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奋斗,
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土地?
如果没有付出,
怎能使寂静的村庄骚动?
如果没有汗水的挥洒,
又怎能换来小山似的“金蛋蛋”?
也许有人会说,什么“金蛋蛋”?不就是双孢菇吗,故弄玄虚唬弄人。但是对于经历了贫困和艰辛,生存在群山环抱中的泾源人来说,对它的体味最深,理解最透彻。
其一是它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金蛋蛋”双孢菇同其它菇类相比,质地细嫩,鲜美可口,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的绿色食品,它的蛋白质是笋、菠菜、马铃薯、白菜等蔬菜的两倍,与牛奶相等;但脂肪含量仅为牛奶的1/10,比一般蔬菜的含量还低。蛋白质的可消化率达70%耀90%,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都较高,特别是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十分丰富,这恰恰是大多数谷物缺乏的。双孢菇还含有丰富的铁、磷、钾、钙等矿物质元素,营养学界称它是一种营养全面的蔬菜品种。
其二是它有一定的药物价值:医学界普遍认为,双孢菇是一种药膳型强体健身的滋补食品。左丘明的《吕氏春秋》、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朝薜宝辰的《素食说略》等著作中,对它的食用、药用价值都有全面细致而又深刻的记载。
其三,从经济价值讲,双孢菇生长周期最短(15天-20天),是实用菌中收获最快的一种,成本低,见效快。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1公斤售16元左右。在广州、深圳每公斤在20元-30元,而客商上门来收购一斤均在2.5元-3元,一斤称8个双孢菇,一个双孢菇价值0.3元,相当于一个鸡蛋的价值,所以说,泾源县人将双孢菇比作“金蛋蛋”,是他们对双孢菇的爱称,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一种机遇的来临,需要人去抓、去闯,陈春夏便抓住了这个机遇,为泾源创造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奇迹。
闽宁两地虽相距遥远,但共同富裕的愿望却把两省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02年,泾源县委书记王珍带领泾源县党政代表团在厦门市集美区进行考察学习,随后集美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吴南翔带领集美区党政代表团来泾源县进行考察。一份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原则的厦门市集美区对口帮扶泾源县的协议书,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签订了下来。
根据闽宁两省对口帮扶第六次联席会议精神,泾源县与厦门市集美区结成帮扶对子。作为福建省第三批派到宁夏南部山区挂职工作的陈春夏,带着福建人民的重托,肩负着扶贫重任来到泾源县走马上任,他担任泾源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他努力克服生活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看、听、问的形式寻找着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泾源县的八个乡镇,基本摸清了全县的实际情况。一个集种植、养殖、科技教育、劳务输出等十个相关内容的帮扶蓝图在陈春夏的脑海中形成了。他深知,两年的时间稍纵即逝,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胸怀大志。在他的心里,默默为自己立下一道军令状,一定要在两年时间里为泾源县人民做一些事情,在扶贫之路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脚印。
根据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利用闽宁帮扶资金,在“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覆盖的范围内,相继启动了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闽宁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这是闽宁对口帮扶的重点项目,也是山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特色产业。在闽宁两省区的高度重视下,宁南山区菌草产业发展较快。为抢占市场“制高点”,尽快把山区的菌草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在固原市召开了全区菌草产业座谈会,接着又举办了培训会,先后又组织两批60多人到福建省进行了菌草技术培训。
不久,固原市的彭阳、隆德两县菌草试种成功。这对陈春夏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是喜也是忧。喜的是泾源与彭阳、隆德的气候差不多,那里能搞泾源就能搞。泾源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养牛(羊)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牛粪多,群众到处乱堆很不卫生,并且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在泾源搞菌草,把秸秆和牛羊粪作为菌草培养料,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忧的是泾源人祖祖辈辈以种粮养畜为主,干部和群众不知菌草为何物,干部怕种植失败群众找麻烦,群众怕产品没销路,要让干部群众接受菌草种植肯定难度大。
深夜,劳累了一天的泾源县城进入了休眠状态,静得出奇,陈春夏卧室里的灯依然亮着。他反复设想着要在泾源县利用闽宁资金搞菌草种植,首先要搞一个示范点。可是这个示范点放在哪里最好呢?这个示范点非常重要,搞好了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在全县推广;搞不好国家的经济受损失,群众的利益受损失。这个示范点必须选准、选好。
陈春夏一夜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床,迎着初春的冷风漫步在泾源县香水街——香水镇驻地。香水镇地处泾河以北,原名泾北乡。后因发源于西峡野荷谷香水泉的一条河流由此乡穿过而得名。此泉流出的地方有淡淡的香味,水质清洌甘甜,所以此泉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香水泉,泉水汇入的河称为香水河。传说数千年以前香水泉被称为“龙池”,有“清泉石上流,龙泉水幽碧”之美誉。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976年、公元前220年以及公元前112年,就有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君王西巡途径“龙池”,看到池水涟漪的香水河,大饮此水,久久不肯离去之说法。后来在撤乡改镇时将泾北乡改名为香水镇。
香水镇作为县城驻地,泾华公路、泾隆公路、泾固公路、泾平公路穿境而过。全县7条河流中,白面河、香水河、盛义河、暖水河、拜泉河5条河流流过此镇。北接旷世雄伟的六盘山,西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荷花苑旅游景区。凭借着种种优势,占据着泾源的地理、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底,在全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又将北面的惠台乡,东边的园子乡合并到香水镇的管辖范围。使该镇的人口由原来的1.4万人,增加到2.8万人。地域面积由原来的95平方公里,增加到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1万亩增加到1.88万亩。合并后的香水镇各种资源优势得到整合,给香水镇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放眼山外的世界,那富裕的生活,高档次的享受,那文明的气息,透过厚重的时空,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但是,再将目光聚焦在本土地域以前的岁月,人们看到最多的两个字便是“落后”,破烂的村庄最容易找到的两个字是“贫困”。在这写满贫困、落后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终年在贫困线上挣扎着,他们承袭了祖辈们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的一生厮守着镢头、锄头,不离地头。女人一天两顿饭,成天围着锅台、炕头和娃娃转,吃苦耐劳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他们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仍是广种薄收,遇到自然灾害,有的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有的家庭甚至贫困到交不起孩子的几十元学费,买不起一袋化肥的地步。年初的希望,年终变成极度的失望。年年如此,农民们的心冷了。他们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那日夜幽幽咽咽的香水河波浪前呼后拥,发出的声响像在吟唱着一曲难以诉说的悲歌,歌词描绘的依旧是一幅悲凉的画面:香水镇好地方,早吃土豆,晚喝汤。想出门,没衣裳,生下娃,没学上……随着中国那让世界叹为观止的改革年代的开始,香水河所奏出的悲歌已经成为历史。
贫困,能唤醒一个民族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贫困也激活了香水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贫困成就了各级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为官之道。他们带领全镇人负重拼搏,为香水镇谱写新的篇章。
20多年来,通过各级组织的亲切关怀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香水镇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50%的行政村通了自来水。其中一些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四通”目标。香水镇基本形成了以城郊型经济为主的农林牧工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和相适应的经济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凝结着当地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也留下了外来干部的心血和足迹。
陈春夏走着寻思着。时至今日,历史已翻开了新的册页,香水镇的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受了新世纪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春风沐浴之后,香水镇更需要一如既往的关注。这里是泾源的门面,泾源的形象。对!菌草示范基地就放在香水镇附近的村子搞。陈春夏带着设想向县委书记王珍去请示。王书记听了他的汇报后高兴地说:“好!菌草示范基地就放在香水镇的永丰村。永丰村是纯汉民村,在外面打工的人多,思想活跃,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对新事物容易接受,再加上县城的带动和辐射,效益一定会很好的。再者,他们已从种温棚蔬菜上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自然高。把菌草和蔬菜结合起来搞效益会更好。”王书记的肯定和支持给陈春夏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他立即叫上香水镇党委书记马忠学、镇长马有素、人大主席石荣等去永丰村实地考察。
永丰村位于泾隆公路沿线,距县城两公里,耕地都在公路两旁,全是一马平川,靠近县城,地理位置优越,用百姓的话说这里是泾源的“天心地胆”。全村设两个村民小组,共有148户658口人,土地面积2623.95亩,人均耕地2.1亩。村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7岁,文化程度均为高中。2002年人均收入1000元,28户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700元。在农村,凡是靠近县城的地方,由于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比较富裕。但永丰村紧挨县城,那破旧的民房,门前乱堆的牛粪、猪粪,劳动之余靠着墙根谝闲的村民,以及村干部那一张疲于奔波而布满沧桑的脸,都与县城人的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真实地显示着这里的贫困与落后。
村里的孩子都在县城上中学,因无钱在县城吃饭,每天只好往返6趟,步行12公里路。孩子们风里来雨里去,家长竟给孩子们买不起一辆自行车。
走进初中毕业生郑志惠家,5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陈春夏问:“你怎么不出去打工?”
“打工挣不了几个钱。再说地里的庄稼也得干。”郑志惠无奈地说。
“那你怎么不搞个蔬菜棚或者干点别的?”
“我没有资金投入,现在干任何事都得有本钱。”陈春夏看着郑志惠那贫穷、萎靡不振以及同他差不多的人家,心里很沉重。他们是泾源县这块神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着整个县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进步。
据《民国化平志》、《泾源县志》记载,这个村在历史上曾有过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唐五代(公元625年)时,在这里设制胜关和置马市(马匹交易市场)。宋乾德二年(964年),这里作为安化县县址,管辖今泾河源兴盛等4个乡镇。
金大定七年(1167年),将安化县改为化平县,隶属凤翔路平凉府。直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陕西回族起义失败后,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旨在这里安民时,令提督喻胜荣通判左寿昆于化平督修土城一座(今泾源县城),才将县衙从永丰迁至今泾源县城。左宗棠把居住在泾源县的人迁到今甘肃平凉的马场、高岭子以及宁夏固原等地,只留下今泾源县黄花乡山里面的黄洼村和靠近县城的永丰村,永丰村作为官府家眷居住之地称为官庄。随后将起义失败后所剩的9600名老弱病残的陕回安插在今泾源县各地,所以泾源人至今还保留使用着陕西话,村庄还叫着在陕西时的名字,以示对家乡和亲人的纪念。
左宗棠实施“安民”计划后,官庄(永丰)村作为清廷官员家眷居住地,官庄人作为良民尽管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四周却被大片的原始森林包围,清廷处处设卡禁止出入。官庄村的汉族百姓和陕回同样被囚禁在那远离文明的狭小环境中,从那时起一个潜在的比缺吃少穿更为可怕的恶运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一个制约人的发展,钝挫人的欲望,消蚀人的潜能的封闭环境便形成了。狭小的生存环境,不能提供生命所需的充分的物质资源,营养不良导致人的智力、体力同时退化;这种环境限制了人的通婚范围,使人的遗传质量逐渐低劣;大山阻隔了文明气息的传入,使这里的人受教育的权利被漠视、被剥夺,使人的智力在潜移默化中萎缩。人的潜能已不是用来改造自然环境,而是本能地适应自然环境,这种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悲剧一代又一代地重演着,是这里贫困的主要根源。
历史,沉重的历史,辛酸的历史,残酷的历史。
陈春夏回味着这片土地上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体味了被苦水浸泡过的这片土地上人的生存的艰辛经历,感喟良多。他想:今天,无论人们对曾做过陕甘总督的清朝名将左宗棠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他在1877年镇压回民暴动后,将9600多陕甘回民囚禁于宁夏泾源这件事,却是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该是拿出魄力和智慧对这里进行特别关注的时候了。陈春夏从地里抓出一把黑土,这厚重的土在他手里沉甸甸的,他仔细地观察着、思索着,土末顺着他的手指掉在脚下的土地里,他拍了一下沾满土的手,高兴地对乡村干部说:“太好了,这里的土质非常好,是上等的种蘑菇的土质,这种黑土地在其他地方还不多见,那可是天然的磷肥原料——腐殖质,这种土壤种出的蘑菇和蔬菜肯定比其他地方都好。”
村民们被召集到村委会,35岁的村支书冯天武血气方刚,他对急于想知道开会内容的村民说:“今天把大家召集来,主要是陈县长想在咱村试种蘑菇,把咱永丰村建成蘑菇种植示范基地,让远近的人都来咱这里买蘑菇,咱们待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
冯天武的话未说完,乡亲们就议论开了。种蘑菇?新鲜事。乡亲们既高兴、又怀疑,这又不成了像前面的地膜玉米、养羊工程,来人一宣传、一动员,再搞一两户试点,不行就拉倒,并追加一句“扶不起来”,一拍屁股走人!乡亲们对外面来扶贫搞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早已习以为常了,早已不报多大希望,心想命里该受穷,跑到天尽头,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咱这穷命!
镇党委书记马忠学说:“陈县长他们福建搞菌草已经20多年了,效益非常好。这个项目是他专门照顾咱们永丰村的。”40岁出头的村主任孟中玉是个稳重求实的人,永丰村那8个蔬菜棚就是他带头联户建起来的,算是有经济头脑先行一步的人,称得上是村里的一个头羊,因此,他在村民中很有威信,农民们都看他。孟中玉连忙给乡亲们解释:“陈县长在咱们村搞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让咱村的人尽快富起来。”一双双惊奇的、纯朴的、疑惑的眼睛望着陈春夏。
陈春夏看出了乡亲们的心思,他想不能让这些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再次失望。他说:“乡亲们,种蘑菇的效益确实很好,一斤蘑菇在大城市可以卖到几块,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斤称8个蘑菇,一个蘑菇就可以卖3角钱,而一个鸡蛋在咱县上卖3角钱,养一只鸡一天只能生一个鸡蛋,而种蘑菇一天可以采两次,一个平方米就可以出菇15斤-20斤,这相当于多少只鸡、多少个鸡蛋?咱们这里自然条件好,只要按科学的方法,掌握好技术,我认为你们一定能搞好。”掌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陈春夏说得村民们心里热乎乎的。因为他的话通俗易懂,账算得很细,也很精,可以说深入浅出,村民们一听便互相谈论着,原来只在蔬菜店里见过蘑菇,在宴席上吃过蘑菇,陈县长今天让咱们来种蘑菇,这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那万一赔了怎么办?”村民马良翼突然问。“只要你们按要求操作,赔了损失我来承担!”陈春夏为了让群众吃定心丸,他向群众承诺着。“那销不出去怎么办?”村民林德全担心地问。“技术福建早就有,菌草种植技术培训是闽宁对口帮扶的重点工程。销路我到福建去请客商来这里收。你们只要按照要求种好蘑菇就行了。”陈春夏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村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意识到:这里群众在很长时间脱不了贫的主要根源在于他们还缺乏精神,缺乏胆略,缺乏闯劲,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造成了他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不了狠心,应该给他们传授新的技术知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介绍先进的致富经验,激活他们致富的愿望,要做到这样,就要把他们带出去让他们去学习,去开眼界。他把自已知道的一一讲给干部群众,他想以此为契机给这些乡村干部群众洗洗脑子。是的,也是该洗洗脑子的时候了,中国加入W TO 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正在一浪高过一浪,跨国竞争也愈演愈烈。正如一位蜚声国际的管理专家所说:“目前的国家疆界正在不断消失。”中国作为W TO 成员国,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逐步把农民引向市场。外面的世界变得太快,脑子不转快,怎么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怎么去适应无情的市场经济?陈春夏信手拈来,国际的、国内的,引经据典,娓娓而谈,听者赞不绝口。
精彩!讲得实在太精彩了!在场的干部群众评价着,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评价着,掌声再次响起,经久不息,伴随着掌声有人喊:“算上我一个,我愿种蘑菇。”“我愿种两棚。”一会儿工夫,30户33个棚报齐了。陈春夏笑了,镇上的干部也笑了,劝陈春夏不要搞这个项目的人也尴尬地笑了。
原来难以解决的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就连温棚占地面积24.75亩的土地也很快解决了,在陈春夏耐心地说服下,那些不想种菇或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民,把土地以每亩每年400斤小麦的折价痛快地租给了第一批种菇的人。陈春夏更相信“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的真正含义,他更喜欢这片贫瘠土地上这憨厚的群众了。陈春夏激动地走上前同村民林德全紧紧地拥抱。村民们望着这不摆官架子的挂职干部,脸上乐开了花,心里想:多好的领导干部啊!永丰村的人从没有见过当官的这样对待老百姓,太随和、太亲切了,他们都很感动。他在工作上遇到困难能给他以温馨、以信心的竟是这群素不相识的群众。陈春夏很珍惜这份难得抚慰和理解,才做出如此激动的拥抱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