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圣彼得堡孔子汉语学校的校长,年近50岁的韩丹星自20世纪80年代末从哈尔滨移居到苏联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以来,她就一直致力于中俄友好事业,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中俄友好事业。
但其实,除了孔子学校之外,围绕着这一中国人的家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韩丹星的外公韩广乡——曾经参加十月革命,和俄国人民并肩战斗,推翻了沙皇统治。提起外公,韩丹星一脸骄傲:“他是我们全家的光荣。”而谈起自己所做的一切,韩丹星则非常谦虚:“我只是在沿着祖辈的足迹前进。”
列宁接见过我的外公
80多年前,不到20岁的韩广乡来到当时的俄国打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他加入了红军下属的“中国营”。
从西伯利亚一路战斗到彼得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中国营”的华工们抛洒鲜血,立下赫赫战功。12名战功显著的中国工人受到了列宁的接见,韩广乡就是其中之一。
韩丹星说,她曾经多次听外公提到列宁接见他的情形。“起初,我们并不相信。直到外公去世后,一次我们在历史档案里,看到了外公同列宁的合影。”
1918年,韩广乡回中国探亲,同他的俄国妻子一起留在了中国。“外公生前总爱说:‘中国是我的祖国,苏联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永远都在我心中。’”韩丹星说。
被历史永远记住的华工
据统计,在俄国革命爆发时和随后开始的国内战争中,共有5万余名华人官兵浴血奋战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创造了无数悲壮感人的英雄事迹。列宁曾经称赞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至今,在莫斯科的红场上,列宁墓后的克里姆林宫红墙上安放的是朱可夫元帅、高尔基、加加林及其他苏联名人的骨灰。然而在红墙下边还有一排墓碑,这里安葬着两位为“十月革命”捐躯的中国人——“张”和“王”的墓。
根据苏联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张”和“王”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大约在1916年从中国应募来莫斯科近郊当劳工。1917年春,小张和小王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组建的莫斯科工人赤卫队。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们在同反革命军队争夺当地电话局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人们将这次战役中牺牲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其中也包括小张和小王的尸骨安葬在了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1918年11月7日,列宁亲自为克里姆林宫墙下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揭幕,在一块单独的墓碑上人们用俄语刻上了“毓亘亍丿”(张)和“兀亍丿”(王)。
韩丹星说,如今,当年牺牲的大部分华工的名字已不被世人知晓。但是,就如同卫国战争无名烈士墓上镌刻的“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些英勇的中国人。
生活方式更像中国人
现在,“更喜欢俄罗斯,还是更喜欢中国”这样的问题,常常会难到有着四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韩丹星。她说:“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我的故乡,就像我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无法分割。”
但是,记者看到,在韩丹星的办公室里,无论是家具用品,还是墙上的字画,都透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她创办的孔子汉语学校也是以“振兴中华,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
韩丹星说,她身上流淌着汉俄两民族的血液,希望两国世代友好是她发自内心的愿望,她也正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并不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只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当然,拥有两个故乡的人也会有自己特有的难处。“一次去球场观看中国队和俄罗斯队的足球比赛时,我和我的女儿就为支持哪边左右为难。”韩丹星笑着说,“但无论哪边进球,我们都同样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