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蚤市场淘完货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莫斯科最著名的步行街——阿尔巴特街。这条长八九百米,宽十来米的步行街紧邻莫斯科河,它是除红场、克里姆林宫外,人们来莫斯科必定游览的地方。
此前听说,阿尔巴特街很像北京的大栅栏,但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不管是从街道建筑,还是从文化环境和人文素质而言,它其实更像是北京的琉璃厂。而俄罗斯人自己则喜欢称阿尔巴特街为“莫斯科的精灵”。
行走在这方砖铺成的街道上,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杂然相间,既有古色古香的老店和经营传统工艺品的特色店铺,也有时尚的咖啡店、服饰店和精美时尚的礼品店。阿尔巴特街的小店铺一家挨一家,商品种类极其繁
多,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各种古怪的护身符,别致的小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伪造的证件,古董,雕塑等。不过这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比跳蚤市场不知贵多少倍。
街头作画的艺人是阿尔巴特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条街上出售油画和为行人画肖像的铺子比比皆是,他们的存在让这条古老的街道弥漫着艺术的气息。身着奇装异服,留着长发,一副标准艺术家派头的街头画家们个个都自命不凡,宁愿忍受生意清淡也从来不会贱卖自己的作品。对于驻足于自己摊前的游人,他们既不吆喝也不推荐,更不会缠着你买,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候,直到你主动向他们询问价钱。而且,当你按照惯例试图砍价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你,眼睛里常会闪过一丝不满,似乎你不懂得他们作品的价值就是对他们的不尊敬。有时候,我真感觉这些街头画家并不是来阿尔巴特街做生意的,他们只是来这里举办个人画展。
在有关莫斯科城的史料里,阿尔巴特街最早被记录是在1493年。关于阿尔巴特由来,据介绍街名的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中世纪这里就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他们经常用板车装载货物,于是板车的俄语发音就成了这条街的街名;二是说“阿尔巴特”是阿拉伯语“近邻”的意思,应该叫近邻的街道。
早在1917年革命以前,阿尔巴特大街就是莫斯科的文化中心,居住人口达50 000之众,有4家电影院,不仅有华丽壮观的瓦可堂果夫戏剧院及戏剧学校和音乐学校,还有许多著名的书店,而商店和食品店就有203家之多,可见当时其繁华之甚。在19世纪,贵族阶级及上流社会居住此街,曾竞相攀比,风靡一时。普希金、托尔斯泰、加卜林等著名俄罗斯作家都曾居住于此,并在阿尔巴特大街写下了他们的名著。普希金从1830年起居住在这条大街上。如今,他的故居就在阿尔巴特街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