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9300000030

第30章

苏辙以大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的虚职居颖川时间不长,其兄苏轼就去世了,他在悲痛欲绝之余,把手足之情凝聚于笔端,为其兄写下了一篇用心最深,用力最勤长达7000余字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有两处让世人颇为费解。一是墓志铭不同于神道碑,它规模较小且埋于地下,一般字数都不多,而这篇墓志铭7000余字,实属罕见。二是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其诗文词成就很高,苏辙对此谈得很少,却以时间为顺序,用大量笔墨细细地记述了苏轼一生的故事,好像在道理上说不过去。

从这些反常的现象中,可以窥见苏辙写此文的用意——用它为其亡兄辩诬。苏轼的文学成就人人共知,难以抹煞,但其政治上的功过争议很多,可能后世对此也会存有争议。这一点,苏辙看得十分清楚。苏轼一生的遭遇及蒙受的冤屈他最清楚,即使当代难以为苏轼昭雪鸣冤,也该让后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个担子对苏辙来说就责无旁贷了。所以苏辙在文中尽量介绍苏轼的经历,有意多写他人不知或他文介绍不多的一些事实,从而详于政事略于文学。

为了辩诬,苏辙把事实原原本本记载了下来,以让读者从中作出判断。他以大量事实表明,苏轼不管在朝在外,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是光明磊落,为国操劳,为民办事。

这筒墓志铭看似“汪洋淡泊”,却溶人了苏辙火一样的情感。尤其是功绩与迫害、尽忠与排挤之间多次强烈的对比,把苏轼的政绩、精神风貌、艰难处境表露无遗。这篇文章也为后世了解苏轼,研究苏轼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安葬了兄长苏轼后,苏辙看到政局越来越对自己不利,害怕被政敌抓住什么把柄而再次受到陷害打击,就闭门不出,谢绝来访的客人,自号“颖滨遗老”,读书作文。《壬辰年写真赞》,表达了他官场失意的愤懑与无奈:

颖滨遗民,布裘葛巾。紫缓金章,乃过去人。谁与丹青?画我前身,遗我后身。一出一处,皆非吾真。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从“紫缓金章”的官员到“布裘葛巾”的隐居者,这中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但作者却是这样的人。如果给作者画一张前身的像,那也不是真的。因为作者整日默默地坐着,心中所思所想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该赞虽短,但构思十分精巧,表面上是厌弃过去,实则发泄自己一腔愤懑。

与给其兄写墓志铭的用意一样,苏辙为自己写了自传—《颖滨遗老传》。该文洋洋洒洒篇幅很长,对自己一生重要经历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这篇自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散文。

正如苏辙担心的一样,朝廷中政治局面渐渐恶化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即苏辙居住颖川的第二年,蔡京当了宰相,焚元佑法,苏辙被降为朝清大夫。九月,朝廷把元佑时期文臣执政官司马光等22人,待制以上官苏轼等35人,余官秦观等48人,共120人列人元佑党籍,书其罪状,谓之奸党,请御书刻石于端礼门。

崇宁二年,苏辙这时65岁了。四月,朝廷下诏把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来、晃补之、秦观等人文集的印版全部焚毁。九月又下诏令,要求皇族宗室不得与元枯奸党子孙通婚姻。

祟宁三年,苏辙66岁。六月,诏颁元佑奸党姓名309人,刻石诸州。三苏父子的姓名赫然在内。

直至崇宁五年,苏辙68岁时的正月,因大赦天下,才把元佑奸党姓名石刻毁去,但政局对苏辙仍然不利。苏辙70岁的大观二年,又大赦天下,苏辙恢复为朝议大夫,迁中大夫。但朝政很混乱。

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苏辙终日默坐,不出大门一步。当地的官员嫌弃他是元佑党人,老百姓畏惧他曾在朝中当过大官,都不与他来往。他为了避祸,谢绝一切来访的人。有个四川乡党不远数千里路来看望他,被看门的挡在门外将近一月。客人与看门人混熟了后,请看门人给他想个办法见苏辙一面。看门人说宅南有丝竹,竹间有小亭,苏辙有时在风和日丽时去竹间小亭散步,你可在那里等待。过了几天,客人果然在此处见了苏辙。苏辙当时吃了一惊,把客人安慰了一番。然后说:“你且在这里等我一下。”就回了家,到夜里都没有出门。客人无奈,只好快快地回了四川。

就在朝廷下诏毁去元佑奸党姓名石刻这一年,尽管政治局面还不明朗,但已有了暖意。苏辙已“身世相忘,俯仰六年”,受到这个信息的鼓舞,尽管“然已老矣,目眩于观书,手战于执笔,心烦于虑事,其于平昔之文益以疏矣,然心之所嗜,不能自己,辄存之于纸。”写下了《历代论并引》。历代论共有45篇,分5卷。这些都是苏辙在居住颖川之后,“洗然无所用心,复自放图史之间。偶有所感,时复论着”。写作的目的是发掘古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微妙的用意),把先前先儒有所未悟的东西阐发出来。所以,《历代论》对各种历史人物或现象,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在隐居颖川期间,苏辙在思考“古今成败得失”的同时,钻研佛法、道学,写了《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等文章,也写了大量诗文,是个“少以文字为乐,涵咏其间,至以忘老”(《亲城后集引》)的老人。他亲手编定自己的文集:《架城集》五十卷,收嘉佑四年至元佑六年的诗文;《架城后集》二十四卷,收元佑六年至祟宁五年的诗文;《架城三集》十卷,收崇宁五年至政和二年的诗文;《架城应诏集》十二卷,收早年所写进论、进策、秘阁试论。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朝野人士都同情元佑党人,为他们鸣冤昭雪的呼声高涨。苏辙这年73岁,不需要默然坐于家中避祸了,他不由得思考起自己最后的归宿地点来,把思归故里而不得,只好随遇而安的心境写进《卜居赋并引》中去。序言中说他被贬滴岭南之时,为解除后顾之忧,留一子在颖川居住,当时目的是“姑糊口于是”。岭南七年归来后,要回到故乡还有数千里,全家人根本无法回去,只好“姑寓于此”。住了五年以后,政治形势有所好转,就又买田筑室,耕地面积比原先多了几倍,说:“可以止矣。”不想到别处去了。他想到父亲苏洵生前要求他们父子三个都要归葬故乡的遗言,知道“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颖川亦非予居也。”可他研究道学30多年,在其随遇而安思想的影响下,决定“惟所遇可也”定居颖川,作《卜居赋》以示告者。该赋写道: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顾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与谁处?寄籍颖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扣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歼。我师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佛王代称),老聪之室。此心咬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匪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腆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这篇赋言简意丰,蕴含的思想深刻而广远,文笔圆滑自如驰骋舒放,表现了一种凝重沉郁的情绪。

政和二年(1112),苏辙74岁了。这时的政局对他十分有利,在他的请求下,朝廷同意他转大中大夫致仕。苏辙心情好转,一反常态,有时躬耕于田间,有时出外游山玩水,《自写真赞》就是表现了苏辙此时的心情: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朝廷的代称),远居里间。秋稼登场,杜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这篇短赞很有情趣,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苏辙“杜门幽居,无以自适,稍取旧画阅之,将求古人而与之友。盖于三国得一人焉,曰管幼安。”他从管幼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慨颇深,挥笔写成《管幼安画赞并引》。管幼安是个何等样人呢?文中说幼安少时遭到战乱,就渡海居住在辽东,37年以后才回到故乡,躬耕于田庐,不接受朝廷的任命;幼安虽老不病,戴白帽、穿布衣;其宅后数十步有流水,热天能拄着拐杖到水边洗手足,观看花草;每年按时祭祀他的先人,每次都跪拜成礼,84岁时去世。对于这么一个“功业不加于人”的人,苏辙却大加赞赏,就是因其“明于知时,审于处己,以能自全”,即能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为了说明管幼安处世方式的正确,苏辙列举了东汉末年颖川孙文若、彭城张子布、平原华子鱼、汝南许文林4位贤人的遭遇,证明在乱世之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而管幼安“明于知时,审于处己”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是很明智的了。苏辙为此赞管幼安道:“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管幼安画赞并引》写的是管幼安,实际上是自己当时处境和心境的真实写照。苏辙晚年“杜门幽居”颖川“十有三年”,回顾了自己宦海浮沉的经历,最后终于大彻大悟,认识到了平平淡淡过一生的可贵,以此文向世人交待了他“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的原委。

这一年,苏辙破天荒地游览了颖川西湖,写了记游诗《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诗人十年多不出门了,到西湖游览仿佛梦境一般。走过街巷是人们虽然争相问候,但没有人知道诗人是谁,就是西湖的游鱼鸣鸟也惊疑猜测(当地人不知这位旧日副宰相的长相,只凭着传言猜测)。这时元佑旧人大都离开人世,举目一看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得人,更没有人与人在湖上饮酒论文,只能索然无味默默回家中,掩屏睡在床上,希望与旧友在梦中相会。这首诗名曰“游西湖”,却没有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只写了游西湖时的心情,充分表露了诗人晚年孤独、悲凄的心境,读来令人伤感。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十月三日,一代文豪苏辙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4岁。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淳熙中,谥文定。政和七年(1117)三月二十五日,苏辙夫人史氏卒,与苏辙同葬汝州郏城县上瑞里,即当年安葬苏轼的那块地方。

苏辙有三子:“伯曰迟,仲曰适,叔曰逊。”孙6人:简、策、籀、范、筠、筑。苏辙6个孙子的“名”与“字”都是由其兄苏轼给起的,含义全部出自儒家的经典之中,可谓“无一字无来处”。苏辙晚年在《六孙名字说》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鼓励孙辈求学上进。苏辙的后代状况史书记载得不多,据《苏氏族谱·苏氏源流考》称:“其曾孙继芳于宋建炎间,诏还党籍,入官爵为铜陵邑令莅四载,思乡谢职……东石城县由时达次子忠良(苏辙第十九世孙),宋宁宗朝配公主,拜驸马都尉,生子裕泽,赘夏将军女,迁居长林益山分居湾里。”

《宋史·苏辙列传》中说:“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着《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架城文集》并行于世。”又说:“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阂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佑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吕大防、刘挚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苏辙写的诗数量不少,但出色的诗作不多。他有一首《南窗诗》,受到了苏轼的称赞,说“人间当录数百本”,应广为流传。他的景物诗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玉龙峡》)就写得清新、淡雅、别致。苏辙的词作不多,存词也少。

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从少年时跟着父亲、兄长学知识,而“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历代论并引》),苏辙受此影响,擅长于评史议政。他写的许多评史议政文章,都成了宋代散文中的名篇。父子三人都各作一篇《六国论》,苏洵论“弊”,苏轼论“士”,苏辙论“不知天下之势”,议论的视角各异。苏辙在该文中认为六国对付秦国的上策应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但六国却不这样办,使“韩魏折而人秦”,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六国的灭亡。苏辙写这篇文章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北宋看似强大,但民贫兵弱,在对付辽、夏强敌的侵犯方面束手无策,没有一个长远且正确的应对谋略,其形势与六国相类似。所以,苏辙虽然是论史,但隐含了对边患的忧虑。

苏辙的记叙文一般是借事明理抒怀,几乎很少记事。他的《黄州快哉亭记》、《东轩记》、《武昌九曲亭记》等文章都是这种写法,在散文中堪称佳作。苏辙的《墨竹赋》盛赞文与可画竹的神妙,全篇采用主客对答的方式,对其画技及高洁的人格极尽颂扬。这篇赋构思新颖别致,行文挥洒自如,是苏辙赋中的代表作。苏辙的记叙文大都写得摇曳多姿,挥洒自如,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有一波三折之妙。

苏辙的书信虽不多,但《为兄轼下狱上书》、《上两制诸公书》、《上枢密韩太尉书》等文也是有名的佳作。如《为兄轼下狱上书》,他婉转地替兄长表明心迹,希望皇帝能够开恩,免除兄长的死罪,并愿意“乞纳在身之官”来为兄赎罪。书中还引用了堤萦救父的故事,增强了感染力。这封上书言辞凄切悲伤,用词委婉有度。

苏轼评论苏辙的文章说:“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的散文虽没有苏轼那样的气势,但在平易中见真情,在徐缓中露风骨,在淡泊中含洒脱,以其独特风貌卓然自成一家。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都有建树,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被号为文坛三巨匠。他们的文章各有特色:“比渊偶坐明月中,使二三子取次朗诵,敛枉而听焉。中若老吏断狱,隐伏毕见;若晓骑行沙漠间,粹莫敢犯,此其老泉(苏洵)已乎?泛泛乎骊龙出海,飘飘乎鹤在片云,此其东坡已乎!澄湖浸天,轻舟自在,平沙细草,媛烟乍凝,此其颖滨已乎!以言乎气,老泉其浑也;以言乎才,东坡其雄也;以言乎理,颖滨其近也。盖皆有以尽天下之故,挽秦、汉之风也。”(《眉山县志》赵渊语)父子三人以不同的文风,写下了千古不朽之文,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于三苏为文为政的功过评论,涂长发在《渴三苏祠》中说得十分中肯:

眉山父子植英奇,崛起西南今不朽。

老泉晚学收名远,辨奸论似蒲牢吼。

二子名说定终身,昆弟奇才重朝右。

长公高世物争仇,箕张其舌牛奋口。

劲节凌霄千丈松,笔端气挟风云走。

次公谨重承家学,贤相预储施未久。

一门忠义贯坤维,不独文章夸九州。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她是林徽因,一个传奇。作者笔下生花,将一代才女林徽因刻画得淋漓尽致。品读本书,我们将在享受文字中读懂林徽因。
  • 黑格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黑格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海涅曾拿法国的行动者与德国的思想家们相比。他说 就破坏和严峻后果而言 罗伯斯庇尔可以和康德相匹敌;就意志的狂放和抱负的远大 拿破仑可以和费希特并肩;而就全面的继承人类的精神事业 充分表述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根本变化 没有一个法国人可以和黑格尔同日而语。
  • 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莫扎特(名人传记丛书)

    莫扎特(名人传记丛书)

    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4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钢琴,5岁时开始学习作曲,6岁时开始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他留下的作品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的成就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加辉煌灿烂。
热门推荐
  •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内容简介: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病魔并取得胜利,她以知识女性的智慧和豁达,反思自已的性格、生活、饮食习惯等癌症的内在联。他在与癌魔的殊死较量中绽放出一个女人别样的美丽。
  • 完颜泪:明汐录

    完颜泪:明汐录

    王妃南宫完颜逃婚,被贬人世。不知是否是天意弄人,转世的她在人间经历了种种,辗转反侧,却仍忘不了前世的那段孽缘。似曾记得——魔界桥前,他冰冷而邪魅的眼眸,杯酒一饮:“我没有喝过最烈的酒,但我放弃过最爱之人。”异界河边,那面如冠玉的男子,一身霜色长袍,在灵树下久等。在地狱,那红衣的判官妖娆轻笑:“何来如此多情,一生逍遥便足矣。”她,白玹芷,转世的她是落魄庄主白秦之女,帝王的专宠,将军的青梅竹马。当世界俱寂,无边烟雨之中,生命的尽头,会是谁在等着她?她的下一世又将何去何从?
  • EXO之天使的恶魔

    EXO之天使的恶魔

    “严,是必须的;爱你,也是必须的。”“这个肩膀,我一直会为你留着。”“朋友,我想得到的远远不够。”“我会一直找你,你一定要在原地等我。”“讨厌你,恨你,但结果是我爱上了你。”“杀了你,再杀了我自己,我陪你死。”六个人,六个人的心声,六个人的爱。你的选择呢?
  • 不敢言再见

    不敢言再见

    人们都总说初恋是最美好的事情,同样也是最珍贵的回忆。他,并不是她的初恋,但与他的回忆同样珍贵无比。
  • 坏老公

    坏老公

    开玩笑的吧?这种笑死人的事情居然就真的给她发生了?而且还是在她自己的身上?!拜托要真是条件好到让人哈的地步,何必花钱钱来找老婆嘛,可是呢该死的他还真的给她乱帅一把的,嗯,她就勉为其难的将就一下吧!喝!果然露出了狐狸尾巴!呜呜原来他好坏的说,骗人家!哼!既然你不仁,就不要怪偶不义了咩!她就给他来个带球跑的呢,嘿嘿!比狠?谁怕谁!
  • 余生,我想遇见你

    余生,我想遇见你

    每一章都是不同的爱情故事,每一章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经历,虽然故事不够精彩,但写故事的人却总是流泪
  • 万古雄主

    万古雄主

    传说,天现太古十凶异相,会有万古雄主降临!叶穹,荒古第一仙,却被未婚妻及亲弟联手杀死。机缘巧合,借太古十凶异相于魔归之地重生。绝世战体、逆天武灵,叶穹一路崛起,所向披靡!吞噬无尽生灵,融合诸天血脉。踩天骄、虐奇才。一代雄主只身逆天,掌驭苍穹!咖啡豆官方粉丝群337343772
  •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陌路孤行

    陌路孤行

    成为他人眼中的至强者,这条道路上注定充满孤寂,纵然这条路上危机四伏,但自己选择的路,就算是死,也要风光浩荡的走完。孤苦无依的少年,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怀疑,背弃,煎熬,充斥着一切。但那又怎样,咽下喉中血,今日,我便是我!
  • 诡罪者

    诡罪者

    一场匪夷所思手术打破了秦池原本平凡有序的生活。废弃古老的小镇,预示着死亡笼罩大地。无头的婴儿在摇篮中哭泣....每个人都是诡罪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内心中黑暗的一面付出诡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