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求知
知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人类只有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才能文明进步。而求知欲,实际上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孩子只有渴望获得知识,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才会主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才能不断攀爬学习的顶峰。因此,每个家长都应培养孩子求知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当孩子失去了求知欲,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天赋。很多孩子被学习的重担压得失去了光彩,同时也失去了对一切知识的兴趣,对学习产生非常强烈的抗拒心理,成绩越来越差,并带来很多可怕的后遗症。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车船飞机,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犬马牛羊。对于孩子来说,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不断寻找新知识的习惯。
◎让孩子说出我想要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永恒、不可改变的特性。有句名言说道,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和先哲一样,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上学之后,随着功课负担的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却一天天弱化,厌学情绪一天天增长,造成了某些知识的发生。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为以后创造世界做准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本身具有极强的求知天性。如果这种天性引导得好,就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如果没有得到开发,就可能会被压抑或枯死。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引发孩子的求知欲、如何让孩子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名叫铃木镇一,他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创始人。
铃木镇一先生曾经教授孩子学习小提琴。在刚开始的时候,铃木镇一并不让孩子接触小提琴,而是先授课指导孩子的母亲拉一曲,让孩子在家里听已进入练习的曲子的录音。在母亲未学会拉一首曲子之前,决不让孩子拉小提琴。
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即使母亲想让孩子拉,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也没有“想练小提琴”的愿望。而母亲在家中的学习,可激发孩子想学的愿望。
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具有“自己也想练”的念头,铃木让孩子每天听将要练习的曲子的录音,或在授课的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的演奏。同时在教室里和家里都有适于孩子母亲自己拉的小提琴。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主动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而且,由于孩子对曲子旋律已经熟悉,从而就会引发孩子的求知欲。
铃木镇一用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因而培养出杰出的音乐人才。事实上,这个故事足以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比让孩子“埋头苦干”的效果好得多。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为孩子提供机会去探索他的兴趣和好奇的领域。
2. 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在没有惧怕与焦虑的情境里,孩子的学习动机较易被激发。
3. 对年纪小的幼儿,可以借物质的酬赏建立他的外在动机,年龄稍长再引发他的内在动机。
4. 允许孩子尝试错误的学习,尤其当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时,家长千万别加以责备。
5. 适宜的环境刺激,人类周围的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时,他的求知欲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唤醒孩子的求知欲
我们在前文中曾说过:“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孩子的厌学现象,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像下面这样的事例,大概在每个家庭中都曾出现过。
有一天,涛涛独自在客厅里玩耍,他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百无聊赖的涛涛对一个精致的玩具汽车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上去了。
当妈妈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时,十分生气地对涛涛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孩子为什么喜欢损坏玩具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看玩具里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看,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孩子能拆开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因此,当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要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否则就可能扼杀了未来的人才。
失去求知欲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最为头痛的。他们可能会屡做屡错。每次做错题后,听家长讲解的时候,似乎能明白过来,但因为缺乏求知欲,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心里留下来。所以,下次面对同样的问题,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既然没有求知欲,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孩子的精神都很难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的打扰,学习效率就差,成绩也很难提高。失去求知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贪玩。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以后,就只剩下对于玩的兴趣了。他们会在课本里夹漫画,会上课听歌、打游戏,回家复习的时候,也会把武侠小说藏在抽屉里。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表现,因此,家长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并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利用故事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故事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的效果,从而起到激发孩子求知欲望的作用。但这需要家长的正确处理,否则会使孩子将之看成说教而心生厌恶。
2. 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家长应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积极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
3. 回答孩子的疑问,这样不但能满足、强化和鼓励孩子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长知识。切记,不可有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
4. 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一种自我成就感。
5. 帮助孩子记录成长汇报,让孩子把短时间内的收获都编录在自己设计的成长汇报上,以表格形式列出自己一周的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一眼就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够增加自信心,并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
★育子必读:求知欲的故事
辛格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国化学家,他曾发明了“分配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辛格出生在英国的一户小康人家,父母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对孩子要求很严。辛格家的附近有一片美丽的海滩,他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傍晚时分,辛格的父母带着他和两个妹妹来到这里,饱览这迷人的景色。但辛格对这些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被那些文人学士们的有趣话题吸引住了。他听得津津有味,似乎要把每句话,每个字都记在心中。不仅如此,他还不时地向学士们提出种种问题。这些文人学士对他敏捷的思维和智力,无不表示惊讶。因此,总是耐心地给他以满意的回答。就这样,广阔的海滩竟成为辛格求知的第一所学校。大人们用通俗的语言、形像的比喻把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奇妙的现象解释给他听。
正因为辛格童年时代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良好开端。15岁那年,辛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温彻斯特学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并且只招收男孩子,还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许多名人学士亲自登台授课。优越的学习条件使辛格如鱼得水,他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吮着一切,用知识丰富着自己的头脑。在学习上,他刻苦认真,不允许自己对知识有丝毫的模棱两可。他对每一条定理,每一个定律都要反复论证,直到完全理解为止。为了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去演算大量的练习题。
正是这种旺盛的求知欲使得辛格后来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孩子,我要对你说
1. 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2. 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3.只有有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凭借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学习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