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十足容易吃亏上当
个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有个性才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也就越大。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中,其危害更是巨大的。
在人群中肆无忌惮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就好比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是其蠢无比吗?你把自己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面前,既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更不知道他们将会怎样做,如此也就把自己置身在别人的十面埋伏之中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凶险和厉害,年轻人尤甚。他们喜欢我行我素,率性而为,极力标榜自己的个性,欲与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身上那些很个性化的东西。这样,他们便把自己张扬成了诸如嬉皮士、卡通等一样的人物,个人很过瘾,不亦美哉!不过,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个性十足而吃亏上当、遭人宰杀的更比比皆是。
三国时的才子祢衡就是一例: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多岁便名扬四方了,于是更加瞧不起那些所谓的名士权贵了,把他们视为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汉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举荐祢衡,大将军曹操欲召见他。
祢衡不知道天高地厚,见了曹操出言不逊。曹操心中很是不快,就随便给祢衡封了个击鼓的小吏来羞辱他。
祢衡也因此更加记恨曹操。
一次,曹操大会宾客的时候,让祢衡穿鼓吏衣帽击鼓助乐。谁曾想,祢衡为了出气,竟当众裸身击鼓,以扫曹操等人的雅兴。曹操对之深以为恨,但他不愿杀祢衡而脏了自己的手,就把他转手送给了荆州牧刘表。
到了荆州之后,祢衡还是一如既往地恃才傲物,很快也就得罪了刘表。刘表很聪明,也不杀祢衡,而是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
祢衡在黄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祢衡竟当众顶撞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哕唆!”黄祖气极,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
祢衡的杀身之灾,全因他的才气和性情所为。人有才情,本是天赐良物。祢衡却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有人才,权柄重于才情。最终唐突权贵,以身涉险,终被人杀。这是极尽个性、才情而不得善终的一个典型事例。
从祢衡只知个人率性,不知顾及他人来看,祢衡的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才华、智慧外,也包括对他人和环境的审视、知晓、防范,以及利用。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跟他人在一起,要收敛个性,不要只图自己想干想说,好干好说,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又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要怎样做,这样才不会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
少年壮志,也不要狂到长辈眼皮底下
培根说:“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其盛气凌人的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如果我们细加品味,培根所抨击的“有些人”很难把老人包括进去。若用年龄来圈定一下,划在里面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未到不惑之年的人。血气方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言过其实,这是某些青年人的“常见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场合下,听众中反应最强烈的首先是老年人。有时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人这种“常见病”,简直深恶痛绝,不可容忍。
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话题:在老人面前,青年人应该控制自己个性中那些属于缺点的部分,不至于使这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特点”,毫无顾忌地发挥。这一点,对于我们主动与老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来也很典型:
据传,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屋内杂乱,龌龊不堪。于是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薛勤的反问,明显地透出对陈蕃的自命不凡产生了反感。一个懒于或不屑于去“扫地”的人,他真的会去“扫天下”吗?即使他真有这样的“意愿”与“壮志”,恐怕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在今天,像陈蕃这样在长辈面前故作惊人之语的青年人并不罕见,这怎么能使老人不反感,又怎么能沟通两代人的思想感情呢?因此说,我们鼓励“少年狂”,但最好不要“狂”到长辈的眼皮底下。
切莫与他人强抢风头
年轻人充满了激情,更是容易冲动,对于未来理想的实现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而且还急切地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这种种因素导致了年轻人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出风头。许多人也认为,只要有机会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者所拥有的东西,那么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肯定。
事实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吗?也许那些经常在别人面前出尽风头的人物可以达到引起他人注意的目的,至于能否因此而得到他人的肯定,那就另当别论了。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她)总是喜欢抢别人的风头,而且一有机会出风头,他(她)就当仁不让。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除非他做不出任何成绩,只要他取得一丁点儿成绩,肯定就会四处炫耀。对于这种人,我们是否会喜欢他呢?我们是否愿意主动去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呢?可以相信,对于这种人,我们大多会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恐怕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
推己及人,既然我们自己不喜欢别人在我们身边经常抢出风头,那我们在为人处世之时就必须合理地控制自己要出风头的欲望。有人认为,现代人都比较注重个性与才华的展现,如果我们不出风头,自然会有别人出风头,那我们岂不是会白白错过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不掌握住这些机会,那我们将如何赢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又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一点:合理控制自己出风头的欲望,并非是要求我们凡事都退居幕后,更不是毫无原则地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种种机会拱手让给别人。我们所说的合理控制自己要出风头的欲望,是要我们拥有开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更不要只考虑眼前。事实上,逞一时口舌之快,或者凡事都喜欢在别人面前抢出风头,非但不会使我们达到受人尊重与肯定的目的,反而还会使我们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人。倘若你果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不用你去刻意表现,别人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
切莫与他人强抢风头,虽然我们的内心的的确确具有强烈的、希望受到周围人重视的欲望,可是我们也要清楚,除了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其他人同样具有这种强烈的、希望受到周围人重视的期望。因此,当我们急于站在人前表现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想到,也许我们周围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对这种自我表现有着更高的期望,或者那个人更需要这种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一旦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了他人实现自身期望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善意一定会被他们所感知,将来当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机会时,他们一定也会给我们必要的帮助。
那么,具体到生活、工作以及为人处世的实践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如何控制自己要出风头的欲望呢?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去尝试完成以下几件事情:
在别人急着抢出风头的时候,你不要参与其中,而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到那些能够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进步发挥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比如去读一本书或者拜访一位客户等。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完成了某项工作,那么你不要急着向其他人显示自己的功劳或贬低合作伙伴的能力,而要主动肯定合作伙伴的成绩——往往你越是急切地表现自己,别人越是认为你过于急功近利,而当你主动为合作伙伴请功之时,人们反而愿意静下心来分析你所做出的成就,并且会为你的大度所感动。
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些成就,不要四处张扬,如果别人在我们面前对我们所做出的成就大加赞赏,我们一定要保持必要的谦虚。
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还要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自以为是、得意忘形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途径。
得意忘形是招灾惹祸的根源。一旦得意忘形就会丧失警惕,飘飘然忘乎所以,忽视敌人或者是对手的存在。这时竞争对手就会虎视眈眈,伺机攻击你的弱点,而你的弱点也早就随着你的得意忘形显露在外,最终的下场是惨败。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田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
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农夫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农夫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呢?也许是芦苇丛中有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就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儿地往苇丛中张望,这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呢。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老虎得意忘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芦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芦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芦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会中箭而死,真可谓是乐极生悲。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而忘乎所以,以至于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埋下灾祸的隐患。
正所谓:得意忘形是摧毁心智的利器。纵使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开始得意忘形,也会落下不好的下场。要知道,得意者终必失意,越是得意越是失意。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收敛,学会谦虚,谦虚使人敦厚,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得意忘形就好比海上扬波,纵使风波滔天裂岸,风平浪静之后,也要复归大海的沉静。故而,人不能太得意,更不能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