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沉重的话题时,我想先引用两位与爸爸关系密切的学者的两篇短文。
(一)爸爸去世的第二天,《今晚报》第二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有一篇题为《人气十足的平民艺术家》,副题是:“冯骥才评说马三立”,是由中国晚报文化记者学会副会长、《今晚报》文化部主任、高级记者杜仲华先生报道的。文中说: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知道马老患病并为之牵肠挂肚,昨天马老溘然长逝的消息传来,仍令冯骥才深感震惊与悲痛。
在大冯看来,马三立的相声与他的为人一样,亲切、自然、平易,同时又有极高的技巧。他的相声最精彩的部分是铺垫,铺平垫稳,从容不迫,最后抖出一个响亮的包袱,出人意料,点石成金,于瞬间显示出非凡的智慧,这是最迷人的马氏风格。
大冯认为,马三立的相声之所以雅俗共赏,是因为它贴近百姓、非常生活化。他擅长将最普通的生活细节加以夸张、提炼,变成一种忍俊不禁的笑料,越咂摸越有滋味儿。他具有天生的幽默感,堪称天才的大师。在前年的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中,他一上台,稍愣片刻,一句“我是马三立”,便赢得满堂彩。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位人气十足的平民艺术家。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大冯评价马三立“说”的艺术无与伦比。他的相声不是“编”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他是位“说”的大师。他说相声讲现挂,随机的即兴的东西很多,有灵感,有灵气。年近九旬尚有如此机敏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诙谐、幽默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当代相声界无人可以逾越。可以说他是“语言卓别林”。
马三立的相声扎根于津门,除贴切生活这个充满活力的源泉之外,还有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背景。大冯认为,天津人热爱生活,谈吐幽默,善于用笑声来调剂生活,有声、有色、有情。马三立便是天津地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和象征。愈有地域性,也就愈有全国性。因此马三立不仅是天津的骄傲,也是全国的骄傲。他的故去是文艺界一个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马三立的辞世,标志着中国相声史一个重要的章节已经掀过去。在马三立时代,相声在街头、在戏园子里,在人群中,艺术家与百姓可以交流,融为一体,一段相声在反复演出中不断完善,磨为精品。马三立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形成自己平民化的风格的。如今相声进入了“电视王朝”,观众与演员被荧屏隔开。说到那个充满魅力的已经过去的马三立时代,冯骥才有些伤感。
马三立最希望他的笑长留人间,他做到了,他的相声是可以传世的。
(二)《马三立别传》被大家称为传记文学中的一部佳作。作者刘连群先生,在书中由表及里地写了爸爸这样一段话:
他那时已然年逾古稀,被人们尊称“马老”,常穿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戴一副镀金框架的眼镜,面容和善,文质彬彬,如果不是特征鲜明的相貌不易于“保密”,是很容易被人们当作一位体质文弱而又精神矍铄的老学者的。他的步子很轻,声音还有些低沉、沙哑,却走到哪里都会激起笑语欢声。寥寥数语,似不经心,有时还显出对人们的大笑很意外,很吃惊,很不理解的神情,人们就更乐不可支了。
经过最初的接触、观察,他的幽默与文静,活泼与平和,敏锐与敦厚,就从不同的方面给我留下了生动的印象。他极负盛名,却不端架子,不露锋芒,偶尔在机敏、狡黠的微笑中还透出一丝无奈的意味。他像是一位饱经沧桑走过漫长、艰辛的人生旅途,已经很疲惫很憔悴的老人,却仍然有兴致和心境给世人讲笑话。这就是他的独特魅力吗?
细心读来,二位先生都十分精辟地指出了“爸爸为什么值得思念和思念他的什么?”这是大节。
我作为他的女儿,他的亲人,最难以忘怀的是他一生的苦和乐。
旧社会爸爸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他闯关东、奔营口、走金陵、下泉城,受够各种黑暗势力的奴役和压榨,尝尽欺骗冻饿与凌辱,顽强地挣扎了三十五年,终于盼到翻身解放。谁想到在“反右”、“文革”中又受了二十年迫害。应该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爸爸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
1953年爸爸参加赴朝慰问胜利归来,曾经在首都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1956年在天津干部俱乐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关心他的健康和他握手谈话;同年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的国庆招待晚会演出后,受到周总理赞扬,说相声《买猴儿》很有教育意义。
爸爸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他被市委授予“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在表彰大会上受到市委书记倪志福和市长李瑞坏的亲切接见。
爸爸多年来在参加市政协会议或工作中以及在公益活动中,经常受到老同志张再旺、闫达开、石坚、肖元、李中桓、鲁学政等老同志的关爱。
爸爸在晚年疗养及住院期间,市委、市政府领导刘峰岩、罗保铭、夏宝龙、肖怀远等同志,多次看望并给予多方关怀。
爸爸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刘云山等同志都发来唁电,表示沉痛悼念并向家属表示慰问。中纪委、中宣部、文化部、天津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领导张立昌、戴相龙、房凤友、刘胜玉、邢元敏等领导同志以及众多人民团体、知名人士,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爸爸于农历癸未年正月十一(2003年2月11日6时45分),与世长辞,当日下午入土为安。我根本记不清是怎么样从墓地回到家里的,昏昏沉沉一头栽倒在床上,觉得全身各部分都不能运转了,只有泪水流个不停。
经过两天治疗、护理及胖子的昼夜劝导,我的情绪稳定些了。但检查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心律紊乱。我哭着对胖子说:“爸爸就这样走了,我再也看不见了,我受不了,我受不了呀!我心里憋得慌,我没哭出来呀!”胖子也流着泪对我说:“一定要节哀呀,你身体垮了,老人走着也不安呀。我心里难受,就以我的名义,写了一首悼念爸爸的诗,反复地念,心里的压力好像轻了些。”我看过诗的内容,感觉也能代表我的意思。想了想,叫胖子扶着我,“打的”去今晚报社。先感谢晚报多年来,特别是爸爸去世后,对我家的关怀,然后把诗稿交给报社,要是登出来,就算我哭出来了。
2003年2月14日中午,《今晚报》文化部主任杜仲华先生接待了我们。他一面表示《今晚报》对马老十分的崇敬,一面安慰我们。并表示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第二天(2月15日),《今晚报》就把我们来报社的消息及一首诗发表了。胖子写的诗名为:
哭岳父
弃学从艺严自修,九十寒暑苦做舟。
啮雪吞毡腰不陷,驱烟卷雾又举头。
弹冠振衣①日三省,立德功言毕生求。
半子泪河哀如海,愿翁德艺颂千秋。
2003年3月11日,我们又向《今晚报》社投了稿,题为“《爸爸,女儿再和您说句话》——写在父亲马三立去世一个月时”。第二天即3月12日《今晚报》文化新闻版登出。杜主任对我们说:“欢迎投稿,但也可以集中写书嘛。”这是第一位鼓励我们写书的人。
2003年11月18日,爸爸的铜质坐像在他的母校——万全道小学矗起。就像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一样。我们兴奋、我们激动、我们更感谢万全道小学的领导和全体师生,我们感谢巨匠,我们感谢圣手,又写了一首诗。
爸爸铜像
高台巍坐一瘦翁,神采安详带笑容。
细眼蕴藏千般智,阔耳能挡万面风。
巨匠忘食工精湛,圣手翰墨洒石中。
更喜“万全”援手助,泰斗人间论相声。
明年2月11日就是爸爸去世五周年了。在这近五年的时间里,电视、广播、报纸、媒体,有关对爸爸怀念的文章,艺术的研讨,漫画、照片、录音、录像等,从来没有间断过。只要是我们看见的都想方设法保留下来。摘选精华部分写在书中。
爸爸生前说过一段笑话叫《逗你玩儿》,给听众、观众、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于一提到《逗你玩儿》,大家马上就想到我的爸爸马三立。
爸爸去世当天,《今晚报》就登出爸爸的大幅头像。旁边写道:“相声泰斗挥手道别、三立老人辞世而去。”然后用漏白粗体字写道:“人间从此,谁逗咱玩。”
电视连续剧《刑警使命》。第十七集,女警官郝佳在分析完案情后说了一句:“这真像是马三立说的‘逗你玩儿’。”
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2006年3月4日晚上十一点半,由晓东主持的“国际双行线”栏目中,法国青年学者,法语节目主持人路明先生说:“来中国时间不长,在听懂中文,接触相声后,最喜欢马三立的相声。”
2006年3月14日《今晚报》副刊,刊登署名刘大枫老师的文章,开头、结尾,用了两次“逗你玩儿”。
2006年某个星期日下午,天津泰达队和某队进行足球中超联赛时,由资深的足球高级教练高福祥先生作解说顾问。高指导在评球中有这样一句话:“足球比赛可不能像马三立相声那样‘逗你玩儿’。”
2006年秋季,在天津群众艺术馆的协助下,成立了天津“逗你玩儿”相声网站。
2000年某日晚报,在“每晚一谜”栏目中,刊登一幅画谜:(打字一),画的就是爸爸穿大褂、手持扇子的正面像,扇面上写着“笑口常开”。由杨松琦先生制谜,曹开翔先生绘画。
以上只是我们听到、见到的一些事例,相信爸爸和他的相声作品,在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中,被更多的提及,用“逗你玩儿”的地方和机会也更多了。这一切都象征着爸爸无论是生前,还是逝后,都在把笑声洒向人间。
美国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约翰·史麦斯在性格研究方面有这样一段叙述:人的性格有时来自恢复失落自尊心的潜能,心理学家把它叫做移位。这种移位现象,通常是对一些童年时代遭受过挫折羞辱人们的一种补偿。爸爸饱尝心酸,用上面的理论来解释,爸爸不尽的智慧和坚强的毅力也是对爸爸历尽坎坷的补偿。因此,挫折从这种意义上说就是获得成功的潜能。
人们在谈论成败时,总愿意提到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按字典的解释天时是时机机遇,地利是地理优势,人和是人事和谐。如果我硬把这六个字往爸爸身上套,他三岁从北京定居天津,虽说四处演出,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津发展,可以说对天津的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他的节目无不渗透着天津的风土人情,连他的“倒口活”也说的地道的天津话。这也许就是“地利”;爸爸被称为“平民相声艺人”,他以天津为演出和创作基地,以基层百姓生活为素材,他一生爱天津,是天津观众捧红了他,他离不开天津,就是他“入土为安”,也不离开天津的大地。他爱天津人。他在广大群众心中扎了根,天津人也爱他。这就是“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全中国人民的“天时”,更是丰富和提高爸爸表演艺术的“天时”。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天时系列”,如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的普及使用,适时的相声作品,以及相声伙伴的合作和他本人的长寿。用爸爸自己的话说:“平素勤耕细做(打好地利、人和的基础),遇到风调雨顺(天时到来),就是个大好收成(就‘天人合一’了)。”
在爸爸离开我们五周年的日子到来之际,我们模仿“千字文”的体裁,写出我们的心里话——深切缅怀父亲马三立先生,以此文结束全书。
深切缅怀父亲马三立先生
严椿仙逝,周年之期。
嫩桂挥泪,缅怀回忆。
幼丧考妣,孤哀境遇。
饥寒交迫,铸就坚毅。
鸱目虎吻,饱受辱屈。
卧薪尝胆,琢玉成器。
含辛茹苦,妇孺赡育。
出污不染,防杜陋习。
雄鸡一唱,改天换地。
天衢广阔,鸿渐之仪。
二届赴朝,慰问军旅。
落江遇险,生死不惧。
寒耕暑耘,声名崛起。
舞台上下,鱼水亲密。
弘扬正气,针砭时弊。
无缝天衣,见贤思齐。
宽宥待人,严于律己。
耿介恢弘,淡泊名利。
总理接见,主席共聚。
至高荣誉,何以珍惜。
风云莫测,福祸旦夕。
一朝错划,廿年面壁。
瘦弱身躯,千钧压力。
零泥碾尘,信仰不移。
阴霾逐去,终见晨曦。
胸罗万壑,东山复起。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七十入党,风发意气。
老妻病危,演出在即。
权衡再三,观众第一。
噩耗传来,心似电击。
不食不寐,终日无语。
相濡以沫,泪送知己。
两碑并立,生死相依。
节哀振作,化悲为力。
争分夺秒,再添业绩。
挖掘传统,创新立意。
强携病体,舞台告离。
九十高龄,悄然离去。
生的善良,走的仁义。
政府追思,万众惋惜。
德艺双馨,永垂世纪。
伏惟尚飨,以文代祭。
椿萱冥府,千古安息。
一位名人说了一句名言:“艺术家是不会死的,因为他们有很多作品传世。”是的,爸爸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