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选择和定位问题上,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及时做出准确是职业定位。定位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花费很少的成本,很快做出很大的成绩,定位得不好,可能一生就碌碌无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要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财富,那就必须找准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不然别人熙熙攘攘,最后名利双收,自己熙熙攘攘,好像没头的苍蝇乱撞,踏破铁鞋,受苦受累,也捞不到什么好处。等到白了少年头,百无一用,一无所成,有再多的遗憾和感慨,能与谁人说?
要想找准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就要必须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俗话说:骏马能干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就是要分清楚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究竟适合做什么角色。跑步健将,就要做骏马;耕田能手,就要做吃苦耐劳的耕牛;忠诚敏捷,就得发挥自己看家护院的优势。这其实涉及的是自己职业选择和定位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接受教育程度也不同,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势,这些都是不可全部模仿和学来的。
如果一个人有幸,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量身选择最符合自己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固然是快乐的事情;但是在事实上很难做到,因为一个简单的生存问题,就逼着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
还有,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有更大的发展,所以频频不断地换工作,换公司,寻找与自己潜力吻合的工作。但是,工作可以去试,不试我们真的无法发现自己的潜力,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人。这样做的时候,有一点要牢记,不能盲目,不能盲从。
如果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使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做一些让骏马耕田,耕牛看家的事情,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身本领不得施展,那该怎么办呢,美国著名新闻巨头普利策:就面临过这样职业定位的困境。
普利策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从小就在家庭教师的管教之下学习,受过严格的德文和法文教育。后来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普利策无法和继父处理奸关系,再加上当时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联邦的领导权,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普奥战争,国内形势非常紧张。1864年,17岁的普利策一心想摆脱这些让他伤心的国仇家恨,就像当时很多欧洲的年轻人一样,把目光转向了新大陆美国。于是,他孤身一人,冒险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一个年轻人,纵然有满腹才华,可是在举目无亲的新大陆,只靠着少年人的盛气是很难谋生的。虽然美国地广人稀,劳力缺乏,不难找到打零工的机会,养活自己,可是打零工终非长久之计。当时美国南北战争还没有结束,军队很需要人才,普利策就想参军,到部队中锻炼自己。由于自幼马术训练有素,部队长官很愿意接受他,就这样,普利策很轻松地在骑兵队谋到了一个差使。
骑兵队里大多是经过战争洗礼的老兵,他们身经百战,在烽火中饱经生死离别。普利策年纪轻轻,凭借自己在书本上学到军事知识,高谈阔论,目中无人,表现出理论上的优越感,这引起了很多老兵和下层军官的反感。他们经常借故找茬,大肆对普利策嘲笑,进行人身侮辱,有一次还陷害他,使他被关了禁闭。只有蓝赛上尉在交往过程中,发现普利策博学好问,聪明多才,他常常和普利策一起下棋,并巧妙地保护普利策,在这期间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普利策的个性,并不适合在军队发展,不久南北战争结束了,普利策在军队什么也没有得到,就被遣散了。失业的普利策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去了美国西部,想在那里寻找安身之地。西部是有待开发的荒凉之地,工作虽然容易找,但是适合普利策个性和能力的工作却很难找到。在那里,普利策在下层社会混日子。他做过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餐厅跑堂和马车夫,工作如走马灯一般换来换去,虽然在不同的工作中,普利策更加熟悉美国社会,但是这些工作既没有他喜欢的,也不能给他提供发展特长的机会,普利策快要绝望了。
珍珠在王冠上才能光芒四射,表现出它非凡的价值;放到尘土里,未必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本色。普利策有丰厚的知识修养:让他做文化含量高的工作,可能绰绰有余;而做粗活笨活,却未必及得上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普利策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他决心发挥自己的长处,重新调整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于是他辞去了那些需要体力但是报酬相对丰厚的工作,到一家图书馆找了一份差使,这样他就可以大量阅读图书了。在图书馆,普利策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业余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去打工。这样过了不久,普利策就精通了法律和律师业务,成了一名合格的律师。在注重法律的美国,律师是很被看重的职业,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就扩大了普利策的视野和社交范围,有机会接触一些本地重要的人物。
有一天,在图书馆读书时,普利策发现有两个人在下棋,酷爱此道的他就过去旁观。眼见他们棋艺平平,为了争夺优势争得不亦乐手,普利策就随意给他们指点。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不用说,普利策精湛的棋艺令他们大为震惊。他们详细询问普利策的经历:发现他知识相当丰富,见多识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约而同地看中了普利策。
原来,这两个人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在政界和新闻界很有地位。其中一个叫苏兹,是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做过林肯竞选总统时候的幕僚,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他们还在圣路易斯合办一家报纸《西方邮报》。于是,两人就请普利策到《西方邮报》去做记者,并勉励他努力学习,一定要胜任记者这个工作。
这就给普利策提供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和技能,走南闯北做过很多工作;又人情练达,能够准确把握各个阶层人物的心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正是做新闻记者的合适人选。在苏兹的支持下,普利策迅速投入工作当中,大展身手,根据市民的关注方向,做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报道。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至文章每在报纸上登出,人们争相购买,这一下就使《西方邮报》销售量激增,普利策也取得了事业的初步成功。到后来,以普利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奖”,成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上天给每个人发展自己事业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季节,也许就是10—20年的时间。常言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因为到了三十岁,人的智力退化,而职业方向基本定型,想要转变职业重新开始,就很难做出大的成就。所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及时做出准确是职业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定位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花费很少的成本,很快做出很大的成绩,定位得不好,可能一生就碌碌无为了。
年轻时候的普利策,没有给自己做过职业定位,所以他一直做不合手自己特长的事情,在不同的职业之间,奔波劳碌,始终没有成就。好在他很快意识到了这些,调整方向,没有用很大力气,就得到了赏识,最终寻找到用武之地,成就了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