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不"拿",除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拿之外,绝大部分人却是怯于去拿。"拿了是要还的",这是很多人的顾虑所在。
一提到"拿来",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偿还",而且是加倍的"偿还"。"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这些文言或俚语,表述的不仅是道德价值评判标准,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否则就是不懂"礼"、不厚道、不会做人,甚至就是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小人。"做人讲究的是一个礼字,注重的是往来之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能不拿最好还是不要拿,因为拿了是要还的,……"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话。更有甚者,认为"拿"就是欠下了"高利贷"。
在这种有拿必有还的谆谆告诫下,人们通常是不愿意去拿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情债,大似天"……,有着这样的顾虑,人们当然是不敢去拿的。也正因为担心自己将来无法去"偿还",所以当面临有机会去"拿来"时,人们反而在机遇面前止步了。以后哪怕悔断了肠子,却还要自欺欺人地骗自己说:当时我没有那种可能。
明知有资源可拿、有条件可用,却因为担心将来的"清偿"而白白放弃,说到底还是源于自己的不自信,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源于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恐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懂得去权衡利弊。然而着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就连吃饭都可能被噎着,更何况谋取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呢。换言之,风险永远都存在。面对机遇与风险,必须要克服一种不必要的恐惧,"该出手时就出手"。通常情形下,风险往往与成功的几率成正比。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面对可利用的资源,可以"拿来"利用的各种条件,就应当勇敢地去拿、去用。做了再说,做过了即便将来结果不如意,至少自己也无怨无悔。成事虽在天,但关键还是事在人为。不去做,就永远无可能。
改革开放初期,按理说大家的资源几乎是相差无几。双职工家庭就已经算是"富裕"之家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还记忆犹新。当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一个所谓的铁饭碗,死抱着不放,认为有了它这辈子都不愁了。因而,只有极少数胆大的吃螃蟹者下海经商。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那时的经商者是被人瞧不起的,不像现在的经商者总是与财富基本画上等号的。说句当时的笑话:那时的经商者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小商小贩,连择偶标准也是国营职工而不是经商者。现在要是听说某某人是某某企业的小职员,估计很多姑娘早就拂袖而去了。
那时的人的确很单纯。当时政府有一个号召,鼓励大家去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担保条件。
说实在的,那时的银行信贷员是求着大家贷款完成任务的。但是,就是在那种条件下,很多人还是怯于偿还,不敢迈进银行的大门,要是放在现在,银行估计会被挤垮了。也就是从那时起,贫富开始发生变化。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下,那些敢为人先的探路者从万元户到百万元到千万元甚至到亿万富翁,哪一个不是从借贷开始创业而成功的。一个个的草根神话无不说明敢"拿"的重要性。
现代商业社会的一个特点是节奏快,变化多,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计划有时的确就是赶不上变化。这就要求生活其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置。人们应该有风险意识,但同时更应该有正确对待风险的意识。风险总会存在,无论各行各业,无论成功与否,风险是无法绝对规避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可能存在的风险,就放弃种种自我发展的条件与资源。
想要早日成功,突破"怯于偿还"的心理障碍,是关键的一步。就拿创业做一个分析:
我们知道,创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创业资金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第一桶金"。很多人认为创业的资金应该是自己挣来的比较稳妥,万一创业失败也不欠人家的。那么我们就拿自己挣到第一桶金为例:大学生本科毕业,毕业年龄平均22岁。据调查,按本科大学生初人职场的平均月薪计算,两年内的平均收入为月薪2000元人民币。除去房租、生活费、应酬等,能存下来的基本不足500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能存下来12000元;从第3年开始到第5年,平均收入3000元,同样扣除房租、生活费、应酬等等费用,每月能存下1200元(收入增加费用相应增加),那么这三年能存下43200元。也就是说花了5年时间能有55200元自由资金。而现在已经27岁了。拿55200元去创业,估计连租一个小门店做小本生意都很难,更别说一个本科生能放弃自己的学识愿意去做小买卖了。更何况27的年龄也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吧。说实在的,工作了5年的大学生,有学识、有经验了,该创业了,但是拿着55200元去创业,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来了,剩余的资金怎么办?"借、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借贷的方法其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广为使用。"按揭"这个词汇也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从香港引入内地房地产市场,先由深圳建设银行在当地试行,之后逐渐在内地流行起来,因为在房地产领域频频出现并正式运用于文本。
按揭已经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果没有了按揭手段,试想,有多少人没有新房子住,又有多少楼盘闲置而栖。
现实世界许多真实故事都在反复证明着一句话:尝试或者努力之后,也许不会成功、也许没有结果,但是如果不去尝试,不去努力,那肯定是没有结果,也一定不能成功。同样,面对机会,面对可利用的资源,如果不主动去拿来,不积极去利用,机会与资源就只能被白白浪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何种资源,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有人开玩笑说,机会可不是贞节烈妇,一不留神,可能就跟别人跑了。话虽然有点流俗,理却是实在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主动出击,就只能陷自己于被动之中。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天的世界都在改变。在谋取成功的路上,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对宝贵稀缺的各类资源,如果能拿来利用,就该尽量去拿来,而不必过度担心日后的清偿压力。不仅敢想,更敢拿、敢做,这或许才是成功者与失意者的区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