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习惯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人的选择和命运。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让人行为敏捷或行动笨拙,习惯使人聪慧灵透或者呆头呆脑。习惯是天使,也是魔鬼。好习惯可以让人插上翅膀,飞向天堂;坏习惯可以让人铐上锁链,坠入地狱。好习惯是成功的捷径。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这样的话: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的确,习惯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人的选择和命运。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习惯是天使,也是魔鬼。可以使人行为敏捷,也可以使人行动笨拙;它可使人聪慧灵透,也可使人呆头呆脑。好习惯可以让人插上翅膀,飞向天堂;坏习惯可以让人铐上锁链,坠人地狱。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恶劣的习惯则会毒害我们的心灵!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坏习惯可以克服。从小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将关乎我们的一生!
1.习惯的力量
人按习惯做事,为什么?因为习惯具有力量,习惯的力量叫做惯性。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所以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所以有必要建立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有调查表明,一个人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也就是说,人的日常活动中,90%是通过不断重复某个动作,而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Rick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PurposeDriven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如此写道: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2.习惯左右着成败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习惯是我们的终身伴侣,是最好的帮手,它会推着我们前进,它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负担,也可以拖累我们直至失败。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驾驭人生,驾驭习惯,让我们先来做习惯的主人。让好习惯带我们走向成功,千万不要让坏习惯带我们走向深渊!
在大家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共有1093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这些成就让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了出来。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很多个助他成功的好习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越多好习惯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让我们牢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这种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自动化的行为,自己看不见,而别人却能看得见;即使发生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但是一旦成了习惯,便身不由己,经常在不经意间铸成恶果。
有一篇颇具震撼力的调研报告,标题是《悲剧从少年开始》,是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的追溯调查。
调查表明:这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诸多坏习惯,这正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根。这些人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其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他们从小就有不良习惯,而只要这种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身上的这些坏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爱学习、不懂礼貌、不守法;贪吃好玩、好奢侈、爱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为;重“哥们儿义气”、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富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可见,很多成功人土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
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教育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论断。他曾俏皮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