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铜。经过多次艰难困苦的磨炼,慢慢地也就铸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成就大事的独到眼光以及非凡的魄力。
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
那一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江涛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水电站工作。
在这里,有内部食堂、有小卖部、有幼儿园……俨然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的人们,大都热衷于打麻将和讲一些飞短流长的事儿,这让江涛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与此同时,江涛喜欢看书、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看欧洲影片,而且每次进城都会买一些新书和碟片回来,这同样也让别的同事们感到不可理喻。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江涛和大伙儿越走越远了。
绝望得快要发疯的江涛,无可奈何之下就给远在大学教书的老师写了一封信,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苦恼:在我生活的这个空间里,我与别人从内到外都不一样,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运行规律与我理解的也完全不同,我感到很无力,也不知该怎么办……
很快,老师回信了,信中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鹰蛋不小心落到了鸡窝里,被当成鸡孵了出来。从出生那天起,它就与鸡窝里的兄弟姐妹们不一样。它没有五彩斑斓的羽毛,不会用泥灰为自己洗澡,不会三啄两嘴就从土里刨出一只小由来。矮小的鸡窝总是碰它的头,而小鸡们总是笑它笨。它对自己失望极了,于是跑到一处悬崖,想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它纵身跃下的时候,本能地层开翅膀,飞上云天,它才发现,自己原本是一只鹰,鸡窝和虫子不属于它。它为自己曾因不是一只鸡而痛苦的往事感到羞愧……
你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
看了这封信,江涛的心中豁然开朗起来。从此之后,江涛不再因为大伙儿的不认同而痛苦绝望甚至是扭曲自己,而是埋头自己读书、做自己的事儿,并在两年后顺利考上了研究生。
如今,江涛已经成为一家外企的经理了,而老师在信末尾的那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人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有些人在逆境之中,不会因为环境不利、希望渺茫、条件艰苦而放弃做准备。他们总是能想出办法以及创造出条件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有些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会心安理得地受穷。他不仅对自己说,也对别人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于是很快就被环境同化了,并且从心理到生理上都习惯了这种坐井观天式的安乐。事实上,穷人是世界上的大多数,是他们在支持着社会的运转。问题是,当你处在穷境的时候,在四周充满惰性的消沉和单纯的感官快乐之中,是不是还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你不甘心一辈子都无法飞翔,请坚定自己是一只鹰的信念,你与别
人不一样,这是你的光辉而不是你的耻辱。
困窘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训练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所有的鱼都有鱼鳔,但是唯独鲨鱼没有鱼鳔。没有鱼鳔的鲨鱼照理来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为它行动极为不便,很容易沉人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所以,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没有人能想象鲨鱼为了生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从出生开始,面对的就是永不停歇的运动,直至死亡。其他的鱼类都为自己拥有鱼鳔而感到无比庆幸。然而,很多年以后,鲨鱼却因此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成了同类中最凶猛的鱼——正是艰险的生活成就了鲨鱼在海洋里的霸主地位。
鲨鱼运动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活下去,但正是这种不停歇的游动造就了它的强健和勇猛,我们有句古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表达的就是这样一层意思。只有最基本的生存竞争,才是一个人之所以强大的源头。日本的水泥大王浅野的成功公式是“困难等于好运”,就是说人在困苦之中时,他的想法就会改变,反而会冲破一切阻碍勇往直前。
一项来自西方的调查显示:中产阶级出身、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很难变成亿万富翁,因为他们缺少动力,他们通常会在文化上受到限制,无法在传统范畴外获得成功……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在原因不难理解:富人的子弟们起点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成长的环境本身就是由资金、信息、经营等词汇构成的,对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成型绝对有潜移默化之功,这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社会基础。而穷人最初的动力就来自“不得已”,你不动就没面包:路子很可能就这样被趟出来了。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和传统思想,限制了他们的进取精神,向上难以形成突破,向下又放不下架子,所以他们大多数成了靠学问和技术吃饭的工薪族。有人总结局限人发展的三个因素:一是家庭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二是过早地成就美满姻缘,成为丈夫和父亲;三是三十岁前没遇到过自己拼了命也要撑起来的大事。在生活中,许多碌碌无为的人往往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地过了一辈子,而不向财富发起冲击。
许多成功人士都表示,贫穷是父母所留下来的最大的财产——因为贫穷,发愤图强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定论,困窘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训练,能从中站起来的人,必成大器。
事在人为,穷也可以成为穷人的资本
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中国商人代表中,以香港为经营根据地潮州商人翁锦通,与同乡李嘉诚以及谢国民等比较起来,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
翁锦通的祖上曾辉煌一时,明朝出了个翁迈达,官至兵部尚书。但祖荫太远,500年后翁锦通出生的时候,翁家早已不再是什么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道既然早已没落,难免家贫子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翁锦通六七岁就参加繁重的农业劳动,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要起来浇水灌田,起得迟了就被父亲一顿痛骂。不需要干农活时,翁锦通便去当童工。翁锦通曾在表亲开的酿酒厂干活,盛夏酷暑天里要用铁锹不停地把谷糠燃料送进火炉里,人还没有锹高,就得于这种成年人的活,当然很辛苦。干活期间翁锦通大病一场,几乎送命。后来,翁锦通又进赌场当打杂的小厮……
正是这样多灾多难以及只有劳动没有欢乐的童年,反倒给翁锦通带来了终生受用不尽的好处:吃苦耐劳的品质,一种“活着,就得去赚钱”的信念。没有这种信念,翁锦通也不可能在劳碌半生后,于晚年成为一代富豪。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一个人身负重压、不奋发就不足以站直身子的时候,他的潜能往往可以更充分地被激发出来。翁锦通以自身的经历,重新验证了古人“困境、磨难使人成长,平静、安逸使人意志颓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