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子,没有什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事关重大”,诸如此类大显身子的机会。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碰到的小事一件一件地做好,不要因事小而多就将耐性磨灭掉。
我们都不喜欢做小事,因为小事,我们再尽心尽力,做得再完美,我们的收获都是有限的,对我们的人生和命运不能有任何质的改变。做一百件小事,还不如做一件大事,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一件或者几件大事,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域和社会地位,这种想法一点错都没有。在没有大事可做的时候,我们习惯地认为自己缺少的就是机会,一旦有了做大事的机会,自己拿根棍子也能撬起地球。
做大事当然得需要机会,没有机会肯定不成。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究竟什么是做大事的机会,机会来了我们能不能驾驭7有一位富豪说过,如果很多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就绝对不是机会,而是陷阱;我们百分之百能驾驭的机会,也不是机会。
我们习惯把机会和运气联系在一起,认为别人的成功归根于别人的运气很好,而自己的运气太差。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机会,而是缺乏发现机会的人。机会可以与你擦肩而过,而不会投怀送抱,大声告诉你它就是你苦苦等待的机会。
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等待机会不如去寻找机会,在寻找的过程牛善于发现适合自己做成大事的机会。
在印尼,一提到李文正,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作为仅次子林绍良的华人金融巨子,李文正被人们称为“印尼钱王”。如今,他的个人资产早已超过20亿美元。而当他刚刚开始创业时,他手里仅只有2000美元。从贫到富,李文正创造了一个关于财富的传奇。
1929年,李文正出生在印尼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在上学期间,李文正曾担任过学生会的主席。由于参加了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学生运动,他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境。
后来,印尼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李文正又返回印尼。当时,他的父亲正在经营一家蜡染厂,效益十分可观。他的父亲就有意让他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李文正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尽管李文正年纪轻轻,他的想法却很大。在他的眼里,做一个小小的蜡染厂,只能勉强地维持生计而已,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前途。在李文正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心里有了未来的打算:当一个最有钱的银行家。
为了自己的这个梦想,在上学期间,他就经常看一些大银行家、大商人的人物传记,还广泛地涉猎金融方面的书籍。走上社会以后,他订阅了各种各样的金融类报纸,密切关注各种各样的财经信息。不久,李文正就成家了。既然在父亲的工厂里干得一点劲没有,他索性离开了父亲的工厂,独立出来。后来,他又做了一份船务代理的工作。几年下来,也不见一点起色。他的父亲总是焦急地催促他回到自己的工厂,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李文正绝不回头,他正在心里盘算着怎样从哪里开始自己的事业。
这时,他做了几笔生意,手里有了2000美元的积蓄。当然,这点钱根本就做不成什么大事。不过,对于当时的普通印尼人来说,这也算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最起码在他们眼至,李文正已经算作一个有钱人了。李文正对于自己有多少钱,从来都不去隐讳什么。对于人们都说他很有钱,他也乐意接受,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个暴发户。于是李文正发财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先是在华人中间传来传去,传话的过程中,有的人就难免加油添蜡,把2000美元越说越多,越传越偏,后来竟传成了25万美元?最后几乎所有的印尼人都知道李文正撞了大运,成了富翁。对此,李文正哭笑不得,只好不置可否,反正说说也无所谓,而成为富翁也确实是自己长久的梦想。
不科,这些误传却歪打正着,给李文正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原来这时候,雅加达的基麦克默朗银行因为经营不当正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受到误传的影响,一天傍晚,这家银行的经理帕拉玛亲自登门拜访李文正,希望他能够投资25万美元,来拯救这家银行。
一开始李文正还对于银行经理的贸然造访一头雾水,但当明白对方的意思之后,他当机立断,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且在第二天就签订了协议。在许多人看来,这家银行要想起死回生已经不太可能了,而李文正自己的口袋里也只有2000美元,但在他看来,这是自己进军金融业的绝佳机会,也许错过这个机会,自己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入金融业了。于是,他不顾一切地答应下来?决心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之路。
但是,要挽救一家即将倒闭的银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他必须筹措到25万美元。李文正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起来,他终于想到了那些在自行车行业里做得很成功的华人。李文正东奔西跑,不惜把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终于借到了这笔钱。按照协议,李文正拥有了该银行20%的控股权。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这片天地是建立在一片债务之上。
尽管这家银行已经面临倒闭,尽管李文正此前对于银行的具体业务还不太熟悉,但是李文正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把这家银行做起来。因为这是自己做得第一家银行,绝不能输,也输不起,因为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押在上面了。从接手公司的第一天起,李文正就虚心地向每一位行家,甚至每一位身边的员工求教,听取他们关于公司业务方面的各种建议。半年之后,他走进了这家银行的董事会,很快就坐上了头把交椅。
在这个位子上,李文正敏锐的市场头脑和出色的推销本领得到了充分地施展。首先,他对银行的业务做了调整,努力开发一些全新的投资领域。对于一些效益很差的老业务,他果断地砍掉。他一步步地恢复银行的信誉,绝不拖欠。为了按时兑现客户的诺言,他不惜借债。在他的经营下,人们又慢慢地对这家银行恢复了信心。经过3年的努力,这家银行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通过这次成功的逆转,李文正不仅赚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对自己更加充满了信心。在以后的几年中,他接二连三的接手一些濒临绝境的银行,并且成功地让它们起死回生。为此,李文正在印尼金融界博得了“银行手术师”的美誉。
站在我们今天许多人的角度看来,李文正的发迹依靠的是那个歪打正着的传言。不错,如果没有那个误传,我们相信李文正可能这一辈子都进不了金融领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那个机遇的背后,李文正的成功还有着很多必要的因素。
试问:如果你的父亲让你接手他现成的事业,你会拒绝吗,也许有些人会酷酷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李文正那样的勇气勺不错,创业必须有勇气。如果没有勇气,何谈创业,但是,成功不是喊口号、表决心,更不是走出家门就可以随便在大路旁边捡到的。如果那一天傍晚,那位基麦克默朗的银行经理进的不是李文正的家门,而是你的房门,你敢接手这个行将倒闭的银行吗,即使你现在有25万美元,你敢吗,要知道?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能力,你的25万美元投进去,可能连个响声都没有就不见踪影了。你有这样的能力吗?李文正当时只有2000美元,这对于25万美元而言,简直微不足道。但是李文正明白,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他之所以敢接这个招,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把银行做起来的实力。因为如果银行倒了,投进去多少个25万美元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只有银行发展了,自己的投入才能升值、翻倍。
不难看出,李文正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的发迹做准备了。从上学的某一天起、从书中的一个个银行家的故事起、从他拒绝了父亲让自己接手工厂起、从他开始独立地谋生开始,他就一直在为自己做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做着各种准备。但是,他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直到那天傍晚银行经理帕拉玛走进了自己的房门,一道通往惊险与财富的大门才向他打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子,没有什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事关重大”,诸如此类大显身手的机会。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碰到的小事一件一件地做好,不要因事小而多就将耐性磨灭掉,那么经过量的累积,我们肯定能培养自己非凡的品质,最终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人要想赚到很多钱,首先必须要想赚很多的钱,具备赚很多钱的本领。否则,即使机遇砸在他的眼睑上,他也会视而不见,或者吓得跑掉。成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昨夜的好梦一场,成功需要长久的准备,坚韧的付出。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实力,必须早早地为自己的成功做准备,准备自己成功所需要的心态、所需要的声望与人脉、所需要的原始起动资金。