高标准、高要求的海尔集团公司输送6人。劳务总收入489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410元。各级党政组织和在泾源挂职的福建省对口帮扶的各位干部都倾注了不少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在谈到巩固已有的成绩,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泾源县政府马崇林县长说:家庭移民式劳务输出是一种较为稳定,宜于扎根,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快速的劳务输出形式,很有总结推广和扩大范围的必要。
是的,作为社会分子的家庭,夫妻双方共同在外打工,不但收入高,稳定性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就有了长期在外务工的打算,这样有利于尽快改变贫困面貌,也为他们后代走向城市,走向富裕铺就了道路。
泾源县黄花乡向阳村的喜占忠1999年结婚后,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只好带着新婚的妻子到山东、西安等地打工。因他精于水泥瓦活,做活讲求质量,重信誉,为人仗义,2002年,他们夫妇在西安站稳了脚跟后,便将本村及邻村的40名精壮劳力带到西安联合搞建筑工程承包,他们夫妇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40名本村及邻村的务工人员年纯收入不断提高。其中全村经济总收入20%来自他带出去的民工的收入。他和他的伙伴们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让陕西省秦建基础公司董事长吕明、总经理吕东兄弟及长安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曹志平、总经理何京明深为钦佩。老总们除了给民工们送去节日慰问品外,问他们夫妇有什么要求,喜占忠和妻子于淑生说:“我们的清真寺年久失修,上百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里面礼拜,我们想给清真寺捐点钱。”
“还有呢?”吕明董事长问喜占忠,他笑呵呵地说:“我们的村里还有部分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拿我带的这帮民工来说,他们有文化的不会技术,有技术的没有文化,这样他们的劳动效率就不高,也影响他们走向小康生活。我想替那些失学孩子交学费,让上辈子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老总们听了都向他们投去赞许的微笑,曹志平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说吧!维修清真寺和失学孩子的学费总共需要多少,我们四个替你们出。”“各需5000元。”“没问题!”喜占忠激动地紧紧地握着老总们的手说:“我先替穆斯林坊民和孩子们谢谢你们!”
吕东笑着说:“先别忙着谢我们,好事还在后头呢!我们几个已经商量好了,4月份希望能到你们那里去考察,看有什么项目可以投资,算是对你和你的弟兄们的鼓励!”
4月1日,六盘山下的泾源乍暖还寒,但黄花乡向阳小学和向阳清真寺院里都格外热闹。由喜占忠引来的老总们分别向向阳小学和清真寺捐了款,泾源县政府摆金莲副县长,教育局盛文海副局长、黄花乡乡长于光明分别向老总们赠送了“功德千秋,心系贫困学生”和“情系多斯弟(穆斯林)”两面锦旗。捐赠仪式结束后,老总们考察了向阳村,决定投资植树,把这里开发成旅游景点。
香水镇大庄村杨继恒在北京打工期间潜心学到一手过硬的厨艺,被老板看中,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杨继恒又将自己的两个兄弟及本村的同伴招收到饭店,现在大庄村的民工在北京牛街等地开高中低档饭馆的有7家,解决本村民工就业45人,第二年创收70多万元。
在银川市启元制药厂打工的惠台乡卡子村的拜小花,她同未婚夫一起将自己家乡盛产各种名贵中药材的事讲给老板听,启元药厂的老总特地考察后,将卡子村变为该厂中药材基地。这个村现在种植半夏、柴胡、党参、黄芪、天麻全被启元制药厂订购,使村上的种药户有了可靠的收入。
上述例子目前在泾源县举不胜举。只有走出去,农民的思想才能解放,观念才能更新;只有走出去眼界才会开阔,才会觅到机遇,才能找到财路,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走出去的人不仅挣到了票子,生活富裕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乡、同学中的旧观念、旧思想冲击很大,他们向家人说外面的新鲜事,传播山外面的世界的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外地商机、用工信息等,对家乡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无形中给家乡与外界的联系建起了一座桥梁。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受到了磨练,增强了他们自我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返乡后,他们能够利用在外务工时学到的技术及积累的经验、资金,纷纷在本县创业、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了亮点。目前,据劳动就业局调查:本县家庭户在各种行业发展的就有817户1948人。其中,夫妻共同外出创业就业的有724户1148人。他们不但自己换了脑子、挣了票子,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影响,家里人的生活好了,观念也变了,脱胎换骨一样起了变化。
走进在福建省莆田德信电子集团公司当总拉长的禹秀琴家,她60岁的母亲禹牡丹老人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她领着我们看了她养的58张蚕,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主人的悉心照顾下已开始吐丝。一头刚产下双犊的利木赞牛正在喂养它的两个牛犊。禹秀琴64岁的父亲在本坊做教长,他说:“小女儿在外面打工这是好事。我们都支持她,倒不是图她挣多少钱。女儿文化高,让她在外面好好锻炼,做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有用人就行。”
新民乡杨堡村的马忠学说:“我女儿马园园去年走福建时刚满16岁,我不图她挣多少钱,家里也不缺她挣的那点钱。我希望她能给她的弟妹带个好头,不要当窝里佬!”
该村的另一村民马爱香告诉我们:“我这个小杂货摊是女儿禹海红从福建打来电话让我贷款搞的,她说3000元贷款让我别担心,她寄工资来还,按女儿寄出的时间这两天就快到了。”她很喜出望外地说。
从西安打工回来的禹得恩听说我们在采访务工人员情况,他热情地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年在外面打工增长了不少见识,原来老人告诉我们,‘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不能吃汉人的饭,喝他们的水。’现在想这些话是多么的愚昧无知。眼下我们村包括我在内从外面找的汉民媳妇达40多个!她们个个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尊老爱幼。”正说着他的汉族媳妇梁艳丽从屋里走出来,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茶,她大大的眼睛,甜甜的酒窝,颇像电影演员。我们问:“那老人反对吗?”禹有明的汉族媳妇陆小梅抢着说:“老人把我们比她们的子女还疼爱!”“为什么?”她们说:“老人认为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远离娘家,更需要疼肠。”
我们又好奇地问两个小伙子:“你们为什么要找汉族媳妇?”
禹得恩笑着说:“一方面出门在外打工的回族女孩少,另一方面听说不同民族的人结婚的后代聪明漂亮,我们的后代也要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有出息。”
禹得恩的话令我们钦佩、震撼。这是劳务输出激发出来的生命力。这是劳务输出塑造成的全新的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一代泾源农民,他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新型农民的思想美德,一种新思潮的思考,一种理性的震憾力。假如不走出大山,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想法,因为他的久居深山,一但沐浴到阳光便会灿烂发光。
无疑,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光”。假如真有造物主的话,人类确实不愧为上帝的宠儿。亚当和夏娃在遗传给子孙们智慧、灵气,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让他们的子孙在发展完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各种挑战和困扰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