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2800000010

第10章 “念牛经、说牛话、办牛事”

曾几何时,西海固地区与甘肃的定西、河西地区被统称为“三西”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西海固则居“三西”贫困之首,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72年,当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得知西海固地区的人民还在受贫困煎熬时,他心里很难受,他流泪了。周总理在中直机关7000人的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啊!”为此国务院还成立了“三西”办公室,专门负责这三个地区的扶贫工作。30多年过去了,铭记着周总理忧思的各级组织为了西海固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的确想尽了办法:搞引水工程、生态工程、养牛工程,从各个方面来改善西海固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作为西海固贫困县之一的泾源县,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当作立县之本的一项重要措施。把牛的发展看作中枢,把牛的改良视作动脉,把牛的饲养方式的改变作为血脉。全县围绕这一主题,在养殖业方面,十年前,主要利用自治区家畜繁育中心提供的短角、秦川牛和西门塔尔两个役肉、肉役兼用品种牛进行冷配杂交改良。在泾源县要数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牛最好,个儿大,肩峰高耸,劲儿也足。短角、西门塔尔和秦川牛杂交的牛更漂亮,犄角向前弯去,顶架也历害,而且皮实、好养,喜欢爬山扒洼食草,当地人称“爬山虎”。泾源县的“爬山虎”牛的知名度很高。远近的人都知道泾源县的“爬山虎”名符其实,也曾因此荣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贫穷是一个让人沉重的字眼,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贫穷更加坚定了当地群众利用科技改变贫穷的信心。贫穷无止境探索就永无止境,创新便成了探索和发展的灵魂。

泾源地处高寒阴湿地区,无霜期最短,只有130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虽然不缺水,但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当养牛业在这里兴起,黄牛的改良取得成就时,人们高兴地说,这里的黄土地睁开了眼睛!人类越是接近文明,越是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质量对于生存的环境是多么重要,穷怕了的泾源人再也不愿像祖先们那样浑浑噩噩地背着贫穷的负担打发日月。无论泾源人曾经怎样地感叹过自己的贫穷和愚昧,但在科学文明气息的影响下,他们开始用理智、用科学驾驭自己的命运。战后的日本和中国处在同一贫困线上,但是,日本卧薪尝胆地利用科学技术网络人才,人家领先了,而我们却落后了,是知识和科学技术拉开了我国和日本之间的距离。

面对拉开的距离,邓小平用穿透岁月的眼光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拉开的距离,宁夏区党委、区政府提出:宁夏要腾飞,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面对泾源县与其它地方的差距,泾源县提出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民族插上科技翅膀,泾源才能一天天变好。

1998年7月,厦门来的第二任挂职县长汪成旺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片贫脊的土地,汪成旺在厦门市任集美区街道办事处书记。

阳春三月,南国的厦门已是春暖花开,蜂飞蝶舞,而塞上西海固的泾源依然是雪花飞舞,寒风刺骨。

上任伊始,汪成旺克服气候、生活、语言诸多困难,风尘仆仆走乡、进村、进农家,深入田间地头,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在短时期内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找准东西部合作、对口帮扶的结合点,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政府、社会、企业等多种渠道,很快确定了以养牛、养羊为主的开发式扶贫、科技扶贫的路子——实行集约化养牛,发展商品牛生产基地;帮助泾源对传统养牛产业进行了大胆改革,实施“良种工程”项目的开发。在泾河源镇南庄、冶家、龙潭3个村联合150户农户,建起了4个国际良种法国纯利木赞牛胚胎移植繁育示范小区,集中饲养当地基础利木赞母牛,进行纯利木赞胚胎移植繁育,抓住了泾源养牛业发展的关键,加快了群众科学养牛新观念的形成;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畜牧业的思路,采取“扶一还一再扶一”的做法,在黄花乡红土村、兴盛乡新旗村、香水镇车村和杨家村等6个村建立适龄母牛养殖示范村(即闽宁温饱示范村),扶持269户贫困农户养牛。

汪成旺来到南庄村,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耸立在村前的那座大山。全村192户920人,全部面山而居。村民们住在低矮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子里,门前的大山挡住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怀抱大山,眼里只有大山,大山占据着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看不到更远的景致。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被大山封锁着,接受不到现代文明的刺激。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遭受山洪的袭击。这里的干部群众提起1990年那场特大暴雨遭受洪水袭击的事件,至今还心有余悸。全村许多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被洪水冲倒,没有冲倒的房子被一米深的积水泡过后,全部成了危房。全县干部、职工、武警战士1500多人来到村里救灾。灾后尽管政府拨款重建、维修重灾户的房屋,但仍有部分人至今住着危房。村主任李强说,每逢下雨我们村干部都不敢睡觉,一户一户地查看。

汪成旺随村支书兰六四、村主任李强来到村民马文喜家。他家有5口人,至今仍住在一间半的旧房里,四周用木头顶着。村民兰中玉家8口人,住在三间旧土坯房里,每逢下雨就用脸盆、吃饭锅接雨水。汪成旺问村干部,住这样的危房全村有多少户?支书兰六四说:“有50多户。”50户人家,多少生命处在危险状态。汪成旺说,要尽快想办法把这些危房户的房子问题解决了!

经汪成旺同乡政府、村上商量对56户危房进行改造,并给他们统一划宅基地,要求每家都带小菜园,搞花园、三园农庄,以便同六盘山景区接轨,搞“农家乐”旅游接待。56户危房改造户,汪成旺给每户2400元补助款,要求统一建成砖木结构,石膏板吊顶,房内全部铺地板砖。有人听说建房要求高,不愿建,只想拿2400多元搞别的。汪成旺说,多少年才盖一次房,你们不能今年盖房,明年就维修,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这里紧靠景区,要盖得有民族特色,搞成民俗村,你建好了宣传了,人家才会来,来这里住和吃,来这里买民族用品,让外面的人感觉这里民风纯朴,感受回族风土人情,让人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在进行危房改造的同时,他同县、乡领导商议在这里及相邻的冶家村、龙潭村搞养牛示范园区。在他的精心策划和督促下,3个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高标准示范园区建了起来。给每户投资4000元,其余部分群众自己出资统一建牛舍。一户两头牛,一头牛补贴2000元,由政府统一购牛,对每户两间标准化牛舍群众只能有使用权,不想养牛的可以交与他人饲养,同养牛户签合同:三年以后还一头小牛,还回的小牛再扶持给其他农户,继续滚雪球发展。

龙潭村因在老龙潭附近得名,全村有239户1040人,藏在深山沟里。村子同《西游记》中记载的魏征斩泾河老龙的老龙潭相距不足1公里远。老龙潭美名远扬,清人胡纪漠公元1790年奉诏勘测泾水时,他在《泾水真源记》中赋诗曰:“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多少年来老龙潭不仅拥有高原的“天然水塔”美称,还拥有风采迷人的景观。汪成旺想,在这神奇美丽的地方不该出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现象。这里应该很快富起来,与那些美妙的传说形成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不能让这里美得遗憾、美得徒有虚名。汪成旺看到24岁的村支书马全有年轻有为,充满朝气,村主任冶福生精明能干,两人都是贩牛能手,当即决定在龙潭村建养牛示范园区:首批50户,100座牛舍,建两个点,上村和下村各建一个;要求是统一标准的砖木结构房,玻璃钢窗,铁门一个颜色,外观要美,统一建牛舍,分户饲养,每户两间;给每户投资2000元牛舍钱;由村上统一购料,农户互帮自建牛舍,占地由村上协调互相对换;并给每户扶持养牛1800元,个人配套300元用于购牛。随后汪成旺又用8万元建设村里的道路,每头牛补贴800元,加之,群众自筹2100元,由泾河源镇政府统一购买秦川、利木赞基础母牛。一个现代化高标准肉牛示范园区一个月就建成了。当100多头光滑、体形漂亮的牛在漂亮的牛舍里饲养时,参观取经和采访的络绎不绝。龙潭村、冶家村、南庄村成了泾源县的焦点。这一设施饲养将取代千百年来传统放牧粗放性饲养方法,首次将科学饲养方法引入农家。

养牛示范园区建成后,汪成旺特意请来畜牧技术人员在龙潭、冶家、南庄村办3期养牛技术培训班,一辈子没有进过课堂的南庄村老支书兰六四、村主任李强,冶家村支书冶四俊、村主任冶恩慈,以及龙潭村村主任冶福生,他们同村民们一起走进养牛培训班,接受科学的洗礼。

他们学习掌握了黄牛的科学饲草酶贮技术、科学育肥方法:牛每天都需要水分、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养分,而这些养分是由每天所食的饲料及其饮水所提供的。饲料的搭配科学与否决定着牛的育肥速度的快慢。汪成旺同畜牧技术人员在南庄和龙潭村,让群众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用粉碎机粗筛粉碎或人工铡草,长度掌握在两厘米左右。干草与水的比例1颐1.5-2,即100公斤干草加水150公斤-200公斤(水份在60%-70%的青秸秆不加水),再用酶贮粉用量为干草的0.1%,即100公斤用酶贮粉0.1公斤(2两);麸皮用量为酶贮粉的20倍-30倍,即100公斤干草用麸皮2公斤-3公斤;食盐用量为干草的0.5%-1%,即100公斤干草用食盐0.5公斤-1公斤。将这三项配料混合后均匀地拌入加水后的饲草中,然后装池,分层填踩实,每层20厘米-30厘米,装完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压土20厘米封口。池贮每立方米250公斤左右。

饲草酶贮时间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5月-9月份需7天左右,初春和深秋需15天左右,冬季放在5益环境下需28天左右。第一次饲喂酶贮草要与其它饲草混合,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到每头牛每天5公斤-8公斤。

开始群众不愿接受这样的酶贮技术。汪成旺就反复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亲自试试。个别人通过试验发现,牛很爱吃这种饲草料,并且上膘很快。饲草酶贮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等6种营养物质集于一体,这些营养物质是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成分,也是转变成各种营养的有效原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南庄村、冶家村、龙潭村三个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全县各乡镇群众搞圈舍饲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久,便扩展到白吉村、高峰村,香水镇的米冈村、暖水村、园子村、下桥村,兴盛乡的上黄村。一个以改变粗放式饲养为圈养,以提供冷配式优良品种,科学喂养,疫病防治等服务的“扶牛(适龄母牛)还牛”工程,落实到4个乡镇6个村。集约化饲养牛舍在汪成旺的精心策划及辛勤督促下已经建成,并出现了很好的效益。

南庄村支书兰六四,这个40岁以前连一双雨鞋都买不起,一遇下雨就把吃饭坐的木板凳绑在脚下行走,靠卖竹子糊口的村干部,现在已成为7头牛的拥有者。杨文全这个过去烧木炭的庄稼汉,现在每年卖牛、榨油、搞建筑,收入达10多万元。兰中玉通过养牛,不但还清了一万元贷款,还给有精神病的妻子治好了病,建了一个蔬菜大棚,每年净收入在1万元左右。龙潭村的冶西俊,三年卖了10头牛,还清了贷款,还买了拖拉机,家里还有三头牛。香水镇下寺村的李金明高兴地说:“我用每年卖牛的钱,供养了两个大学生,大女儿宁夏大学英语系刚毕业做教师,今年儿子又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如果不是汪书记扶持那头牛,我的孩子就上不起大学。”泾河源镇党委书记马德才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全乡人均收入达1172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龙潭、南庄两个示范村人均收入达1500元以上。”香水镇下寺村支书童玉梅激动地说:“扶牛还牛,搞舍饲养牛我村走在了全县最前列,通过检查验收我们村年年第一,我个人也被全国妇联、区妇联,林业部和区林业厅评为‘三八’绿色工程先进个人。”

蔡顺驰、汪成旺回厦门已经好几年了。几年的时间可以冲刷掉许多人无数虚浮的功名利剥,荣辱沉浮,可唯独冲刷不掉蔡顺驰、汪成旺留给群众的那些永恒的项目和他们的创新精神。请看各乡镇那花园式标准养牛小区,科技含量高的管理平台,应变灵活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泾源县产业化养牛模式,倾倒了无数参观者、采访者,他们激动地记录着、书写着。

2004年上半年,全县牛存栏3.2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全县90%以上农户从事畜牧业。有1400多人从事饲草养牛和贩运。绝大部分农户掌握了牛羊饲养技术,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类推荐
  • 纸上还乡

    纸上还乡

    30余篇约14万字精美的散文作品,凡是有乡村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人,都可在其中找到过去的青春记忆和无法消释的故土情怀——以乡村为经,以情感为纬,在喧嚣的现代语境中,以一颗对故乡、亲人、生命的感恩之心,描绘出一个“80后”作家疼痛、细腻、诗意的生活图景,并以此完成了一代人“纸上还乡”的精神历程。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王汶石文集(第三卷)

    王汶石文集(第三卷)

    本书收有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黑凤》;剧本《边境上》、《复仇》和诗词《毕业歌》、《太阳一出满山红》、《黄河恋》、《有我后来人》等。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 逍遥集

    逍遥集

    一个凡夫俗子闯进诗的殿堂,被那斑斓夺目的光芒刺得眼花缭乱,被古人慷慨的高歌、激愤的呐喊、委婉的吟唱和坦荡的宣泄所感染,于是喜欢上古典诗词。开始学古体诗词,写古体诗词,以为它精炼含蓄,是叙事抒情绝好的方式。用诗词来抒发一时的感受。有感则吟,临景则歌。
热门推荐
  • 天衍吟龙诀

    天衍吟龙诀

    若老天定要这样安排,那我偏要逆天而行;若这路始终如此艰难,那我偏要迎难而上;你若离去,天涯海角我也要寻到你!或许此生本就不凡,那就唯有用手中利剑斩尽这仇恨的羁绊,破碎这无尽的虚空......
  • 一年蜕变

    一年蜕变

    本书描写三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到位于祖国最西边的魅力之都-新疆,准备寻求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别的,期间所发生的一切,细细回想起来,心中总会有一股暖流涌动。但愿这本书可以让初入职场的少年少走一些弯路。
  • 断肠字点点

    断肠字点点

    没有老套的爱恨情仇,只有无奈的悲欢离合。是自己错了还是世界错了,我们谁能知晓?“俗尘渺渺,天意茫茫”的背后又有多少炫丽的往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同时走近自己的心灵
  • 岁月心

    岁月心

    千年的路,百年的寂寞,岁月留下沧桑,回首早已物是人非。也有转眼消逝的伊人,生与死的抉择。道,是走下去,还是,独自一人寂灭。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人问道众生泯。冥冥中他路在何方?唯有脚下尔。自从踏上求道之旅,便不是归途!
  • 横扫三国之天师威武

    横扫三国之天师威武

    一个退伍军人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作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好青年,怎能沉迷于争权夺利?在这烽烟四起的乱世,他种地,屯田,经商,开创乱世中的世外桃源。面对异族的威胁,他平南蛮,灭西羌,威震四方。只要志存高远,无名小卒一样可以君临天下!
  • 和煦和煦

    和煦和煦

    “你愿意和我写一本书吗?”少女等待了许久,终于等到了少年的回答。“好。”在少女笔下的世界中,她最终和少年在一起了,很幸福很幸福。现实中,一同完结了这本书的他们,再次形同陌路。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时光,这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时光。悲剧中的喜剧,喜剧中的悲剧。结局是喜是悲,由你评定。
  • 乡村那片热土

    乡村那片热土

    一个破烂的乡村,谁又能想到会隐藏着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呢?为何他放弃高薪而回到贫穷的乡村,请接着往下看正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

    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

    娱乐圈很乱,真的很乱,晚晚汗颜,小卫常在她耳边说,“这个地方就不是她们这种柴火妞能呆的地方,一不小心就给湿了脚。”每次,当她面对傅博文那土王八蛋时,她总会想起小卫这句话,然后,总会无限忧伤,她到底,被潜了怎样一个土王八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文霄武道

    文霄武道

    古有云:“文可合九霄,武能应天道。”入文道可游走于世间,入武道能纵横于天下。文武同道方可手掌日月,披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