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了就认错
当你做错事时就要勇敢地认错,而不要做些无谓的辩解。“失败乃兵家常事”,这根本就不足为奇。而且,当你勇于承认错误时,你往往会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好处。
有一家彩电厂,收到一位用户的来信,信中说:“我正看着电视,突然在荧光屏上出现了一道白线,随即图像就消失了……”经过分析,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出在进口的滤波电容器上,算不上是大问题。据此,有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一年共卖出甩视机8万台,其中有40台出了毛病,返修率不过万分之五,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完全可以不予理睬。然而,厂领导却认为:对厂里来说是万分之五,对用户来说却是万分之一,因此决定把卖出的8万台电视,全部为用户换下滤波电容器。但是,这8万台电视机已销到28个省、市、自治区,都挨个儿换下电容器谈何容易?有人主张给找上门的修,没找上门的就算了。厂长不同意,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26个维修点出面,在当地报刊、电台上登广告,请买了这批电视机的顾客一律到维修点,免费更换电容器。最后经过核算,厂里拿出100万元作为修这批电视机的费用。表面上看,彩电厂虽然在经济上受到了一些损失,但却赢得了对用户负责、质量第一的好名声,从而赢得了更高的信誉。
做错了事情主动而且勇于承认错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认真或是朴实的印象。但在认错的过程中,还涉及认错的技巧,如能巧妙地把握并且运用,将更能产生一些良好效果。有关专家给出这样的一些意见:
1.时机的选择。
这是个重要因素。如果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你就应该立刻去道歉。当然,当对方心情愉快、时间悠闲的时候效果是会好一点的。但比如说,你今天犯错了,隔了几天才认错道歉的话,也未免太不应该了。因为,事情过后你再去道歉,人们往往会怀疑你的真诚度。
2.认错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
认错本身就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大可不必为此一蹶不振。
3.态度要诚恳,要坦率。
当你有某件事想要对方谅解时,态度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坦率地向他说出这件事的缺点、错误,并表示改正,这才能证明你希望获得谅解的决心。
4.敢于承担责任。
既然你已经做错了,就无需掩饰,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才是获得谅解的最好办法。推卸责任或避而不谈,只能适得其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出现错误,这就要求在为人处世中,时刻小心对待,不应粗心大意。即使是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错误,你还可以这样向对方道歉:“真是对不起,我知道不论我如何抱歉,也无法求得你的原谅,但是我希望有补救的机会,不论任何事我都愿意做。”相信当你这样表示的话,对方多半都会原谅你的,当然,你必须是真诚的。
拿得起,放得下
任何一个人,都乐意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励的话、听抬举的话。听到这些话,不论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都会觉得耳顺、心中舒服、脸上有光。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人都会讨厌听那些批评、指责的话,讨厌听不利于自己的话,讨厌听指出自己失误的话。不论这些话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更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有意中伤的,都会觉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脸上挂不住。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容易常犯的一个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做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理智地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止一次地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这种经历和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给你们之间的情谊画上句号……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善意的劝告,以及可能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是“完人”,这显然弊多利少。走出这一陷阱的办法,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批评是缺乏约束力的,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并分三步来解决。
第一步,要耐心倾听批评。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的时候,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既不要轻易断言批评者怀有恶意、敌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对人不对事而大动肝火,也不要惊惶失措、再三道歉,或无地自容,低声下气,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意见,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也许,在起初这样做的时候,你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委屈、窝囊,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还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则利于你改正缺点或错误;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于你早做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脸,明着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第二步,要学会接受批评。
要是你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惯于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拒绝、逃避批评,那么,将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没有批评人家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够接受批评的胸怀。其次,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
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第三步,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
如果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先表示谢意,然后再做必要的解释。
至于对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者,你当然既有权反驳,也有权拒绝接受。
不要吝啬说“对不起”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人往往不愿道歉,怕丢面子,怕抬不起头;但是这样一来,又时常私下心里不安,甚至有点惶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良心不安,因为若有所失,因为内疚于心。
那么,何不说一声“对不起”呢?每个人都会有对不起人的时候。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它是承认你的言行破坏了彼此的关系;而且你对这关系十分在乎,所以希望重归于好。
承认自己不对,心里会很难受,脸上挂不住,做起来更不容易。不过你一旦决心面对现实,不再倔强,便会发现,认错对消除宿怨、恢复感情确有奇效。
有时,我们迟迟不道歉,是因为怕碰钉子,碰了钉子就丢面子。这种令人难堪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大。原谅别人可以祛除怨恨,而怨恨是损伤心灵的,有谁愿意反复蒙受痛苦和怨恨的折磨呢?
我们要学会道歉,认识到这是一门安抚自心、避免创伤的生活艺术。该怎样进行道歉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吵架后,一束鲜花能冰释前嫌;把一件小礼物放在餐桌旁或枕头底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大家不交谈,触摸也可传情达意,千万不要低估“尽在不言中”之妙。当然,这是就夫妻生活而言。
第二点,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伟人也有道歉的时候。丘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方式作出的道歉。
第三点,除非道歉时真有悔意,否则不会释然于怀,道歉一定要出于至诚。
第四点,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你想把错误纠正,这是值得尊敬的事。
第五点,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越耽搁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
第六点,假如你认为有人得罪了你,而对方没有道歉,你就该冷静应付,不可闷闷不乐,更不要生气在胸,写封短笺,或由一位友人传话,向对方解释你心里不痛快的原因,并向他说明你很想排除这一烦恼。你若能减低对方道歉时的难堪,他往往就会表示歉意,说不定他心里也不好过的。
第七点,你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没有骨气的做法,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同时,要分辨清楚“深感遗憾”与“必须道歉”的区别。比如你是领导,某一下属不称职,势必予以革职,你会觉得遗憾,但不用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