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以在全俄建立苏维埃政权而赢得完全胜利,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巩固苏维埃政权,还经历了3年严酷的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的斗争。
苏维埃国家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和平。1917年11月8日,在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上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苏维埃政权“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
协约国拒绝苏维埃政府的和谈建议;同盟国为改善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同意进行和约谈判。
从1917年11月20日苏俄与德奥代表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至1918年3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字,期间经过布尔什维克党内克服尖锐分歧,德方提出苛刻条件及发动全线进攻,苏维埃政权终于以沉重代价换得短暂的“喘息”时机,与同盟国集团各国媾和,退出世界大战。
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后,苏俄于当年11月13日宣布废止屈辱性的《布列斯特和约》。
帝国主义蓄意要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协约国列强策动和支持俄国白卫势力举行反革命叛乱,并直接出兵武装干涉,指望颠覆和铲除苏维埃政权。
1918年3月,英法美等国派出军舰和军队,入侵苏俄北部的摩尔曼斯克。4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及随后美英军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登陆。
5月,列强策动由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举行叛乱,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力量,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先后形成3支最危险的白卫势力。
在东部和中部,有沙俄海军上将、前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建立的伪军事独裁政权。其反革命武装得到捷克军团的配合,盘踞在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在1919年年底始被红军消灭。
在南俄和乌克兰,有沙俄将军、哥萨克骑兵军军长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和沙俄将军、二月革命后任最高统帅参谋长、方面军司令的邓尼金所统率的“南俄武装力量”。
克拉斯诺夫1918年曾两次进攻察里津,失败后逃往德国。邓尼金白军在1919年占领整个乌克兰,从南面向莫斯科进攻,同年10月被红军彻底击溃。
在西北部有沙俄步兵上将、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尤登尼奇率领的白卫军。他就任高尔察克的西北军司令,部队在1919年两次进攻彼得格勒,于同年年底被红军彻底消灭。
外国武装干涉的高峰则在1919年春夏,由协约国组织的14国部队联合进攻,其兵力多达130万人,其中有英、法、美、日军约31万人,白卫部队37万人。
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所部两次进攻失败以后,协约国又策动波兰军队于1920年4月对苏俄发动战争,5月初占领基辅。
双方互易攻守后在同年10月停战,1921年3月签订确定两国边界的《里加条约》。
苏维埃国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的红军经过3年艰苦奋战,终于粉碎了侵略军和白卫军的多次进攻,保卫了苏维埃国家。
1920年11月,红军攻入克里木半岛,歼灭白卫军南俄总司令弗兰克尔所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1922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日本军队被逐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远东滨海地区全部解放,最终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列宁指导下,苏俄自1921年3月起实施新经济政策。经过几年努力,在克服种种困难和危机之后,苏维埃国家稳定了局势,加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在1925年年底基本上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俄罗斯是拥有100多个大小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殖民帝国。
19世纪末,它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占全国人口的44.3%;非俄罗斯族人口占55.7%,均处于被奴役的境地。
苏维埃政府在1917年11月15日发布《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承认各族人民平等和自主权。
国内战争时期,俄罗斯同新建立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苏维埃共和国结成军事联盟和经济联盟。
内战结束后,各苏维埃共和国签订了军事经济联盟条约。1922年3月,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建立南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同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盟成为它的首批加盟共和国。
1924年1月,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苏联第一部宪法,完成建立苏维埃联盟国家的立法手续。
这部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意味着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苏维埃国家恢复了国民经济,医治了战争创伤,巩固了革命成果,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发挥着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