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城外,古道边”的东北三省,民族风情的个性特征是至为鲜明的。酷寒悭吝的自然环境,流动性极大的牧猎、田野、战地生活,强化了力量与勇气的拼搏,塑造出古朴剽悍的民风,粗犷质实的性格,旺盛的生命活力和较强的文化吸收、整合能力。
在这片辽阔、富饶而原始的大地上,蕴涵着一种野性,一种豪气,一种蓬勃的生机。青苍的大地托举着浩渺的天穹,“喜茫茫空阔无边”,该是何等的开心,何等的壮美啊!无疑会触发壮怀激烈的人们,挑起内心深处的神秘诱惑,高扬生命之舟的理想风帆。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江南妩媚,雌了男儿”的九百年前,辽朝女诗人萧瑟瑟会激情满怀地在北地放歌:“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面对那些时间上悠远、空间上浩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信一些思想者会生发出一种与之直接对话的灵魂冲动;或者像当年的屈子那样,向着这片神奇的天地,独自发问无数个“为什么”。
也很可能,那充盈着质朴的美、粗犷的美、宁静的美的梦之谷、画之廊,在诗人的情感的琴弦上奏出美妙的和声,不期然而然地淹入了自己的性灵,潜滋暗长一种永葆童真,宠辱皆忘,挣脱小我牢笼,返回精神家园,与壮丽清新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