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而言,每个人因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读书的方法不同。就读书而言,对不同学科的书籍,亦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所以贵在每人自己根据他平日读书的经验,去为他自己寻求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1.“SQ3R”读书法
这是一种高效节时的读书法,它分为五个部分:SURVER(觉察浏览),QUESTION(提问),READ(阅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其步骤如下:
(1)浏览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书后,首先应该概括地读一读书的摘要、目录,使自己先有个大体了解。
(2)提问
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标题以及章节之间的承上启下部分,一边粗读,一边提问。
(3)阅读
要从头到尾的细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最好是边读边思考、圈重点、画杠杠。要尽可能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4)复述
离开书本去回忆书的内容,就像俗话说的“过电影”。这是自我检查读书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知识的手段。
(5)复习
一般在复述后的一两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2.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每一章讲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这“三读”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自己的独特才能总结出“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有不谋而合之处。“一总”是先粗略地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语等总述性的东西,再认真地看书的目录,这样对全书有一个总体印象;“二分”就是读了目录之后,分两步: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而是将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再重点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可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3.六步法
即看、读、问、记、习、用。需要强调的是,并非读所有的书都经过这六个步骤,只有那些需要研读的书才需要完成这六个步骤。
看:翻看。拿到一本书,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学习所需,很快决定取舍,以免因为过深或过浅而陷入误读。
读:阅读。对需要阅读之书,要先用较快速度粗读全文,了解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然后再认真细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粗读时难点、疑点可以做下记号,暂且放过,如果内容好,价值高,有精读研究的必要,再另作安排,无必要重读,也已经获取了大量知识。
问:设问、质疑。对决定重读的好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作认真思考、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要从无疑处寻找疑处,再从有疑中想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记:记忆。记忆是巩固读书效果的可靠方法,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个诀窍,通过记忆,再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为创造推新。
习:温习。从学习、温故到发展创新,是一条学习规律,任何学习者都必须遵循。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复习、温习书本知识的经验概括。
用:运用和实践。书本知识得运用,得与实践结合。培根认为:“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4.精读
“精读”是金。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对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章,可采用精读法。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5.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泛读”是银,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比起“精读”来,“泛读”则轻松多了,它强调一个“泛”字,以兴趣为主,少点“实用主义”,即以提高素质为前提。读的时候能感受到精神上的享受,就足够了。“泛读”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包括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泛读不是滥读,要读有益的书,反动的、迷信的、色情的、格调低的书不读。
6.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7.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跳读有三种:
(1)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2)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3)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8.速读
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9.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10.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记忆的强化剂。
1l研读
对于专业书籍、文学名著以及哲学、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经典著作,可采用研读法。
12.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品读
如果读到一本比较喜欢的书,要缓慢而仔细地边读边晶,重要的部分要让它在头脑中留下印象或做必要的笔记,还要与所读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回顾,对作者所叙事实并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从中得到启发,并开阔思路。对书中的图表或图解尽可能理解透彻,发掘新东西,派生新观点。
14.问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疑问读书,作深层次的理解,对作者提出的观点、论据要多疑善解,善于提出质疑和问题,不断将自己逼向深处和高处。不少科学家就是在逆向思维中获得成功的。这是高层次的读法。
15.熟读
读书的目的在于致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读熟,甚至会背,应用于实际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16勤读
勤读法是一种以勤求巧的阅读方法。在勤读、勤抄、勤写的过程中,把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记忆、学以致用的目的。勤读是指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选出自己目前最需要读的书,又选择该书中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反复阅读,并且勤抄勤写。
在勤读、勤抄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于是就要勤写了。勤写指练笔要勤,有体会就记下来,把学习的体会运用于实际,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勤读勤抄,可以加深理解,反复巩固,丰富积累,有助于把许多片断、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发展记忆力。勤写则是勤读勤抄并联系实际的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勤读勤抄。
17.序例读
当拿到要读的书,首先看该书的“序”或“跋”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了解作者著书的宗旨和写作的经过以及校正、评价等;其次,浏览一下目录和附录部分,再从书的后面向前大致翻翻,看其结论是否与你的想象相吻合,假如不够理想,另外选择满意的书籍,不要为一本平庸的书浪费时间。
18.框架式读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不同学科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都是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所以要求读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内容,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不但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而且能思路明确,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
19.出人式读
这种读书法就是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出得来”;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这一进一出就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层剥去,领会精神,方见分晓。
20.创造地读
这种方法是以对原书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为主。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凭科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对原书内容吸收理解后而进行发展创新。其全部过程是:阅读一思考一钻研—创新。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样东西对他影响至深:或是遇到一位良师,或是读得一本好书。良师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而好书则较易觅到。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天性,而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后,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又能得以升华。因此,读书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而做人亦令我们知道如何去读书。知一事,即行一事;行一事,即知一事,此所谓真知。故唯有懂得驾驭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去读书,如何去领会。
§§第九章 管理自己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